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和发展无疑是一种奇迹。日本经济在短短40多年历程中,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变成了现代化国家,并一直处于亚洲经济的领先水平。为什么日本能够成功地绕过“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日本能够有效解决内贸与外贸协调发展的问题?为什么日本制造业并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流通瓶颈”而被迫“搞活流通”?为什么“日本制造”能够自主掌控着商品的渠道控制权和定价权?显然,日本流通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国家特色的发展道路,并使本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增长建立在强大的流通体系基础上。
相对于欧美而言,中国与日本在消费、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更多的相近之处,尤其是市场经济发育成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更具有相似性,即都是建立在本国流通业落后的基础上,而不是相反。为了推进本来的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都必须经历共同的流通革命过程,否则,都无法真正建立自己的市场经济体系和流通渠道体系。在这一点上,日本流通业的发展对整个东亚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国,无疑都深受其影响。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日本“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存在着巨大的误解,尤其是一些“生产导向”和“技术导向”的专家,更是热衷于将日本的经济成功过多地归结于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而没有充分重视日本流通革命对日本整个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完善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如果日本没有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及时地发动“流通革命”,那么日本经济走向现代化就成为空话,而且必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显然,对于日本经济与流通业的关系,我们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日本流通业到底有哪些特色?主要表现何在?原因有哪些?这些特色具有哪些影响和效应?我和其他国内流通研究人员一样,在研究中国流通问题时,都一直对日本流通业的特点和过程充满着巨大的兴趣。为此,我除了经常与一些国内外研究者和流通企业界人士交流对日本流通业的看法外,还专门去日本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交流学习,从而得出了一些体会和认识。
有利于扩大内需的现代流通体系
二十世纪50-60年代,日本借助于中美朝鲜战争以及欧美鼓励性的市场开放而形成的巨大国际市场出口拉动力,迅速地推进了工业化进程,顺利地进入到工业化中期,并掀起了第一次东亚产业转移浪潮。然而,日本尽管拥有当时最好的外部出口依赖条件,却并没有“背靠出口”而忽视内需,并于50年代后期至整个60年代,掀起了旨在扩大内需的“消费革命”。日本通过收入倍增计划、改善消费条件、鼓励消费等一系列政策,在不到20年时间,就建立了国民财富高增长前提下的内需主导型经济。日本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商品洪流”,刺激着日本不得不发动“消费革命”,而消费革命的兴起反过来又“倒逼”着国家必须建立起发达完善的城乡流通体系,包括批发体系、零售体系、物流体系、信息体系等。所以,日本流通业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其流通体系与国内消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流通业具有便利、便宜、以及服务体系完善等特点。
以综合商社为纽带的流通产业体系
日本现代流通业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工业化初中期,并没有多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流通企业。但日本流通业的发展又没有建立在依赖外资流通体系基础上,也没有大量引入外资流通企业。为了迅速做强做大本国的流通企业,日本流通业走出了一条“综合商社”式的发展道路,造就了一大批制造业和流通业协调发展的跨国集团。日本流通业在对东亚的产业转移,以及在欧美的对外投资扩张过程中,几乎与制造业同步扩张,并借此建立了保障自身制造业的强大国际流通体系。正是三井、三菱、住友、伊藤忠、丸红、富士、永旺等“财团”式综合商社,在贸易代理、生产制造、金融服务职能、物流运输、信息咨询和科技开发等方面形成了“完整业链”,从而使日本流通业迅速实现了现代化,并保障着“日本制造”在国内市场流通体系的主导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制造的汽车、电子电器等工业品在国内市场始终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原因。
基于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运行体系
日本现代流通业的发育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明显分界。相反,无论是工业化早期的出口导向型模式,还是中后期的内外需协调发展模式,都没有出现为了扩大出口而形成“内贸歧视”现象,也没有形成专业外贸公司做出口,内贸企业负责国内销售的“内外贸分割”的格局。日本流通体系实际上在工业化中期就基本实现了国内外市场的接轨,这对于日本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当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流通业还处于培育期时,就对本国零售和物流建立起了有效的保护门槛,减轻了国际市场对本国的冲击,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品牌商品在国内市场的流通主导,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不断扩大开放。60多年来,类似于沃尔玛、家乐福等欧美跨国零售企业都先后进入了日本,但却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原因即在于日本国内零售业体系已经相当完善。
以中小流通企业为主体的流通组织体系
为了有利于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也为了培育本国的零售业和物流业,日本特别重视各类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和覆盖率,抑制大型流通企业的过度扩张。日本自1960年以来,一直把零售商业连锁化作为推进流通现代化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商业连锁化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对传统小商店进行改造,将各个独立的小商店纳入连锁网络中。日本零售业体系中,商业街和社区商业特别发达,无论是东京、神户、大阪等大城市,还是一些县乡级中小城市,特色小商业都十分发达。日本20世纪60年代发起的“流通革命”,其重点内容之一就是促进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中小零售企业发展。1962年出台“商店街组合(合作社)法”,就是大力推动由各类中小零售店聚集在一起的商业街的发展。1973年颁发了《中小零售企业振兴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零售企业连锁化政策,从税收、利率、设备、营业场所等方面扶持零售连锁的发展,对中小零售企业投入在市场调研、制定长期经营规划、建设信息系统和公用储运设施等方面的费用给予一定的补贴。通过这一系列政策,吸引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占日本零售企业比重最大的“夫妻店”或“生计店”加入到连锁体系中来,更是强化和巩固了中小零售企业在日本流通体系中的地位。
以中央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的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体系
日本流通业发展史上,一直没有出现类似于大规模的工业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阶段。其工业品由于相当畅通完善的国内外流通渠道,而未出现过于“阻塞”在中间环节的情况,进而缺少出现大量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市场环境。日本批发市场主要是满足鲜活商品的流通需求的,主要商品有蔬菜水果、水产品、内类和花卉等。日本批发市场法规定,20万以上人口的市场都可以建立中央批发市场,同时相关法律规定,各城市的运货卡车终点站、批发市场、仓库等流通基础设施,都要建立在周边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并在用地等方面优先保障。这些批发市场大多由各级政府投资或补贴。正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千个批发市场,使得日本国内的鲜活商品能快速、安全、廉价地分销到居民家里。
至于日本流通业特色形成的原因,除了市场环境、历史文化、地理条件以及特殊背景下的国内外经济约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的原因留待以后另作分析。
上一条: 一套西装引发的管理难题
下一条: 创业须坚持,更要懂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