“为什么要在中国进行投资?”,如果在80年代中后期,很多外资企业的负责人都会说:“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是的,在当时,十亿人口的国家、落后的制造业、卖方主导市场、廉价的劳动生产力使机遇变得无处不在。90年代初期,华宝空调凭借国内第一台分体式空调的品牌,用短短两年的时间打开了市场,产品的供不应求使当时空调分体机的出厂价格、零售价格一再上调,在最高峰的时候,华宝一匹单冷分体空调的零售价格可以达到5250元的“天价”……。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华宝的品牌已经为另外的制冷集团所兼并,市场上的一匹分体空调的价格也下降至最低不到1000元的水平。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市场经济日趋走向成熟,大量的物资充斥市场、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精明、绝大多数产品步向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价格成为生产企业销售扩张的主要手段等等已经是不争之事实。那么,如今,如果我们还继续问“为什么要在中国进行投资?”这个问题的时候,外商的回答又会是怎么样的呢?或许,很多人依然把答案的重点放在“廉价的劳动生产力”上面,但是,这个并非正确的答案。因为,在比邻中国的孟加拉、越南、老挝等国家,他们的人力资源成本已经低于中国,并且,不断地吸引外资来提升国家的经济水平正逐步成为他们的国策。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正在不断被削弱,但是,外资的进驻依然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基础上,并高于上述国家。
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的时候,一家外资服装制造企业的经营者提出了他的观点,由于国际上大部分的服装品牌商、辅料供应商都在中国设有工厂或者OEM合作伙伴,绝大部分的服装衣料、辅料基本上都能够实现在本土采购。供应链的顺畅大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提升了订单的反应速度,这样的结果能够更好、更快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相比之下,如果在临近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生产,不仅不能够对运营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并且,光是衣料、辅料的组织就足以使产品的上市时间滞后一个月……这样的回答不得不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国内健全的制造业供应链环节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资的国策所带来的发展潜力终于呈现,相比一些人力资源成本上更具优势的东南亚国家,中国国内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使制造企业原材料、辅料供应链条非常地完备,如何通过供应链变革使之弹性化得以在中国体现,更好地提升企业竞争力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未来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已经为众多制造企业、流通企业所接受。
如何赢得竞争利器?
中国企业在近十几年经济发展过程中,历经“广告战”、“品牌战”、“价格战”的洗礼,可以说,广告、品牌对市场需求的拉动已经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而价格的拉动由于同类竞争对手的快速应对也变得不那么卓有成效。虽然,很多企业会把经营策略放在自有专利核心技术的开发和设计方面,但是,竞争对手强大的模仿能力以及中国对专利产品保护的不力往往导致了上述策略的实施结果大打折扣。因此,很多企业的竞争已经从以往的广告、品牌、价格之争转向速度之争,最典型的例子出现在一些高科技产品方面,一款最新款的移动电话从推出市场到退出市场的时间已经越来越短,其平均售价也会按照每个月百元以上的跌幅不断的下降;而在传统制造企业领域,这样的例子也不断涌现,如服装行业,由以往每年春夏、秋冬两个系列的服装扩充为六个系列,也就是每两个月就推出一系列新的颜色、款式来满足不断变幻的潮流的脚步……这类的例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几乎每个行业都已经关注到满足适时的需求来赢得竞争,重塑供应链已经成为制造企业面临的重大变革。
在为数众多的制造企业中,供应链管理常常被理解为“物流”管理,又或者是“采购”管理,硬性降低原材料、辅料的采购成本以及企业的物流成本则被认为是提升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过分地压缩供应商的成本,最终会导致 “水清则无鱼”,为了满足客户的价格需求,质量成为企业必然需要付出的代价;并且,“世界上没有最低的成本,只有更低的成本”也导致了更多的厂家陷入激烈的价格战中,对企业而言,没能通过供应链的提升来获取到应得的利益,同时,这也直接导致了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共输”效应。
上一条: GE家电,为呼叫中心树标杆
下一条: 让计划也能赶得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