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的认知里面,逐步有一个错误的时间观,中国人在时间感上是全世界最差的,不仅我们的语言里面没有时态,更重要的是,我们老以为时间静态流转的背后,历史老人会自动地发生。
修正,既算一个神话,也算信仰。小平同志说,下一代人更聪明,但是日本人和美国人都知道,现在埋下一个种子,做下一个制度,下一代会发酵,他相信这一点,现在要做预谋,后面会发生,而中国现在是无为主义,认为未来会发生变化,只要发生变化,动态当中就有结果,但是忽略了西方的主动预谋安排,和文明东方的静态被动等待,背后又是一个不均衡的马太效应,这是我们最担心的。
可以说,还是农业经济的思想左右工业经济或者信息经济的这种特征。“地主家明年干旱了,你有可能成为佃农,我有可能把你的农给收了,我们两个换着作。”知识经济的特征,小农经济想都不敢想。
即使想了,也会产生差异化效果:理论上知识经济的尖锐意义就在于,较难被掌握,更难被应用,但一旦被应用了以后,就和文盲们产生巨大的差异,所以普世了以后的理论掌握就没有意义,变成了一个操作。
比尔·盖茨说得好,战略家有什么了不起,我宁要一个CEO,也不要一百个战略家,因为在普世意义上,战略各种到位的情况下,战略重要,但是没那么重要,运营就很重要。
当然那是在一个时间段上。但是在战略认知都不普及,大家的信仰还不一致,尤其是有一些划时代的,或者说创新的见解很难被人接受的时候,这时候理论的指导意义非常重要,每每在理论空白的时候,理论的指导意义就非常有价值。
对XX(指母公司)也好,对整个XX产业也好,现在是一个典型的理论困惑期,包括我党,一党专政,是我们的一个理论困惑,对XX(指母公司)来讲,两个体系的平衡,说得泛一点是一个理论困惑。对xx来说,是如何在上级的层层制空之下,完成较好的市场化能力的搭建。
但实际上说,对外表述,中国事实上是领导讲话,大部分人都是靠领导讲话来揣摩上级的意思,底下领导为了更高层领导,领导说我们还是非常关注的,全部投在你这儿,底下领导也得这么表述,但是无形中给下面就是一个结。这两年从实在来说,我们比原来小,为什么不能用X1来促X2,事实上美国西方已经很好的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保证制度性的创新来促进这块,生产力要素怎么释放出来。另外一种烧钱的策略被默认了,中国有这种创新,不能从整个集团层次,却可能从某个区域,或者某个板块进行创新。
上一条: 退避三舍,另一种营销战略
下一条: 打造有阶梯的薪酬福利体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