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要补科学管理的课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象海绵一样,拼命吸收西方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但采用这些来推进企业管理变革时,大多陷入难以奏效,甚至事与愿为的困境之中。是老师在欺骗学生吗?不是,是我们的企业还不具备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的土壤。



西方的企业走过近百年的路程,经历了标准化、精益化的科学管理阶段,现在进入信息化阶段。而中国企业的发展才短短20多年的时间,面对汹涌而来的经济浪潮,我们甚至还来不及打下一个良好的管理基础,就要投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谋求生存和发展。我们曾经以死得快为代价去增长,以竭尽资源为基础去做大,以牺牲他人为条件去获利。但无论如何,中国的企业群体前仆后继,通过不同的路径毕竟走到了今天。我们有了初步的体验和积累,但还未成熟。面对未来的30年,如何跨过市场化门槛、系统化经营和正轨化管理三座大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我们跨越了科学管理这个阶段,也不可能再回到这个历史阶段中去,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要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



所谓科学管理,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二是科学的方法和工具。



科学精神就是尊重和探寻客观规律的精神。发展是硬道理,比发展还硬的道理是规律。人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自然科学的东西才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东西不是科学。所以,结论是西方人讲科学精神,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尽管中国在自然科学的贡献上落后于西方,但不等于我们没有科学精神。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的是倡导独立思考、创新发现的精神。在企业管理上,我们的使命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兼收并蓄、指导实践。中国企业不能永远用学习别人代替自己思考,用模仿别人代替自我实践。现在所谓的《中国式管理》还只是“拼传统文化”的管理,离真正内生的有普世价值的有特色的中国管理还有很远的路。



科学方法就是符合客观实际而又有效的方法。方法论的背后是思维方式,西方人讲分解、讲局部;中国人讲和合、讲整体。西方人讲化验、讲实证;中国人讲体验、讲辩证。中国人的方法不等于不科学,但我们也确实需要学习西方人精确、严格、数字的思考习惯和工业文明精神。100年前,科学管理的鼻祖泰勒说:“一切管理问题都应该而且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并从中优选出最好的方法,对其加以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最佳的方法便可以付诸实施。”西方管理方法的精华就是把日常的、零碎的、人为的、变化的东西精确化、集成化、固定化成为技术工具。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找到一套自己的更好的方法。



中国企业大多朝气勃勃,但管理混乱。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奖罚不当,缺乏对制度规则的尊重,流程不顺或不执行,缺少正确的员工培训等等,这些是中国企业最基本的问题,是基础管理问题,是基本功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产品质量不稳定、服务上不去?为什么我们的效率不高,经常失误?因为我们还没有掌握好规定动作,就急于去做个性动作、高难动作。达芬奇若不是苦练画蛋,就不可能有《蒙娜丽莎》这样的传世画作。纪昌若不是把蚊子盯到车轮大,就不可能成为有名的神箭手。把基本功夫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本身就是别人难以逾越的竞争能力。董明珠提倡一种工业精神,她说:没有精品的企业是丑陋的企业。湾仔码头的臧董事长也说:“中国的企业家真正懂得精益求精了,中国的食品界才会有希望。”



完成从人治、无序、粗放的管理向制度、流程、标准转变的基础管理革命,中国企业才有可能晋身世界级的现代企业。



我们应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


上一条: 两条微博透露出的至诚之道

下一条: 让各级主管为决策制定零失误承担一点责任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