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文化变革“修道而保法”
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管理体系是硬件,文化则是软件,亦是企业的灵魂。
《孙子兵法。军形篇》善用兵者, 修道而保法,为胜败之政!故,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所以企业文化建设不要过于盲目、冒进,首要的是要改造顶层信仰、价值观可以培养某种新型文化,更重要的是建立“规则文化”。去企业法治化必须建立规则文化,而后构建企业管理系统。
政治学有这样一种基本理论——“任何一种类型的组织团体内都有两种发挥效力的基本力量,第一是组织力,第二是宣传力”。政党、宗教团体、国家、军队、企业莫不如此。一个组织必须形成一种对组员信仰的“动机权力”,给组员们灌输一种组织需要的思想观念,形成一种宗教般的思想力量,这种力量无坚不摧,这就是企业文化!
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的军队最大的区别是:共产党的军队党指挥军队,每个成建制的队伍都有政治部。政治部主要的功能是给军人灌输一种组织需要的思想观念,形成一种信仰的思想力量。
是故,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企业管理的变革必须高度重视变革目的性和系统性,尤其是人的思想观念。企业管理必须象军队一样,形成体系与建制以及建立信仰文化,从而达成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
1、改造顶层信仰、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进步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企业最高当权者。改造顶层信仰、价值观可以培养某种新型文化,但这种文化如果要长期立足生根,则必须跟公司固有地方文化进行融合,才能成为一种永久的定势文化模式。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高层管理人员自身的行为必须符合总公司的理念信仰与现代化企业经营理念、主流价值观,且身教重于言教,必须以身作则。
2、借鉴军队“政治学习”模式
推进企业文化改造工程也应该借鉴学习军队“政治学习”模式。每当企业有重大异常情况发生,问题处理完毕后,就要组织公司全体相关人员就此事展开讨论、“政治学习”. 辩明是非、统一思想、端正态度,进行深刻反省,找出差距,提出措施,落实到位,使企业内部人员思想达到高度统一,从而建立企业自己信仰文化模式。
3、建立组织信仰文化
有形的东西最容易形成和改变,最难改变和形成的是无形的东西。而对事物发展起着根本作用的永远都是无形的东西――精神。在建立新型企业文化之前,企业必须先建立新型的思想观念-企业信仰、价值观.一个组织必须形成一种对组员信仰的“动机权力”,给组员们灌输一种组织需要的思想观念!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要提炼企业价值观、促使全员理解熟知公司的愿景与使命,并影响每个员工的价值取向。其宗旨是通过文化塑造,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团队向心力;
4、建立“学习型”组织
完善企业发挥效力的基本力量的功能,第一是企业组织力,第二是企业宣传力”。必须使企业逐渐发展为“学习型”组织,统一思想,端正认识。培养着眼企业可持续、可永续传承的本土化企业文化宣传干事,打造企业宣传力!通过组织学习,形成高度的思想凝聚力,形成一种看不见的战斗力同时,使得公司全体员工具有一种献身精神。
5、建立“企业文化原则”
建立企业信仰文化,就必须建立“企业文化原则”即“规则文化”,以消除未来必然出现的内部纷争和矛盾纠葛,形成高度统一的意志和思想,最后变成统一的行动.。编制《企业文化手册》,且必须制度化,“重塑企业信仰文化工程”的关键不在于编制出《企业文化手册》,而在于把公司的企业文化原则落到实处。《企业文化手册》制度化之后,重点就在于“执行落实”。上到总经理,下到清洁工,都必须牢记企业文化的内容和意义,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工作才能有真正效果。
6、加大企业文化讲座 、宣传
首先进行企业文化培训,这一工作前期可以由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完成。而后可以由企业自行完成.。培训的目的是让公司全体人员知道,企业文化绝非“花架子”,而是关系到公司生死攸关的决定因素。企业高层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优秀书籍发给公司中层以上干部,讨论了本书的思想意义,交流个人感受。结合公司目前存在的相同类型的问题寻找原因,找出差距,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企业学习型组织的打造与形成,营造“批评与自我批评”及“向先进看齐”的学习新风;促使企业文化宣传舆论与学习组织力潜在的无形企业精神文化治理机制模型无孔不入、经久不衰;
7、强化一流企业参观与交流
组织公司全体管理及技术人员参观一两家优秀企业,让他们学习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就给公司全体管理人员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让他们感的到自己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巨大差距,只有感觉到明显的差距,才会对企业文化变革,立足自身,借鉴学习持积极态度。企业文化的最关键之处在于“以人为本” 以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打造企业一流的用人机制和平台。必须明白,人的改造本身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综合以上,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可持续性,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系统性,组织伦理文化,尤其是人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讲,企业文化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过程,企业最高当权者的价值观决定企业文化形态,有什么样的顶层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组织顶层的认同和支持才是最终决定企业文化的因素。企业文化从根本上不是靠建立起来的,而是靠企业最高当权者、职业经理人的行为与公司其他人员互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是故,建立企业文化,就必须建立“企业文化原则”即“规则文化”,以消除未来必然出现的内部纷争和矛盾纠葛,形成高度统一的意志和思想,最后变成统一的行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象军队一样,形成体系与建制以及形企业文化即“军魂”,而修道-建立组织信仰文化与保法-规则文化才能达成其终极目的,才能实现企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
