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受尊敬的企业家


当今中国,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既不同于西方国家那些发迹弥久、实力丰厚的产业资本家,也不同于旧中国的那些源于草根、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资本家。他们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碰撞的结晶,是公有制土壤中生长出的一个混合体,是中国社会中一个新的特殊圈层。

  2011年,全中国第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登记数量为630万个。按照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平均每200人中就有一个企业家。同时,这630万个企业创造出的社会财富总量为36万亿元、提供社会就业4.8亿人、纳税5.5万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GDP的90%、就业人数的64%、财政收入的66%。可见,企业家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

  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的企业家主要由四种人构成:第一种是在农村改革中勤劳致富的农民企业家;第二种是在城市改革中转轨下海而获成功的市民企业家;第三种是近年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海归企业家;第四种是依然服务于公有制经济、但已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家。现在,这个群体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已经在物质上摆脱了贫弱。

  纵观历史和现实,我们发现,这个群体的社会特征已完全不同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家:昔日剥削者的血腥已被今日温温尔雅的企业文化所代替,往日冒险家的贪婪也被社会倡导的创业精神所置换。今天,当一个个创业神话、传奇故事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圈层和他们所代表的利益是否就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无独有偶,在西方社会,近年来企业家一词也常常被理解为是具有非常的创新、敏锐、敢于破坏和敢于建设的这么一种人。今天,无论在哪个国家,那些创业成功者都是杀出来的黑马,都是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以别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对此,马克思关于“资本属性”的批判和米赛斯对于“资本精神”的分析好像显得都已不重要了,在许多人看来,企业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个代名词。

  其实,企业家的成功与社会进步并不是一回事。在中国,这个圈层的成功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必要条件。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著名企业暴露出来的问题让世人震惊:假冒伪劣、庄家持股、偷税漏税、行贿寻租等手段确实让少数企业家迅速致富。但这样的企业,不仅不能对社会进步起任何作用,反而会损害公众利益、破坏社会秩序,使经济走向崩溃。

  事实证明:企业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其领域、规模、区位的优劣,也不在于社会体制、市场结构、监管模式的差异。从本质上看,只要把事情做好,就可以获得成功。归纳起来,把事情做好的路径不外有三条:第一、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做;第二、把他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第三、把明天的事当作今天的事来做,这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的道理,企业亦如此。

  值得深思的是,企业家奋斗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企业成功的背后,只有个人欲望的膨胀、没有道德水平的提升;只有物质财富的增加、没有社会责任的提高,这种成功带来的可能就是悲剧。今天,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环境和人文关怀依然十分匮乏。从银广厦股份到中关村投资,从三鹿奶粉到富士康事件等问题都说明,中国企业家在整体上其精神和道德水准仍处于贫弱的初始状态。

  



 


要赢得社会尊重,就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行为准则,要保持基业常青,企业家就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不断走向卓越、走向完美。

  走向卓越,是企业家精神的一次飞跃。所谓卓越就是好上加好,前一个“好”是事业的成功,后一个“好”是思想的提升。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这个道理。在企业发展初期,企业家的行为往往是“位置决定价值”,这时,多数企业家能够尽显英雄本色;但到了后期,企业家行为必须是“价值决定位置”。这时,往往很多人会落下马来。原因在于前期是跟对手较量,后期是与自己竞争。

  苹果公司前总裁乔布斯曾说:牢记自己将逝,这是避免陷入患得患失困境的最好办法,这也是乔布斯成功的秘诀。在激烈的竞争中,既要取之、又要有道,一个良策就是舍之,即以舍为取。对于企业家来说,懂得放弃一些东西可能比学会如何取得更重要,因为放弃换来的可能是更大的选择和生存空间,这不仅是竞争命题的高阶答案,也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不二选择。

  走向完美,是企业家精神的又一次飞跃。何为完美,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不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称赞“倾国倾城”之美时,却提出了一个标准、即倾国亦通体,谁来独赏眉。意思是说,完美应是一个整体,绝不仅是像眉毛那样局部的漂亮。由此可见,完美是一种和谐和真实。企业家的完美应该是商业精神和伦理标准的高度一致。这一点,正如艺术大师毕加索所说,好的艺术家是超越别人,完美的艺术家必须超越自己

  春秋时代,群雄逐鹿。孔子一语道破真谛:春秋无义战。意思是说,春秋时代没有一场战争是有价值的,原因在于当时的诸侯中没有一个是正真的君子。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君子的标准、即知仁勇。所谓“知”,是指对事物的认识和掌握;“仁”是指包容心和致公心;“勇”是指坚定的信念和品格。一个人如果能够“知仁勇”兼备,就可以做到“不惑、不忧、不惧”,就可以进入“达德”的完美境地。

  一个企业家,一时一事做到卓越和完美并不困难,难的是一辈子能够做到“好上加好”“超越自我”。

  有个真实的故事:在非洲森林里,有只雄狮捕杀了一头黑猩猩,当他正要享用猎物时,突然发现黑猩猩身下有只幼仔在蠕动。原来,大猩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产下了一只幼仔。令人不解的是,雄狮在围着幼仔迟疑良久之后,还是舍之而去了。恰在此时,一群饿狼扑上来围住了幼仔,见到此景,雄狮竟毫不犹豫地掉回头来向狼群猛扑过去,从狼群中救出了那只幼仔!

  自然法则喻示我们:强大的东西之所以具有力量,并不在于这种力量的无忌释放,在很多场合,更在于这种力量能否得到有效的约束。山洪之于水库、雷鸣之于电能、火山之于温泉皆如此理。只有当无序变成有序时,大自然才正真让人感到可敬可亲!由此可见,那些能够自我约束的力量才是大自然中真正的王者。这是自然法则的精髓,也是经济法则和社会法则的通理,企业家的魅力正在于此。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竞争、为了发展我们需要力量,但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又是什么?这是当今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企业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做一个受尊重的企业家,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呼唤,也是改革开放下一个三十年,中国社会实现平稳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上一条: 危机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下一条: 变革管理中的六大平衡策略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