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此时降息,好心或办坏事


在坊间盛传的“新四万亿”刺激计划扑朔迷离之际,中国央行终于还是选择了降息,以应对正在下滑的经济增长。



6月7日晚间,央行宣布调低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三年多来中国首次降息。与此同时,央行还上调了存款利率幅度区间、下调贷款利率幅度区间。显然,这一利率市场化政策值得肯定,也有助于金融重大变革的深入推进。

 



此次央行在5月份经济数据,即将公布之前降息,说明目前低迷的宏观经济形势,确实超出了决策层的预期。即将发布的经济数据不容乐观。于是,在可能出现的泡沫拐点来临之前,防止GDP增长的硬着陆,决策层决定让持续两年多的宏观调控,暂时“歇歇”。就此而言,央行此时降息,初衷无疑为了“稳增长”,这看起来有助于保持经济稳定,让民众继续享受经济繁荣带来的红利。



不过,其带来的效果则未必值得乐观。或许能够暂时稳定经济增长,可是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副作用。比如货币规模加速扩张、通胀又反弹、房价再回升、“国进”更凶猛、负利率更严重等等。如果今年没能适度把持货币闸门,只怕到明年这个时候,货币政策方向,说不定又要转向。如此折腾,中国经济何以承受?

 



一个简单的基本事实是,眼下的中国整体货币环境并不缺钱。虽然流动性局部紧张,但是整体货币扩张趋势没有丝毫逆转迹象。高达90万亿的广义货币余额,只要稍微通过“降准”方式,就足以解决不少领域的燃眉之急。



选择现在降息,就显得宏观决策过于“兴师动众”。2008年之后,货币政策方向的四年四变,以及这次再度扭转货币政策由紧转松,充分说明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善变和折腾。

 



正是由于决定经济大趋势的货币政策的总折腾,不仅不能够熨平经济周期,而是起了恰恰相反的作用——人为制造经济波动。



可以说,最近几年的房价泡沫的疯狂或淡定,通胀的涨涨落落,甚至中国经济短短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从通缩往通胀的“季节”转换,货币政策则是背后最重要的“黑手”。

 



这一次降息,以及接下来极有可能的货币再宽松,可以预料的后果是:不足以解决中小企业、民企的资金紧张问题,只会降低地方政府和国企的财务负担,同时刺激他们肆意举债的热情。



实际上,经济的疲软,并非旺盛的经济增长动力,缺少对应的货币量的供给。最主要的还是从国企到民间,都缺少海量的有创新力、竞争力的好项目、好公司。效率的低下,创新的乏力,结构的畸形,才是中国经济一切问题的症结。

 



虽然继续深入推进政经体制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执行的层面,更多的在寄希望于仅仅依靠财政货币政策的吗啡式刺激,来解决掉前进路上的众多难题。



显然,事情没这么简单。对于持续了十几年的经济转型大计而言,没有刮骨疗毒的勇气,没有忍受暂时经济放缓阵痛的决心,是很难度过既挤掉泡沫、打掉通胀,还能稳定增长,实现经济转型的两难困局。

 



中国货币系统核心问题,还是在于充沛的货币供给,未能有高效率的金融机制,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调结构迟迟没有进展,金融体系改革更是没有启动迹象,货币传导机制愈发不能完成资金优化配置功能。由此导致了中小企业资金链危机、民间借贷十分混乱,同时公共部门则看起来十分财大气粗,钱满为患。应该说,眼下中国经济所能看到的一切困难,通过继续发货币都是不可能治本的。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麻烦会接踵而至。


上一条: 央行突然降息能解经济下滑之忧

下一条: 3块钱的思索——如何做基层管理?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