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本市场的日渐开放,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数目迅速增多,目前50多家基金公司中,中外合资公司已占了半壁江山。随着这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境外金融巨头踏足内地尤显幼嫩的基金业,引发的震动和进步是显而易见的。这对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固然是件幸事,但是具体到每家基金公司,也是各有各的感触,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话: 幸福的基金公司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基金公司各有各的不幸。
合资基金公司之幸,第一当然是找到了一个实力强大的合作伙伴,其在资产管理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投资流程、风控管理乃至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上,基金公司都可以从其外方股东身上汲取营养,这使得新成立的基金公司甫出世就已占据了制高点。在投资上,外方股东强大的全球资源可供基金公司享用,双方人员可以互动,使一些公司艳羡不已。
在营销上,合资基金凭借外方股东强大的品牌效应,已经敛聚了不言而喻的无形资产,再加上一些投资者的崇洋心态,其在销售终端的形象也是先天就高出一头。
就这么屏着,眼看着人家的货币基金规模越来越大,直冲500亿而去,公司高管乃至股东方心中想必也是五味俱全啊。等到再也按捺不住,上报货币基金产品后,市场却悄然发生了变化,牛市的身影已越来越近,在牛市中销售货币市场基金,用一个基金公司高管的话来比喻,那就是夏天卖棉袄,难度和效益显而易见。当然,市场是很难让人把握的,而且在市场高位发行股票基金,对于基金日后的操作也势必带来难度,对持有人而言未必是一件幸事。
同样是发货币市场基金,有的合资基金特立独行,发的货币市场基金与大家都不相同,基金合同规定的久期远远低于同行的统一水平,其收益率自然也就远远低于同行。这种自缚手脚的行为当初在业内看来无疑等于自裁。不过老外自有他的逻辑,货币市场基金的定位是现金管理工具,重在安全,收益是其次的,而且这家基金公司的外方股东在台湾地区就曾主动收缩货币基金业务,从而避免了陷入其后的台湾货币基金灾乱中。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目前的状况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背着降落伞的人在抱怨负重太多,等到飞机出事的时候,他才会额手相庆,幸好我们还有降落伞。
这里所谓的不幸与幸之间可能就隔着薄薄的一层纸,今天的不幸、今天被痛骂的固执的老外可能在明天就成了一桩幸事。真正值得警惕倒是在合资基金公司中容易出现的中外双方的不合,随着法规的放开和外方股权的上升,外方在董事会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同时得到加强的还有外方的话语权。这一点在旗下基金整体业绩良好、已经实现盈利的基金公司中尤其明显,“我感觉现在他们(中外方高管)的关系很微妙”,一家外方正准备提高持股比例的基金公司员工表示,中方股东背景深厚,不是省油的灯,而外方意欲将基金公司纳入外方的全球体系中。有个小插曲或许能反映出合资基金中外双方间的一些微妙态势,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准备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在中方看来,这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但外方否决了这一提议,理由是压缩开支、保护股东利益。这在该公司内部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老外也不一定就要控制到这种程度,但老外想施加自身的影响力,而且双方在理念上的差异的确造成了隔阂”,业内人士分析道。这种内耗对公司业务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基金产品的设计和发行上,老外想掌控公司,中方也没有理由放弃,合资基金会否发生裂变且拭目以待。
上一条: 封闭式基金真的是鸡肋吗?
下一条: 喜新不必厌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