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激活办公室氛围


类以诱之,击蒙也 --- 用类似事物去影响对方,则很容易让对方产生相应反馈,从而实现目标。



【开胃菜】改变办公室文化,关键就在自己



曾有人做过一个好玩的实验: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

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心理学称之为“从众心理”。



这个发现被公开后,后来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为了验证,特地又做了一个实验:

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爬。这些毛虫一爬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最后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对比这两个实验,我觉得亨利·法布尔明显不够厚道:在松毛虫爬了一天一夜后,他就大可收工写总结报告了,何必因为松毛虫长得难看,就一定要置它们于死地呢 。。。



动物如此,人则不见得更高明些。

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也经常买回来一大堆很久也派不上用处,或者很少派上用处的东西,理由无非就是这些东西现在很时髦、很流行,很多人也都在买。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因素: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

 



“从众心理”在组织文化和组织行为中,更是随处见到。健康上进的企业文化可以让组织的每个人都神清气爽,友好互助;而守旧颓废的企业文化则让团队成员倍感压抑,冷漠孤立。

明艳现在就深刻感受到这一点,非常郁闷。



明艳是今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一个开朗阳光的女孩,活泼可爱,又聪明。



明艳刚被招入公司财务部不久,就感觉这里的氛围非常压抑,虽然大家工作能力都很强,但同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彼此之间互不关心,每个人只是在自顾自的工作。



明艳的工作心态非常积极,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很乐观。



明艳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源于她实习导师给予的一次启发:



在她企业实习阶段,正逢中国股市特别火爆,明艳在同学的撺掇下,一时昏头,把勤工俭学存的钱全拿出去买了股票,虽然不多,却是她的全部家当了,原想着翻几倍,结果进去就被套了。而且接连几天利空不断,股价连续下跌,这可把明艳心疼坏了,工作也没了心思,整天趴在电脑的行情前发呆 。。。。。。 



这种情况,被她的实习导师敏锐的发现了,导师就开导她说:



“我今天一上班就看到你趴在桌上发呆,什么事也没做。然后,我出去,见了一个客户,签了份订单,现场辅导解决了3个实习生的困惑,又在路上车里写了一份计划,做了个项目预算。中午回来时,发现你还是趴在电脑前发呆,还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做。。。。。



在这三个小时,我很有成效,很有成就感,很快乐,心情非常好,而你这三个小时,却一事无成,反而心情糟透了,一点也不快乐,沉陷于忧虑之中。



对比我们俩,我的行为带给自己快乐,而你的行为却带给自己烦恼。重要的是:你的行为对股票市



场的大跌没有丝毫的影响,但你却因此失去了快乐的心情,你仔细想想,不觉得荒谬吗?”



明艳是个聪慧的女孩,顿时明白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自己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随时随地获得快乐时光,就算有挫折造成不快乐,也应该是尽量减少、而不是增加不快乐的时间”。



从此以后,明艳就一直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管什么情况,都积极工作,创造快乐!



 



来到财务部后,明艳观察到同事们的工作表现与她期望的氛围相差甚远:大伙儿都只是守着自留地,能推的事,就尽量推,而其中有一个黎叔,更是极品,让明艳大跌眼镜。



黎叔是财务部资历最老的员工,其工作原则就是“尽量方便自己”:



一件很容易搞定的事,黎叔为了自己方便,有时候就会让同事们来回折腾无数次。



如果别人和他急,他就会往椅子上一靠,教训道:



“公司刚成立时,黎叔我就在这了,你还不知道在哪个学校读书呢,应该怎么做?我还不比你清楚。”



 



不过福兮祸兮,常年坐着不动,经常让别人跑,也会有副作用:黎叔的颈椎和腰椎就经常酸痛。



黎叔为此又经常抱怨办公室的椅子硬,不如他家里的祖传太师椅舒服,明艳曾在黎叔办公桌上的全家福照片中,见过这张著名的太师椅,虽然体型不大,但造型和做工,确实看上去就很舒服 。。。



明艳对于这种部门文化很不习惯,她决意努力尽自己微薄之力,在同事间创造快乐互助的氛围。



明艳认为:



“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了解,同事们其实本性都蛮好的。只是做财务的,相对性格都有些内向,再加上部门氛围一直就是这样,所以就很少看到彼此间的沟通关心。或许每个人刚进来时,也和她一样不习惯,想做些什么改变,可时间一长,也就慢慢习惯了。就算黎叔,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黎叔给地震灾区的捐款达他一年的收入之多),只是因为在部门呆的最久,受部门文化毒害最深罢了。



那么如何实现大家互相关爱的部门氛围呢?”



明艳初步判断:如果只是通过和同事们直接沟通交流,肯定是起不到什么效果!



经过几个不眠之夜,明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可采取 “抛砖引玉”之计,先设计(Plan)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互助事件”,然后利用大家的从众心理,自然而然形成期望中的互助文化。



突破口又在哪里呢?



