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国企的规划尤其是有些钢铁行业的规划,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他们的“十二五”规划,主要是2011年到2015年期间的战略规划。真正的“十二五”规划是对国家、地区、产业“十二五”规划响应式规划。这两个概念完全不同,前者仍然是以自我为主,自身一种主动式规划,丝毫不考虑周边会怎么样,丝毫不考虑竞争对手会怎么样。做过大企业,掌控过大经济,操控过超大型现代企业的官员越来越少了,甚至于在我们的干部结构里消失了。在中国,企业要做强做大,首先要把握这五个东西:
第一,中国成长的动力在哪里,为什么成长。区域发展、基础建设、城市化、人口、消费都是带动中国腾飞的引擎。
第二,在中国做企业,到底应该构筑怎样的优势。在这些方面必须要有壁垒和优势----企业家、体制、战略、商业模式、制度、流程、成本。中国某钢铁集团的董事长说,如果不是体制制约我,我未必不如给米塔尔。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简要分析米塔尔成为世界第一的三大手段。
1,低端国家并购,在东欧,在南美,共产主义国家并购。
2,高端市场上市,包括换股并购,美国国际钢铁就是他换股并购的。
3,蛇吞象高价值替换。当米塔尔通过对东欧、南美钢铁企业的并购形成一个庞大的产能,但是技术上并不占优的时候,米塔尔通过对阿塞洛纳斯狂放地并购,形成了著名的一种发展模式----先造势再做实,先做虚再做实。这三招下来,充分地体现了印度百年以来的国际化与现代企业经营血统,已远远走到了中国前面去了。中国企业家到目前为止,还理解不了富士康为什么每年能干到4000个亿背后的故事。事实上这也是万亿央企和省属国企们都不能理解的,中国钢铁行业,汽车行业现在还痴心与做工业生产的时候,一些大企业已经构成了庞大的产服一体化(产业和服务一体化)。小小的服装厂商ZARA,能够在方圆两百公里以内,和他的500家分包商,在地底下挖出很多传送带和地下通道,形成庞大密集高效的无阻碍物流网,从而能够使ZARA成为世界服装业翘楚。轻工业都可以如此庞大地高组织化,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是否该反思一下自身的问题?
第三,如何准确地预测趋势,把握动向。
第四,既要有大赌注,又要做安全网。如何做一个大赌注改变这个行业。
第五,复制和放大。发现一个好的模式,制度,经过验证,迅速复制和放大。
以上就是我们中国企业尤其是省属国企做强做大的主要动力。
上一条: 国家繁荣与和平的持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