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母与韩信—感恩与报恩的联想


韩信当年落魄时,连饭都吃不上,曾经在一个亭长家里混饭,结果亭长老婆故意提早吃饭,以冷灶白眼逼走了他。有一位漂洗棉絮的妇女,出于好心,接济没饭吃的韩信,一连数十日,韩信的饭食都来自这位漂母。有可能是感受到亭长夫人与漂母的做人差别太大,韩信一时头脑发热,夸下海口,说他将来要重重报答漂母。没想到,漂母把韩信狠狠责骂了一顿,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 · 淮阴侯列传》)这一责骂,对于韩信后来的发迹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常说历史不能假设,但从管理的角度看,带有假设的历史更有趣,更能反映出不同行为选择的后果。假如那位漂母不是责骂韩信,而是好言劝慰,让韩信不要为吃饭担心,有她在就不会让韩信饿肚子,韩信会是什么反应?假如漂母从一开始就居高临下以恩人自居,教导韩信要知恩图报,韩信又会怎么想?之所以做这样的假设,因为我们当代的管理中不乏看到这样的假设变成事实。



漂母的行为立足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则:施恩不图报。一旦施恩图报,这就不再是善行,而是投资。作为管理者需要区分善行和投资的区别,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必须把慈善行为和经营行为区分开来的理由。有的企业热衷于进行一些目的在于强化员工回报的感恩活动。不可否认,这些感恩活动对于改善企业氛围、调整人际关系、激发员工的努力都有积极作用。然而,企业领导人必须明白,感恩不是交易,一旦施恩的出发点是追求回报,就会恩义尽失。即便期望的是非经济的回报,也是同理。当然,你仍可以把这种交易带来的回报称为感恩,用什么词汇无关紧要,紧要的是词汇的意蕴。把追求回报的行为称为施恩并不罕见,现实社会中有不少父母对子女就是这样施恩的,但是,即便是父子母女,这样的施恩也不可能增进亲情,亲情建立在没有回报的基础之上。作为企业,施恩图报的活动,不过是给交易行为戴上了情感的面纱,其真实内涵是利害计算。



 


即便施恩不图报,也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同情心理转化为对方的依赖心理。有些感恩活动,并不期望回报,却期望受恩者对施恩者的依附和顺从,家庭中这种现象尤其多见。不少父母,对青少年的青春期叛逆十分头痛。但从另一角度看,没有青春期叛逆,子女就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甚至在成人后也会变为啃老族。假如漂母的经济条件允许,以不求回报的想法把韩信的饮食大包大揽下来,韩信就很有可能不去自我奋斗,甚至会失去自主自立的欲望。那么,不要说建功立业,一旦漂母不能供给或者离开之后,韩信自己的生存都存在困难。人工豢养的动物会失去野外生存的能力,甚至不会觅食,就是这个道理。从漂母对韩信的责骂来看,她虽然施恩不图报,却深知豢养会产生废物。所以,她以责骂刺激韩信去“自食”,去做“大丈夫”,而不是仰人鼻息。



经营企业者应该清楚,如果对员工采取豢养式的施恩,那么员工就会失去独立性。失去独立性的员工虽然听话,却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心。很多领导都喜欢依附性强的下属,而依附性会弱化自己的责任心。没有自己事业心的员工,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完成与企业之间的交易;缺乏责任心的员工,则在完成交易时也会偷工减料,更谈不上有所创新。而没有创新的交易会使边际效益递减。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豢养“废物”,而员工认为企业养活自己是天经地义。由此而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发展到“恩断义绝”。领导人对员工的不满,个人对组织的不满,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



另外还要指出,由于“恩”和“养”的程度不同,所以从依附到独立、从“贵人相助”到自强不息,不是黑白分明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谱。现实中的施恩与交易,是在“豢养”和“图报”之间移动的,呈现出一种互相交错、强弱变化的图景,所以,在多数人身上,反映出的是依赖和自立、求助和自强之间的程度差别。一般来说,那些只抱怨外部条件而意识不到自身责任、责怪政策与他人的问题而放弃自身努力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程度不同的上述因素在内。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一位吃救济成瘾的人,守着救济粮等别人帮他加工而最后冻饿死亡,这毕竟属于极为个别的现象,然而,抄袭了文章却抱怨政策逼良为娼,踢球输了却指责场地有问题,考试成绩不好却认为考场太黑,工作业绩太差却痛骂业绩优秀者,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凡是这种现象,都是一种不当的恩养体系造成的期待恩赐心理在作怪—哪怕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民间俗语“升恩斗仇”就是说的这种心理:当给一个人施舍一升米时,你是恩人;当你的施舍增加到一斗米时,你是仇人。“恩将仇报”不仅仅是一种人格的堕落,而且是一种博弈的均衡漂移。



把韩信与漂母的关系转化为企业关系,在进行类似于感恩活动的时候,管理者要注意的是:首先,恩和报的关系,要依据慈善与交易的不同性质来确定;其次,施恩不能追求增强员工的依附心理,而应激发员工的自强心理,起码要做到与培育员工的自主自立措施配套;最后,施恩的尺度要把握恰当,既不能刻薄寡恩,也不能滥无边际。当然,施恩要有回报,但这种回报是出于受恩者的自觉,而不是施恩者的强求。



施恩会产生影响力,而影响力会有不同的方向。麦克利兰的《权力的两面性》一文,曾经分析了好权力和坏权力,好权力能增强追随者的自信,坏权力会强化对追随者的控制,这种对权力的分析思路,同样可以用于施恩。



 

责任编辑:闫敏

 


上一条: 情境、语境、心境

下一条: 新组织: “人才留”而非“留人才”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