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如人,也有自己的心智模式。就像一幅心灵地图,神秘而精巧。《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说:“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假如没有认知上的心灵地图,人类无法探究这个复杂的世界,而所有这些心灵地图在本质上都有其缺陷”。
其实,心智模式并非圣吉创造,它源于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所提出的概念,只是经过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炼》被推广应用,此后,“心智模式”成为管理实践中的“热词”。之所以被企业如此关注,是因为心智模式的束缚是组织变革中领导者要克服的最大障碍。如果无法改变人们既有的心智模式,就无法实现深层次的学习、创新和持续的系统性变革。
既如此,如何打开组织的心灵地图呢?让我们从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入手,看看它是如何影响组织和个人的。一般来讲,心智模式主要通过认知模式、思想路线和行动导向等三种途径影响个体与组织的观察、思考和行动。
心智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认知框架,如同一个“滤镜”,会影响人们所“看见”的事物。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或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如当初提出对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时,众说纷纭,不同的人选取了不同资料,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即使对同一个资料,看法也不尽相同,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体现。
然而,人的认识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经验世界创造的主动过程。基于从外部世界获取的信息,我们对其进行解读,做出合理的假设、想像,并按照特定规则或逻辑进行推论,从而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方面,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切身感受。比如,当你来到超市,面对玲琅满目的商品,会产生各种联想,自觉与不自觉地寻找自己喜好的类别。
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还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因为在人们成长和心智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总结规律、发现模式,形成一些对世界的概括性的看法,即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及行为。 比如,有的组织喜欢冒险,大胆取用创新人才;有的组织追求稳健,取用管控型人才;有的组织喜欢模仿,总爱步领跑者后尘。
心智模式的改善就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和变革的过程。正如彼得·圣吉所说,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对此,专家提出八种方法来改善组织和个人的心智模式: 1. 自省与反思; 2. 学习;3. 碰壁;4.更换新的环境;5. 换位思考;6. 情景规划;7. 深度会谈;8. 持续“修炼”。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倡“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和“困而知之”,其目的正是让人们产生觉察,而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唯此,才能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和解读新的资料,而新的资料又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材料。当然,改善心智模式的各种方法从本质上讲都是自我持续“修炼”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而且学习也贯穿于改善心智模式的全过程。
虽然心智模式的话题看似神秘,但我们的组织都有心智模式,并且每时每刻都受心智模式的影响。如果不能驾驭心智模式,组织就会成为“心智的囚徒”;善于驾驭并改善心智模式,组织才能打开心灵地图,创建学习型组织,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
上一条: 云计算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下一条: 制度传家久、文化继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