第十一篇、重塑“规则、法则”意识
当代大多中国权势者的灵魂深处都是一种蔑视规则制度、破坏程序法则的倾向。这种倾向并非个人品质使然,而是一种民族文化积淀的成因,是个人在从小生长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结果,这正所谓中国式的“酱缸文化!。
建立规则本身并不困难,困难的在于执行。如果要起草和颁布各种规章制度,只要全力投入,3个月就可以全面完成。但是,如果真正执行到位的话,30年恐怕也难以做到。
我总结出了一个“规则哲学”:
1.一开始只颁布能够做得到的规则;
2.尽快形成一种“规则文化”;
3.一旦真正形成“规则文化”,就全面扩大战果,通过“规则文化”建立起“规则化企业”。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产生腐败。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无人能够免俗。人群中象雷锋和孔子那样的人固然存在,但比例大概只有0.01%,99.99%的人都不是圣人和道德完美者。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用人不疑”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用人一定要“疑”,但“疑”的方式必须是公开化、透明化、制度化、规则化、程序化,而不要采用中国古代政治运作中所惯用的黑箱操作式的“权术”。必须用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建立一整套防止腐败的健康机制即“规则”, “规则”使得一个即便是恶性多、善性少的权贵者也很难进行行贿受贿、贪污腐败。
当最高权力者成为规则的破坏者时,规则不仅一钱不值,就连规则的制订者也成了大家嘲笑的对象。在一个社会里,规则的最大破坏者是谁呢?我的结论是:不是百姓,正是权力者本人!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违反国家法律最多的实际上是皇帝本人。同样,很多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规则”,现代社会有规则、而传统社会没有规则,现代社会靠法制、传统社会靠人治,是故,“规则文化建立”是文明社会的基石。同样,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最大区别也是“规则”。现在碰到的这些问题已经不是现代化教育能够提供答案的问题了,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中国民族文化道德、伦理问题。
规则化和随意化是组织管理中相互冲突的两种模式,就像政治中的法治和人治一样,双方永远在不断较量。是故‘组织变革,必须导入“规则文化”!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建立规则本身并不困难,困难的在于执行。如果要起草和颁布各种规章制度,只要全力投入,3个月就可以全面完成。但是,如果真正执行到位的话,50年恐怕也难以做到。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组织“规则”应该包括给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 明确而清晰的岗位职责;
第二, 清楚明确的干部职务任命;
第三, 科学合理的业务运作程序
第四, 一套严谨而完善的人事行政管理体系;
第五, 正式的议会管理制度;
第六, 完善的技术基础;
第七, 培养“规则文化”;
第八, 严刑峻法。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中国的管理模式必须与现阶段民众素质相匹配,对普通民众的“民主”式管理只能在50年之后实施。
现阶段中国的管理最缺乏是秩序。所以中国首先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秩序,建立起高度的权威,必须有俾斯麦和李光耀那样的铁腕手段。
因此,凡有违纪行为或损害组织利益行为时,必须严格执行组织制度, 决不能姑息纵容。迁就和宽容决不会让违纪者心存感激而改邪归正,反而会使其变本加厉。因此,只要一出现违规行为,就要立即给予严厉的惩罚,出拳要快、下手要狠、力度要猛、气势要强、压力要大,一定要有新加坡“鞭刑”那样的震慑作用。一旦有违规行为出现,就要一鞭子抽过去,而且一定要见血,要让违规者感到切肤疼痛。只有这样,组织管理才能够井然有序。
但是,“严刑峻法”必须在民众权益和基本福利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必须是执行公开颁布的各种管理制度;各种处罚措施和手段必须有明文规定的依据,处罚的过程也必须公开化和程序化;必须是法制,而不是人治,;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企业可以没有民主,但必须有法制。
权威主义是建立在法制和可预知规则基础之上的权威主义,而绝不是封建帝王式随意化的生杀予夺。
规则的建立并不困难,难的在于执行。而执行规则的最大难度在于和高层干部是否能够以身作则。
权贵者本人的“规则意识”是整个规则化推进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不要认为建立规则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推行规则化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过程中必然出现反复。只有经过无数次教训挫折之后,人们的规则意识才能逐渐形成。
“建立规则之后就一劳永逸”的思想是一种天真的幻想。规则的最后确立是在无数次的违反规则和纠正违规行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牢固的“规则文化”,大家必须有足够的耐心。
第十二篇:“企业诚信”万物之首
企业应该有一种长远发展观,凡事立足长远。如果企业为了短期目标而不顾客户、供应商利益及忽视社会责任,一味强调自身利益, 为了自身利益牺牲对方利益,一旦恶名传出去,形成一种恶劣的社会影响,则不再有客户愿意下订单、不再有供应商敢向企业供货。这样,最终受到最大伤害的还是企业自己。
无独有偶,纵观日本经济发展史,我们也可以看出同样的发展轨迹——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发展工商业,到20世纪初开始向海外销售产品,但绝大部分产品粗制滥造,或质量低劣、或仿冒欧美名牌产品,使得全世界各地一看到“日本造”产品马上就联想到假冒伪劣。二战之后,日本企业闭门思过,认真反思公司过去的行为,认为假冒伪劣产品不再是兴国之道,只有良好的诚信才是企业真正的发展之道。于是,日本企业开始在产品质量及商业诚信上狠下功夫,终于创造出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
从清朝初年开始,山西商人就垄断了中国北方的商品贸易和整个民间金融系统,甚至插足亚洲其他国家金融事务。当时的清政府既无财政部也无银行,对整个国家的金融控制几乎失效, 而山西商人则起到了实际上控制北中国整个金融体制的作用。
上一条: 中国民营企业转型变革管理(四)
下一条: 互联网的营销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