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不能丢失传统文化


 神话终归是神话,企业和人并不能依其而幻想、存活。

    上周末,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乳制品检测报告结果显示,蒙牛集团眉山公司的产品被检测出黄曲霉毒素超标140%。而黄曲霉毒素M1是已知致癌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三聚氰胺事件将食品安全推向社会和舆论风口浪尖,并“谈奶色变”,而今可以说黄曲霉毒素彻头彻尾地将蒙牛产品推向了深渊,从消费者心智中被剔除已成事实。



“作为人,何为正确?”——这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坚守企业经营的信条之一。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企业,何为操守?何为正确?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究竟丢失了什么?



  实际上,回头看看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髓,我们应能找到答案。如《礼记‧大学》里的八目——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企业,治国平天下不敢妄想,但最起码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就值得我们好好铭记、反思并运用。



    所谓格物,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所谓致知,就是获得正确有益的知识;所谓诚意,就是使自己的思想诚恳、谦卑;所谓正心,就是端正心思,不作恶、不伤害别人;所谓修身,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所谓齐家,就是整齐家政、业序。作为企业,作为企业人,在这样一个浮躁喧哗的时代,如果骨子里不能坚守这些最基本的操守和信念,相信没有哪个企业、哪个人能走远,更遑论百年品牌?!



    几年前,艾丰在总结和介绍企业文化时提出“人和、物和、利和、理和”,我觉得很有学习价值。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人和”,“人和”才能增效,才能聚智,才能甘苦共担,才能持续为社会和消费者创造价值。而“物和”就是对资源、对环境保持珍惜、敬畏,谷歌的文化是“不作恶”,稻盛和夫践行“敬天爱人”,作为企业,只有在资源配置和环境和谐方面脚踏实地的珍惜一物一料,才能去谈责任,这是前提。一切皆因为有了正心、秩序,企业才能达到“理和”,继而获得“利和”。



    历时18个月征集、酝酿与投票产生的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我认为在企业看来也值得借鉴和推行。亨达自2010年初开始进行的文化转型和亨达中华传统文化大讲堂,走出去、引进来,逐渐在企业内部构建起优秀传统文化的智库进而分享、践行,就是一种有益的继承、创新、探索和转型。完善待遇保障机制,把员工当家人;健全民主参与机制,视员工为主人;强化培训机制,助员工成能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塑员工做贤人。企业文化、文化转型,难在落地和持续,贵在执行。实际上,亨达27年来能够得以持续发展,走到今天,本身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



    企业软实力最突出的核心是企业文化。一个拥有良好企业文化并能保持创新的企业才能生生不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海中才能获得一席之地。虽然这样的企业不一定能基业长青,但是必定能拥有比其他企业更多的持续经营力和品牌竞争力。



    商业模式、赢利模式固然重要,但企业家自身的才华、能力、品质、胸怀更为珍贵,因为这些都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企业家的文化视野和战略高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企业家将文化的视野、精神、理念分享和根植到团队每一个人心中,必然会成为实现企业运营效能最大化的关键能力和驱动力。领头人不身体力行,文化转型和创新、文化强企就是一句空话,这也是我20多年来不断学习、总结和实践的最大体会。



    企业竞争,其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更是高端管理人才的竞争。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提倡培养管理人才,注重企业远景,注重企业全球化。他认为,真正掌握公司命脉的是企业的管理人,他们拥有高层次的能力和业绩,他们在管理公司、管理业务、管理人员方面做得出色,有着长远的前景眼光,使其企业发展全球化,使其公司业务保持专业、深度和强度。因此,有着卓越领先的管理理念,才能吸引人才,才能流传企业文化。



    文化制胜才是未来品牌得以持续的最高层次的竞争,如果前30年,中国企业是靠效率、机遇、营销、侥幸等获得了快速成长和发展,那么下一个30年我们应该多去优秀传统文化里寻找和继承企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瑰宝,少些浮躁、多些沉稳,少些急功近利、多些高瞻远瞩,少些雾里看花,多些以人为本。



    文化只有被信仰才有价值,只有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创造有价值的文化;只有创造有贡献的文化,才能群策群力产生认同感、价值感和贡献感;只有践行有纪律的文化,才能确保你的企业文化推动着组织持续正确向前。



    说白了,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灵魂出窍了,方向出错了,社会和时代不会再给我们机会。这也是我提倡丢什么不能丢文化,人和企业不能失道的根本原因。


上一条: 奶业集体涨价,挑战民众情绪底线

下一条: 目标管理的8个问题与7项原则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