明艳马上想到了黎叔:黎叔是部门文化沉淀最顽固的一个人,如果先改变了他,其他人就容易多了。而且黎叔就要过生日了,如果在他生日那天,针对他最关心之处,予以关爱,搞个比较炫的设计(Plan),一定会事半功倍,引出黎叔尘封已久的关爱之心。



说干就干,明艳马上策划了起来 。。。。。



时间过得飞快,黎叔的生日很快就到了。



生日这天,黎叔象往常一样踏进办公室。



突然,他惊呆了。。。。



黎叔揉了揉眼睛,确实没看错了:他原来的座位上,竟然放了一把和自己家里一模一样的太师椅!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看到黎叔还在发呆。明艳笑着和同事们一起上前祝贺黎叔的生日,并告诉黎叔:这把太师椅是部门所有同事一起出钱给他买的生日礼物。



黎叔顿时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了,憋了半天,说了一句:“这办公室坐太师椅,不符合公司规定啊!”



明艳见黎叔觉悟这么高,这时候还能牢记公司规定,不觉扑哧一笑打趣道:



“早和HR部门打过招呼,您是企业的老前辈,身体又不好,特事特批,没问题啦”。。。。。



 


原来明艳在前些日子,特地请部门的其他同事一起去吃了一顿饭。



在饭局上,她提也没提“希望大家应该互相关心”之类的套话。只是说:黎叔身体一直不好,马上又要过生日了,建议大家一起出份子,为黎叔买一把他念念不忘的“祖传“太师椅。



没想到明艳的建议竟然得到了同事们一致的支持,这反而让明艳感到有点意外:她还准备了万一有人不愿意,那人的一份就由她来出呢。看来助人这件事,其实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很乐意的,只是鉴于性格氛围,没有表露出来罢了。



饭局后,明艳又去找HR部门沟通这件事,没想到也获得大力支持。原来HR部门也一直在想着如何在企业建立互相关心的氛围,明艳的这个创意来到非常及时,正好有助于她们的工作开展。。。



最后,明艳拿着黎叔的全家福照片,去专门定做了一把一模一样的“祖传”太师椅。



 



黎叔因此过了一个一生最难忘的生日。



黎叔在生日当天激动的当众宣布:“谢谢大家,你们每个人的生日,我一定加倍回报”



自从生日之后,黎叔就盼着其他同事过生日,可哪有这么巧,这么快的?!



黎叔等不及了,他就把这份心意全部体现在了同事们的日常交往上。



大家感觉黎叔完全象变了个人,问寒问暖的,有时候都关心得有点过了,夸张程度逗得大家直乐。



在黎叔同志的带动下,更多的“太师椅”事件层出不穷。



大家抢着帮助别人,每个人都唯恐自己的关爱不够,境界太低。



没过多久,财务部就一片阳光灿烂,成了公司里欢声笑语最多的一个部门。



明艳很开心,这就是她期望的工作环境,



她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了。



不久,更发生了一件让她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HR部门通知明艳:因为她的出色表现,被破格提升为财务部的副主管。

【剥笋壳】:



      从众行为的产生,一般不会一触即就,而是需要多次的引导。

明艳只是策划了黎叔生日里的“一把祖传太师椅事件”,就起到了多米若骨牌的效果,在部门里迅速形成了互助关爱的从众现象,让我们一起来剥剥笋壳,看看明艳为何如此神奇



剥笋壳1:明艳希望得到什么理想结果?

回答1:希望部门最自私顽固的黎叔,带头关爱他人,最终形成互助关爱的部门文化。



剥笋壳2:明艳如何打动黎叔,让他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答2:因为明艳运用了“抛砖引玉”之计,让黎叔亲见(Personal):大家共同出钱买了这把太师椅,“互不关心”的老从众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互助关爱”成为了新的从众现象,从而释放了压抑在他内心深处的关爱之心。



剥笋壳3:为什么明艳实施的“抛砖引玉”计策如此顺利?

回答3:因为明艳在实施过程中,紧紧把握了“抛砖引玉”计策的设计(Plan)准则:



设计(Plan)准则1.类以诱之,击蒙也。

(用类似的事物去影响刺激对方,则很容易引起对方共鸣,产生相应的反馈,从而实现目标)

这个准则强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想要什么,就得付出什么。

明艳案例里:当明艳发现黎叔最关注:希望上班时能够坐家里的祖传太师椅,以减轻自己的病痛时,就策划所有同事集资购买了太师椅送给黎叔,这个鲜明的互助关爱行为,刺激黎叔也迅速产生了关爱行为,而黎叔的关爱行为,又刺激更多同事产生了关爱行为,从而最终形成了互助关爱的部门文化。



剥笋壳4:“抛砖引玉”这条计策实施过程中,该如何巩固(Plus),确保最后成功?



回答4:明艳案例里:明艳正确找到核心关键人物黎叔,一次“抛砖引玉”就实现了理想效果,相对比较顺利。实际工作中,如果你不能一次就产生从众现象也并不可怕,只要扣住“类似的”这个关键,多设计(Plan)几次,就一定会最终产生从众心理,这是巩固(Plus)环节需要牢记的。

 



【回味豆】:



通过剥笋壳的梳理,我们就可以很容易解析出“抛砖引玉”这条计策的“P4”:

●      知心(Probe):从众心理: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会表现出类似的行为方式。



●      亲见(Personal):从众行为

●      设计(Plan):类以诱之;击蒙也。

●      巩固(Plus):可多次设计“类似的”行为,直至产生“从众行为”。



不管组织文化、道德规范,甚至法律,

你要倡导什么行为,希望产生什么行为,就要让大家看到更多的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越多,从众现象就越明显!

如何轻松产生更多的从众行为?

“抛砖引玉”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策略。


上一条: 可视化才是王道

下一条: 面对食品安全乱局:呼唤中国的阿库姆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