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在逐年缩短。我国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生存危机问题越发严重,而危机及问题也多在企业遇到发展瓶颈时开始出现。中、小企业常遇到的发展中的瓶颈与问题有哪些?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与突破呢?
中、小企业发展中常遇到的12种问题
一、抱残守缺,不能与时俱进
18世纪西方发明了汽车,逐步对之前的交通工具——马车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有两家马车生产企业面对威胁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其结果也截然不同。A马车厂在马车的外观与舒适性上大做文章;B马车厂则转向生产汽车。最终A马车厂随着马车退出历史舞台,也慢慢销声匿迹,而B马车厂则随着汽车的发展生意越做越大。这两个马车厂家的兴衰命运是由企业主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决定的。A马车厂老板认为自己是生产马车的,汽车的出现对自己是个严重的威胁,是马车的竞争对手,A马车厂老板就想出各种办法对抗汽车;而B马车厂老板则认为自己是生产代步工具的企业,汽车取代马车,将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就果断放弃马车的生产,转为生产汽车,避免了被市场淘汰的厄运,并取得了跳跃式的发展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创新与淘汰是不可避免的,能够像B马车厂老板那样,抓住威胁背后的机遇,借势突破发展,将会获得成功。但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能够这样看问题的企业主很少,多数像A马车厂老板那样,守着昨日的辉煌,不肯顺应时代的发展,更不会发现其背后的机遇。违背市场发展的规律就如逆水行舟,终将被市场淘汰。
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于依赖过往的经验
输在过分相信曾经成功经验上的大企业很多,中、小企业就更多。中、小企业多是靠抓住机遇,果断行动,敢打敢拼,机动灵活,获得了最初的成功与原始积累。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市场情况更加复杂,没有系统科学的战略决策体系,依然仅靠老板拍脑瓜做决策,难免出现决策失误。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一个重大决策的失误就可能是致命的。那些靠经验主义失败的大企业我们都清楚,就不去说他们了,拿一个我们身边的小企业为例:福源木材加工厂赵总,抓住了市场的机遇。企业得到了快速的成长,赵总为了继续扩大生产,打算引进几台新设备,每台价格150万左右,这是一次风险性很大的投资。福源家私长的营销FromEMKT.com.cn部门通过市场调研,认为该新设备所生产的产品市场前景难测,不宜此时购买,而赵总则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等待市场情况明朗后,机会就错过了。于是,力排众议,购进了3台新设备。可半年后市场对这种机器生产的产品一直没有更大的需求,而这种新型机器本身还存在设计缺陷,最后赵总以台/30万的价格将设备全部卖掉,大伤元气的公司从此一蹶不振。
在市场中积累的经验与直觉是非常珍贵、有价值的,在市场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若不能结合现代管理营销中的科学手段,进行客观科学的决策,在杂多变的市场中,仅靠经验与直觉难免失误。
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短视行为让企业步履为艰
中、小企业多是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东方不亮西方亮,这行不赚钱马上改行,依靠船小好掉头,机动灵活而获取利润。但随着企业越做越大,这样以投机的心态做企业,必然要面临企业发展的瓶颈,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企业必然无法做大做强。但着眼长远,就要做出痛苦的选择,割舍一些眼前的利益,放弃一些机会,这对于靠机会起家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很痛苦的,但没有宏图大志,长远规划,小企业将永远在小企业阵营中徘徊。
四、战略的迷失——混淆战略与战术的概念。
这一点与上面讲的相反,这里讲的是企业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但问题是常把战略与战术搞混,其结果是这样永远也达不到战略目的,在战略中迷失。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有:战略模糊,比如有些企业把战略目标定为“做国际一流企业”等,这样的战略目标太宽泛了,无法去具体执行,战略要目的明确,可量化,这样才好去制定具体的战术。
2、过分强调手段(战术)而忘记了目的(战略),有时在一个战术的细节上下工夫,过分投入,逐渐偏离了战略,最终赢得了局部,输掉了整体。
战略是一个中、长期的目标,而战术则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手段自然以目的为导向。而战略也非一层不变,要根据市场情况实时监控或进行调整,时刻保持战略的正确性,如第一段中提到的马车的案例,因重大变革导致市场情况发生质变,这时就要顺应市场,调整战略。
五、组织扩大,原有模式管理力不从心
