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获取规模效应。在竞争日益激烈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央企偏安一隅的想法已不现实。行业整合与兼并狂潮的泛起,促使央企不得不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整体实力以应付被兼并入侵的风险。
2、超常扩张的资金渴求。目前央企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做大,这就意味着未来几年可能有多个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大项目同时运作。对于投资规模庞大的企业来说,贷款和偿债是其永远躲不开的问题?放眼国际上公司大规模的并购,无不以大规模资金流通为特征,而产业与金融结合是增强两者发展动力的强大保证?
在大规模债务融资并不是很容易的情况下,央企未来的筹资计划将侧重于资本市场融资。一方面通过在集团内部通过资金统筹来解决,另一方面打造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
3、政府对央企的直接管理和干预。目前国有控股公司的人员对其所辖资产没有消费权、赠与权、遗产权等权力,只有部分投资权,投资后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剩余索取权。与普通居民的直接投资相比,国有控股公司的人员显然缺少利益驱动机制。这是国有控股公司所不能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国有资产增值的责任没有落实到具体人身上,集体负责使个人责任虚化。第三个问题是,存在任期问题,做好做坏,都不能保证成为终身事业,不能确保长期运作国有资产的动机(事实上短期行为的状况非常严重)。第四个问题是,国有控股公司经理们也存在“败德行为”,对他们的监督还远没有法治化。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延续其过去的行为,直接干预国有企业,就是必然的。
4、国家政策的倾斜。从2005年开始,国资委不断从守势转向攻势,提出在七个领域里面要控制一些产业。从这些态势去看,应该说现在中央级的国企在国资委领导下,制订了收购兼并重组整合的战略框架,是往进攻走的。最近省一级国有企业中资源性的国有企业,战略性的国有企业,现在取得大量的现金流。陕西三大国有企业在省里面占据不是一般的位置,从石油到煤炭,到有色金属,整个财政收入的增长是全国所有各省增长最快的,所以政府整个对这些资源性大型国有企业的依赖越来越重。因此,90年代从县一级到省一级,目前转向从中央到省一级,凡是有资源和现金流的企业,正在重组中发挥力量。毕竟,国有企业占据了一些资源和政策的优势,所以他们更具有财团化的潜能,和资源的支持。
中央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在关于国有企业重组方面曾强调:第一个是加强国企重组并购,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第二个,国有企业管理的重点,就是要推进产权和资本的管理。按照国资委整合的整体思路,扶优助强将是主要模式,而基本手段是依托资本市场,把好的资源通过整体上市、资产注入等方式来增强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持续经营能力。
5、狙击外资的重任。整个中国制造业提升和重化工业提升基础上,国外资金大规模涌入中国,金融资本大规模整合我们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等产业,而我国资本又太于分散化。因此,能够与之真正抗衡的是一批大的央企和国企。
占着资源优势和占着国家垄断优势的一批国有企业,虽然在制造领域、消费领域甚至市场竞争领域没有太大可竞争的能力,但是它在整个资本优势、资源优势上,现在占领较大优势。以钢铁行业为例,大型国企加速并购的机会日渐成熟之际,国外的巨鳄们已经闻风而至,关门大整合的脚步被跨国巨头赶上,2005年,米塔尔和阿塞洛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和拟并购动作频繁,国外企业对中国各省属的骨干企业关注已久,而目前米塔尔和阿塞洛在全球的收购竞赛更加演变为两者之间的互相并购,世界钢铁格局的变化已经近在眼前?
6、保值增值的追求。超级产融结合正显示加速之势。这波新浪潮与央企在投资国有银行中获得丰厚回报的激励有着极大的关系。在上一轮国有银行改革过程中,为了优化银行的资产和吸引战略投资者,资金雄厚的央企都要求要有政治责任感去进行投资参股。当初这是一笔风险投资,但是银行机构上市后的溢价效应,让各家央企都尝到了参股金融机构的“甜头”。
上一条: 警惕零售商主业空心化
下一条: 用承担压力来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