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钓鱼岛争端继续发酵,已引起在华日本企业的恐慌,且导致一些日系品牌溃败。路透财经日前调查的一项数据显示,约41%的日本企业认为中日摩擦影响其商业计划,一些日系品牌考虑撤离中国并将业务迁往其他地区,该调查适逢中日领土争端导致两国关系日渐紧张之际。
日企正考虑或已在撤离中国,成为坊间关注的热门话题。有消息称,丰田汽车公司的关键轮胎供应商将缩减其在中国的扩张,声称从马来西亚供应中国市场同样便利。但现实是,如果日系品牌转移到其他国家去,他们在中国的合资工厂就会失去最好的增长环境,也有损于日系品牌近几年来在中国的布局。
一些日本业界人士希望不能因一时的冲动影响日本企业的全局。这道出了许多日企的心里话。巨亏、斥资成为了日本制造近年的热词,特别是索尼、松下、夏普等电子巨头被刺中了在中国市场这只脆弱的脚踝。这种现象的出现,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日本企业谁能活着走出中国的议论。
其实,二十多年来,许多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让其受益匪浅,大多数日企赚得盆满钵满。大量日本企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企业进入中国,日本产品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已无处不在,佳能、丰田、尼桑、本田等日系品牌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当然,日企在中国投资,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想想看,如果因钓鱼岛事件,日系品牌就撤离中国,将使他们付出惨重的代价。与他们反其道而行之的美国、欧洲或韩国企业将乘虚而入,抢占了日企撤离后留下的中国市场。美国的一家苹果公司几乎抢占了日本小半的数码相机市场的空间,韩国的一家三星几乎对抗了日本所有的液晶面板企业,甚至索尼、日立等都要找三星代工。
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经济很大程度依赖中国的现状在短期内根本无法改变,在两国发生矛盾的时候,日本就很被动。这与日本国内的经济形势密不可分。日本经济出现衰退的局面愈来愈明显,2012年8月,日本制造业活动萎缩至16个月最低水准,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7.7,为2011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
日本经济走到今天,已经不能轻易抽身离开中国了。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是由于老龄化、人口减少等原因,日本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为了保证业绩,日本企业必须把目光锁定海外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
二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各大公司通过各种措施寻找对策。到2001年,日本经济复苏,个别企业日本相对好过一些。
三是世界范围内经济不景气,股价下跌。这对日本企业来说,到中国投资是个的好机会。
观察人士预计,尽管中日将陷入“政冷经凉”的局面,但仍有90%的日本企业将维持在中国的生产与销售。因为制造业10%是人力成本,70%是原材料成本。虽然部分东盟国家人工便宜,但零部件产业不发达,本地采购成本高;如果从日本进口原材料加工,由于物流不顺畅,成本反而更高。
因此,一些日系品牌放出风声要撤离中国,带有明显的欺骗性。中国不仅是制造业中心,而且日益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销售市场。日本企业无法放弃如此重要的市场。许多日企目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中国,日企撤离会使得其生存雪上加霜,虽然东南亚国家可以替代,但投资生产有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里,或许已经被中国以及韩国绞杀了。更何况,东南亚的投资环境未必强过中国。
回头看,少数日系品牌的退出只是因为其销售模式与中国的现实不契合,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他们正进入战略撤退期。当前,中国政府正大力鼓励国内消费,许多国际知名企业正跃跃欲试要进入中国。一些国外企业已经不再把中国作为单纯的加工基地,而是当成一个完整市场来经营。随着中国消费能力的提升,我们相信日系品牌不仅不会撤退,还有可能增加投资。
上一条: 中层“悟”出的管理之道
下一条: 善管别人不等于能管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