一个很小或刚起步的企业通常是人员很少,老板下达指令员工直接执行,而执行结果老板马上就可以看到,快速有效。而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组织扩大,部门增加、细化,此时再由老板亲自抓所有部门,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随着发展企业原有的规章制度也无法有效管理扩大后的企业,生产、采购、人力资源等管理方式都要更加科学、严谨,否则企业自身一团糟,怎样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并获得胜利呢?而很多企业主只关心市场,只关心怎么能赚更多的钱,怎样发展的更快。往往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管理。就好像一个高性能的火车头却带着一列破旧的车厢一样。企业发展时管理跟不上发展,是中国中、小企业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
六、盲目市场多元化——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很多中、小企业本行业地位还没有稳固就开始觊觎一些高利润的行业,急于将企业所谓的做大,而高昂的经验成本与资源不足的风险往往让盲目扩张的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一些行业的高利润蛋糕看起来的确诱人,但不见得适合所有人来吃,经验的门槛、渠道的门槛、人才的门槛、资金的门槛、人脉的门槛……初进一个行业的企业生命力是最脆弱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短板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而高利润的行业竞争也是最激烈的。
强如联想集团,在当年的多元化发展之路上也付出过惨痛的代价。笔者以为,要采取多元化发展策略时要参考以下几条:
1、在原有行业中市场地位处于前三名,而份额又很难继续提升;
2、原行业未来前景不乐观;
3、原行业与新行业之间有关联,互补性强,可以资源共享,甚至是互补;
4、新行业中具有核心竞争力。
七、忽视财务管理,资金链之痛
小企业中基本是老板管钱,企业再大一点就设一个出纳和会计,而似乎出纳的工作就是对进出的钱做下收、发与记录,会计则是应付税务机关的。企业再大些,设立了财务部,而这个部门似乎和企业没什么相干,开会中很少见财务经理发言,也很少有老板去征求他们的意见,财务部成了很多企业的“冷宫”只有企业资金出了问题,才急忙找财务部,而到了这个时候公司的损失已经不可避免,甚至是更加严重的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风光无限,销售网络遍步全国,营销队伍达到15万人的三株集团,其失败的表面原因是一篇负面报道,而背后的真正原因则是资金链的断裂。三株在市场营销上取得了成功,却忽视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等问题。企业蓬勃发展时掩盖了这些问题,当出现危机时,这些弊端则暴露出来。三株负面报道见报后,三株帝国的臣民都以为大势已去,很多员工大捞公司钱款,携渠道资金潜逃,经销商截留货款。一时间三株集团资金处于真空状态,资金没有回流,自然无钱采购原材料进行生产,银行的贷款到期……最终资金链断裂,三株帝国轰然倒下。如果当初有严格的财务制度和风险预警,一个小小的负面报道不至于使三株这样的大企业彻底失败。
垮在财务问题上的企业很多。我们该以此为鉴,在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的同时,关注一下财务问题,比如企业老版要看得懂财务中对企业经营活动影响最大的几个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利润分配表。这样可以经常了解、把握企业的资金流向和动态,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而对财务部也应重视起来,生产营销会议都要财务部门参加,以便在涉及资金问题时能及时提出意见,免得到了执行阶段,财务部才告诉你没钱可以调用。
八、组织扩大,高管能力不足
中、小企业多是由几个人合伙或家族式经营起家的,企业成长壮大后,这些开国元勋多任要职,但这些人因为多是在市场一线出身,科学管理营销能力较弱,导致企业混乱,阻碍了企业发展及市场竞争力,而一些家族企业任人唯亲,弄权挡贤更是企业成长的大患。
奉军领袖张作霖当初是土匪起家,后来独揽了军政大权后,将当初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均委以重任。但那些人也多是打家劫舍出身的土匪、武夫,没有管理能力,当了大官后鱼肉百姓,军纪散漫,后来和直军作战时,屡屡失利。后张作霖痛下决心,削减没有能力的下属,起用如郭松龄、杨宇亭等拥有新思想、新观念,掌握先进、科学作战技能的新人,奉军的作战能力才逐渐提高。
我们现在的一些中、小企业和这个历史故事中的情况很相似,但能像张作霖那样果断地裁减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大胆起用新人的企业就不多了。顾及感情,情面,持有公司股份等因素,不能大义灭亲,最终把企业拖下深渊。
出现这样问题时要果断抉择,将不称职的员工调离重要岗位,如果是股东,可采用明升暗降的方法,给其一个不重要的虚职或岗位,而后招聘具有专业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制定严谨科学的计效考评体系,注重人才的挖掘与培养等,不要忘记,人才永远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九、缺乏核心竞争力,陷入低层次同质化泥潭
微软的软件一套卖几千元依然可以供不应求,而我们的产品比别人的贵一分钱就无人问津,这就是差异化及核心竞争力的差别;沃尔玛年销售额过千亿,而我们的一些商超却在亏损的边缘挣扎,这就是成本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拥有别人没有或很少人拥有并且很难模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差异化,就如微软一样,很难模仿的差异化让他们的产品想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
2、成本领导,像沃尔玛一样,产品并不特殊,但却比别人都便宜。
虽然我们没有微软那样尖端的技术或沃尔玛那样的规模,但同样可以拥有核心竞争力。如依云矿泉水,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水源,做出了别人无法模仿的差异化优势,一瓶要几十元,并卖到了全世界。一家很小的模具生产厂家抓住了大厂家生产小批量产品价格很高的机会,专门满足小需求量的客户,可小量生产,成本及价格远低于大厂家,获得了相对的成本优势。
