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携“物美价廉”之威在国际市场大行其道,随着贸易额的不断增长,一个流行已久的看法正在加强: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只要把自己定位在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造上,不断降低成本,以低工资取胜,即使是用别人的品牌,为别人打工,也可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获取利润。
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走过的路,这一思路似乎没什么过错。目前,我国许多产业的制造规模在世界各国排名都已位居前列,据此认为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也并不为过。但是,过犹不及,一种观点如果强调得过了头,事情就会走向反面。当中国出口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当无处不在的中国产品将中国外贸依存度推高至80%的时候(发达国家外贸依存度的平均值为17%),低廉的产品出口便让中国经济不得不背负起日益沉重的劳动力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双重负担。
中国似乎拥有一个可以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市场,价格低、性价比高构成了中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然而,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少数企业主竟把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至,为了降低成本,企业主可以对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工资福利不做任何考虑,可以让工人在有毒有害的劳动环境下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而没有任何补偿,可以在十几年里让工人的工资长期徘徊在五、六百元而不增加一分钱,可以在没有足够劳动保护的条件下让工人深入几百米深的井下挖煤,而一旦发生矿难,却逃之夭夭。不断传出的鞋厂工人集体慢性中毒、超载大货车轧坏公路、假食品吃出人命、矿井瓦斯爆炸……显而易见,这样的比较优势,不过是用劳动者的血汗补贴产品的出口,是以“不体面的就业机会”来换取工作岗位的增加。
中国是—个劳动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果说缺失的劳动保护和低廉的工人工资可以拿人力资源丰富作借口,那么,对自然资源不计后果的掠夺式开发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就不知其道理何在了。中国的资源十分稀缺,大多数人均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到1/5,而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却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更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仅2003年,我国便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以及40%的水泥,而创造的GDP不足全球的4%。英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曾指出,中国能源需求量2000年至2004年间的增长占世界总增长的40%。另据计算,我国每千克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也就是说日本是中国的15.5倍。因此有人说,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尤如—场拼资源、拼环境的战争,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急剧恶化为代价的。廉价的“中国制造”,不但损害了劳动者权益,而且还严重透支了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统计显示,我国1/3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统的2/5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据测算,2003年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而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为治理环境污染,我国政府每年的投入达一两千亿元,因此,如果将环境代价计入成本核算,中国的贸易成本是十分巨大的。
低廉的产品出口把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并以巨额的经济牺牲来补贴全球,包括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然而,如此巨额的牺牲并未换来国际社会些许认同,相反,却招来仇视和抵触。以制鞋行业为例,2003年中国制鞋总量达60多亿双,相当于中国人为全世界每个人做了一双鞋,其中出口43亿双,出口金额106.8亿美元,每双鞋的平均价格只有2.4美元。在中国产品强有力的竞争面前,国外市场对中国鞋业乃至制造业开始产生恐惧心理,官方的贸易保护和民间壁垒不断增加,来自欧美本土中小企业的排斥和文化抵触日益增多。2004年,在西班牙市场上,价值800万元的温州鞋被当地鞋商付之一炬,把原来行业内的争斗公开到所有世人眼前。2004年11月10日,俄罗斯维护消费者权益和福利联邦监督局宣布了一条令中国玩具商心惊肉跳的消息,声称某些中国塑料玩具中有毒物质含量超标,决定禁止在俄市场上出售这些玩具。俄罗斯官方同时发出警告:中国制造的廉价塑料玩具有毒物质含量过高,对儿童健康有害。官方呼吁家长不要只图便宜,谨慎购买中国制造的塑料玩具。
日益恶化的外贸环境,导致“中国制造”量大却不赚钱。在2004年纽约举办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上,几乎所有中国丝绸成品的批发单价(包括运费、关税等费用)都在10美元以下,而这些丝绸制品在美国商店的零售价都在100美元以上。
纺织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据专家测算,在全球纺织品产业链中,中国企业只能拿到10%的利润,35%是被品牌拥有者获得,剩下的55%分配在零售、批发等流通渠道。
再以玩具市场为例,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这种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玩具设计定型后,美国公司将订单下给一家香港贸易公司,每件价格为50美元;香港贸易公司转手将订单交给中国一家外贸公司,每件价格为22美元;这家外贸公司再向广东和江苏的两家工厂订货,每件价格15美元;包括人工和原材料,工厂的生产成本是12美元;美国公司拿到玩具后,以每件82美元的价格卖给商场。粗略计算下来,中国生产企业的毛利润是每件3美元,中国外贸公司的毛利润是每件7美元,香港贸易公司的毛利28美元,美国公司的毛利32美元,商场的毛利是18美元。
在此链条中,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才获得了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
不仅如此,近年来,不少中国厂商为能保住美国市场,大都采取了先付货、后交钱的方式。有的美国零售商和中间商在交货半年后才付款,甚至在货售出之后才付钱,等于是把库存转给了生产者承担。
显而易见,中国产品仰仗低成本、低价格提高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已经走到尽头,不仅严重透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损害劳动者权益,而且无助于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导致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当务之急,最紧迫的工作应该是停止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作法,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数量,寻找最佳的产品出口均衡点,避免国内资源的浪费和低效流失;
其次要提高环境成本,将企业污废排放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算进企业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
第三要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剔除赔本赚吆喝的出口产品,建立包括劳动力、能源在内的生产要素价格体系,依靠技术、品牌和发展不可替代的产业部门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占领海外市场;
第四,加强政府监督,倡导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用社会良知来约束资本权力。通过提高工人福利待遇,改善劳动保护条件,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缓解劳资矛盾,使企业步入良性循环。
上一条: 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春天
下一条: 科技引领经济 信息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