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知道”中成长


认识自己似乎是战胜自己的前提,不知己不知彼当然无法胜利。正如孟子曰:“知耻而后勇”,说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而是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



耻辱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锻炼。人似乎在知耻后,才可能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就会固步自封,只能愈发失败。同样,人因为未知,所以好奇;又因为未知,所以恐惧。学会直面恐惧可以让人活下去。有人用“知道”与“不知道”来形容读大学的成长过程:



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形容不知天高地厚,对自己没有充分的认识;



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指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自己有所了解,看到了不足;



大三时,不知道自己知道,指经过刻苦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但还不自知;



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指已经全面了解了自己的实力。



第一句是说一个人自恃能力强,其实能力不强,没有自知之明;第二句是说一个人开始可以看清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知道自己知道”是说一个人开始了解自己,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学识,对一些事有了正确的了解。“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可悲的,“知道自己不知道”虽然有些难受,可是确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起码可以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从哪里开始。



春秋时期,吴越交兵,越国兵败。越王勾践入吴宫,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勾践含羞忍辱,卧薪尝胆,最终获释回国。他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那种状态,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这就是“知耻而后勇”的典型例证。



不仅如此,俄罗斯近代文学创始人普希金,他学生时代的数学成绩一塌糊涂,无论做什么题目,也不管运用哪种运算方式,最后的结果都是零。在父辈们的鞭策下,他知耻而后勇,选择了写诗。结果,在1815年初学校举行公开考试,他当众朗诵了自己的诗作《皇村回忆》,得到了老诗人杰尔查文的极力赞赏,认为他"就是将来要接替杰尔查文的人"。青年时期,他写了《暴风雪》、《驿站长》等小说、散文、剧本、抒情诗等众多作品,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文豪。



“不知道”并不可怕,人就是从“不知道”中成长起来的。因为人天生就有种探索发现的本能,想要知道未知的东西,喜欢刨根问底,但是在发现的过程中又由于难以预料将要发生的事,对未知的东西既充满想象,又充满担心,所以,便会产生恐惧心理。这会使人陷入一种很矛盾的状态,既想知道又害怕知道。



一天上午,1996年英国诺贝尔奖经济学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来到北京101中学,与300多名师生面对面。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里,他用近一半的时间讲述了自己少年时的故事——



“我小时候,英国也是个发展中国家,我的家庭并不富裕。”莫里斯说,“我是在苏格兰乡村长大的,那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当时到爱丁堡去串亲戚就是进大城市了!”



“小时候我的数学学得很好,老师问我将来想干什么,我说想当数学教授!”说到这里,因为经济学研究而享誉全球的莫里斯笑了,“我的老师当时都笑了,因为那个时候上大学的几率都不高。”相反,正是这种不知道深浅,不囿于世故,让莫里斯成长为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还获得了诺贝尔奖经济学获。



很多时候我们都自认为很了解自己,忙碌中无暇倾听内心的声音,殊不知最容易被欺骗的恰恰是自己。我们总善于为自己编织很多自欺欺人的借口,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无形中披上了多层自我保护的外衣,结果,真正走到社会实际中,大浪淘沙的竟是自己。

 


上一条: 社交化虚拟组织管理

下一条: 剩女现象的营销启示:如何不剩下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