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情绪上的“我想要”(欲望)与理性上的“我应该”(价值判断)存在明显冲突时,人们往往来回挣扎,自我矛盾。这种矛盾是长、短期目标的矛盾,是当下欲望对长期追求的背离。通常情况下,人们很容易被当下的欲望、动机、习性所引发的情感所战胜,理性思考为感性行动所主导,结果偏离了自身的长远价值判断。
理智与情感
人们对某一原则的抽象表态,与这一原则具体运用时所持看法也许无关。在讨论一般原则时,人们更多地受到理性分析的支配,而在采取实际行动时,又更多地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情绪上的“我想要”与客观上的“真需要”并不等价,人们需要突破思维定势,调整个人认知,弄清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并采取相应措施化解内心的矛盾。例如,有人在冷静时承认抽烟有害,现实情境中照抽不误;有人清楚酒驾的危险,却放任酒后胡为。
企业要长期发展,依靠的是理智和才干,在家族企业经营中,亲情和血缘往往让决策者做出受情感驱使的抉择,进而可能产生却伤害亲情又伤害企业的结果。例如,一家大型民营企业资产规模上亿,在公司接班人的选择上,其创始人却迟迟难以定夺。该企业家的长子接受过系统的工商管理教育,在公司内部也做出了不少成绩,口碑也很好,但有些恃才傲物,与父亲讨论企业经营问题时,经常坚持己见,毫不退让。次子能力明显不如长子,但善于取悦父亲,从小就深得父亲的宠爱。企业“老臣”都劝企业家选择长子接班,企业家也深知儿子们的特点,但他总觉得次子的能力可以培养,因此故意拖着不交班。在他年近七旬时,次子已经三十多岁,能力并无大长进,而他与长子的隔阂却似乎不断加深。对此,企业家感到非常痛苦。这类情况,须有清醒认知,以理智战胜情感,才可能有更大胜算。
矛盾自我的存在表明,理解人性非常重要。对于人类来说,理性逻辑常常战胜不了本能的即时反应,特别是在关乎生命、感情、金钱等问题时,旁观者或许可以做到冷静、理智,而当事者就容易意气用事、失去理智。在汶川地震发生时,有位男士因为恐惧而本能地顾自逃命,尽管他下楼后很快就意识到妻子还在楼上,并马上回到家中去接应她。事后,这位男士主动认错,妻子还是认为他太自私,大难面前只顾自己逃命,并以此为由提出了离婚。其实,这种不由自主的反应是人的本能,应该得到理解和原谅。所以,有哲人说,人性不服从基于理性的判断,不服从基于当前主要趋势或潮流做出的预测,服从于伟大艺术家的惊人创造,但更多的时候,社会组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让人性远离诱惑的考验。
制度与慎独
理性难以控制本性,“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试图考验他人或自己的道德底线,很有可能导致本能的冲动被在无意识中被激发。清代道光年间进士、刑部主事冯志沂很喜欢碑版字画,但在外任庐凤分巡道时,绝口不谈自己的爱好。有下属把宋拓碑帖放在名贵木盒中用古锦包裹着送给他,他看都不看命人马上退回。有人认为看看无妨,他回答说,“一旦打开看过,可能就还不了了。若是真正的珍宝奇物,我怎能忍住不收?不见可欲,其心不乱,所以不见为妙!”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才体现了其守本真心、毫无矫饰的清廉天性。
防微杜渐,小处着手,远离诱惑,才是抗拒诱惑,防止出现重大失误的有力保障。相对于道德自律,建立在他律基础上的制度约束是更合适的社会治理方式。国际反贪专家郭文纬在谈到香港廉署反贪理念时指出,立案不看案值大小,采用的是“零容忍”的标准,哪怕贪一元钱,也会受到调查。他说:“国内贪污5000元以下的只作行政处理,我不同意。贪污不是第一天就收100万,都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企业经营决策必须冒险的说法,若结果有可能出现超越公司承受力的损失情况,则尽管概率很小,也是不允许的。只有赌徒才会抱侥幸心理。
对于位高权重的决策者来说,不展露所好,可免使诱惑出现;不见可唤起欲望之物,可免被贪欲左右,这才是拒绝腐败、确保决策独立性的根本之道。从组织制度设计的角度看,考虑到个人的自我理性有时战胜不了即时的情感反应,关键在于隔离或限制个人可能受到的各种诱惑。只有强化外部的监督和制衡,才能有效地清除腐败的现象。香港的廉政业绩排在世界前列,其中80%以上的案件靠外部曝光和民众举报。腐败常常是在当事者知觉麻木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的,初始时自己不以为意,积重难返时更是难以自裁,因此只有借助外力才有可能解决。在涉及工作落实的做事过程中,命令链的上传下达需要遵循逐级指挥、汇报的原则;但在涉及纠偏止损的校正过程中,信息链的快速运转需要遵循越级申诉、监督的原则。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组织上下的纵向无边界、无障碍沟通、整体反应灵。
项保华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上一条: 职场人:千万别站错队
下一条: “配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