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士大夫政治的实现途径


孟子是中国古代倡导社会分工的代表之一。尽管孟子在其他方面往往说一些不切实际的大话,然而在社会分工问题上,他的思想最接近现实,而且在中国古代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高度。



战国时期的农家,倡导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反对分工。农家许行的门徒陈相,同孟子有一场争论。陈相批评滕文公说:“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于是问道:许行戴冠不?做饭用釜甑不?耕地用铁器不?陈相只好回答说:这些都用。孟子再问:这些难道是许行自己做的?答:用粟换的。在孟子的追问下,陈相承认,不能一边耕种一边从事手工业,“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反驳道:“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在这里,孟子由劳动分工延伸到论证管理分工的合理性。



孟子尖锐责问陈相道:大禹治水时,能够耕种吗?契教化民众时,顾得上耕种吗?尧舜为天下治理人才而担忧,农夫为百亩之田而担忧,哪个大哪个小?



对此,陈相无言以对,只好从另一个角度反驳,认为许行的做法可以消灭交易中的欺诈。“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价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价相若;五谷多寡同,则价相若;屦大小同,则价相若。”孟子再反驳道:“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价,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这里,孟子已经敏锐地看到了不同成本不同价值的表现,直观地说明了市场交易的合理性。



对于孟子的说法,他的弟子彭更也有疑惑,问道:“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孟子解释道:“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字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没有通功易事,那么,农夫那里粮食剩余但别人没饭吃,妇女那里布匹剩余但别人无衣穿。一旦通功易事,木匠车工都能得到粮食。假定有个人从事仁义教化,但不能从你这里得到食物。你是不是尊重了木匠车工而轻视教化者呢?显然,孟子对市场交易的直观认知,已经达到古代较高水准。他所倡导的士大夫政治,正是通过社会分工实现的。在儒家的治理理论中,不但有劳心和劳力的分工,而且还有咨询和实务的分工、直线与参谋的分工。后来各个王朝官僚体制中的言谏与政务的分工、决策与执行的分工,除了受到统治者分而治之的思想影响外,儒家的分工学说也是一个因素。



严格意义上,农业社会对分工的认识,往往比较粗略,而且对于技术性分工和社会性分工往往割裂开来。孟子以“通功易事”说明技术性分工,以劳心劳力说明社会性分工,贯通二者。如果说,儒家的思想往往带有复古色彩,那么,在分工问题上,孟子则颇有见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当今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社会分工后遗症,尤其是在社会分工范围(技术分工相对好一些),身份性分工(如正式工和临时工、农民工)越来越表现出其消极后果,却得到相应的政策保护;职能性分工则有意无意被忽略,妨碍着管理的深化进展。由于过去宣传的某些僵化观点,国内有些人对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划分存在偏见,同陈相用“厉民”批评孟子相仿。曾几何时,官方宣传把干部参加劳动当作重要评价指标,宣传某个县委书记的先进事迹是“农民腿上有多少泥,书记腿上也有多少泥”。这种宣传,在逻辑上只能说明这位书记是位优秀农民,而不能说明他是优秀干部。“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至今被一些学者当作参与式管理的典范,却看不到其中包含着否定管理与操作分工的信号。尤其是在公共管理中的“齐抓共管”,更是模糊了责任边界。即便是在具备了职能分工框架的组织结构中,运行起来也往往会“不分份内份外”。至今中国的管理学界往往对分工与协调的关系研究不够,把打乱分工当作多方配合的现象屡见不鲜,专业活动被份外事务挤占,“不打粮食”的任务妨碍了精耕细作。



面对现实中管理分工的混乱,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看看两千年前孟子是如何批评子产的:子产在主政郑国时,曾经用自己的车马帮助当地民众渡河。孟子说:这是小恩小惠而不懂如何从政。如果十一月修好走人的便桥,十二月修好走车的大桥,民众就不会困于渡河事务。君子处理政务,哪里能够一个一个人去帮助他们渡河呢?如果为政者逐个去取悦所有的人,忙死了时间也不够用(《离娄下》)。在孔子那里因为惠民而被高度评价的子产,到孟子这里变成了批评对象,反映出孟子对孔子也不盲从。


上一条: 民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坚力量

下一条: 企业长寿的秘笈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