中国的中、小企业多数在低层次,同质化价格战中拼杀,利润低,抗市场风险能力也很低,长此以往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其实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绝对的竞争优势,只要在你的行业中拥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就可以,而一个企业只要努力挖掘,总能开发出相对的核心竞争优势的,有时缺点和弱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
如一家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来开发一种强力胶,可开发出来的胶粘度非常低,眼看着投入要打水漂,老板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卖不粘的胶呢?不干胶由此诞生了。这就是用逆向思维找到的差异性卖点,并形成了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来自多方面,技术、成本、管理、生产等。在营销活动中发现、挖掘独特的,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发散性地思考,也许你的核心竞争优势就在其中。
十、不可缺失的企业之魂——企业文化
企业在很小的时候,老板掌控企业所有事物,此时老板的思想就可以理解为这个企业的文化,当企业不断扩大,人员增加,老板无法事必躬亲,去抓每一个细节的时候,企业就该形成自己的文化了。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与思想,可以让企业智能化地自我运转,不会因突发事件或企业中某个关键性人物的离开而使企业无法正常运转。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更可以助企业取得更大,更持久的成功,而一个企业的文化核心往往是企业主的思想,其思想基本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力量与作用。
十一、老板事必躬亲——最危险的管理方式
听过一些企业主得意地炫耀:自己企业采取扁平化管理模式。所谓的扁平化管理就是所有工作老板都去抓。甚至买一个拖布都要老板签字,企业主认为这样才放心,这样企业的反应速度才快。其实,恰恰相反,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凡事事必躬亲必然要花很多精力在这些小事中,这样便无暇顾及企业整体的战略发展,导致企业在原地徘徊,甚至出现危机。
削减企业管理中不必要的层级是正确的,但必要的层级是可以提高管理效率的,就好像销售渠道一样,再怎么扁平化至少也要有一到两个中间环节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可以将关联性强的部门规划为一个模块,上设一个负责人,这样一来,再复杂的企业构架,再多的部门也基本可以用3——5个模块来划分。老板只要常和这几个模块的负责人沟通,基本就可以掌控整个企业,而余下的大部分精力则该用来引导、把握企业大的发展方向。其实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需要做太多的事,只要想着企业的战略方向就好。比如一辆开在公路上的汽车,你只注意车内是否整洁,座椅是否舒服,车饰是否漂亮,可却不去管方向盘。市场就如繁华的街路,企业就像行驶中的汽车,企业主只要做一个合格的司机,看清前面的路就好。
十二、企业盲目投放广告——良药?毒药?
在中国市场供不应求及供需平衡的年代,造就了一个广告万能的神话,不管什么产品,只要打广告就可以畅销,很多大企业靠广告崛起。但随着三株、爱多等老牌企业或品牌的轰然倒下,企业或产品一有负面事件,产品马上滞销,再怎么加大广告投入也无济于事。我们渐渐清醒——广告已经不能主宰一切了。
宝洁公司的广告可谓是无处不在,但在广告的轰炸下也并非所有产品都赚钱,也有入不负出的,也有淡然退市的,强如宝洁这样的企业都不能完全使广告创造价值,更何况其他的中、小企业。但现在很多企业打广告依然很盲目,产品上市靠广告开路,销量一下滑就马上想起打广告,把广告当成了救命的良药。
市场构成非常复杂,一个产品销售不利的原因有很多,并非单靠打广告就可以解决。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尤其中、小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本就显的脆弱,在将有限的资金盲目地投放到广告上,极容易造成企业严重“失血”资金周转不灵。应该客观的看待广告价值,理性投放广告。其实市场中的问题90%的解决方案和打广告无关。
破局之重——割舍
上面讲到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核心是——割舍。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割舍;多元化发展需要选择,割舍;提高组织能力,裁减企业重要成员需要割舍……任何事物的发展、演进都是一个舍弃的过程,就如美丽的蝴蝶一样,在不断的割舍与蜕变中换来了飞翔的彩翼,笔者发现很多中、小企业主缺乏魄力,难以舍弃昨天的成功、昨天的经验、昨天的伙伴、昨天的一切,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又犹豫不定。
大是大非面前我们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上多犹豫不定,而真正的风险与机遇往往都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而能敏锐发现事物表象后的实质,并果断采取行动将会驱利避害,获得成功。
那么,中小企业该如何管理呢?
1. 小公司如何留住骨干:
这些年物价上涨,费用上涨,公司利润却未涨多少。每个员工都希望工资大幅增加,但估计90%以上小公司无法做到这点。有时我这当老板的恨不得将公司门一关,自己拿着资金炒股或炒房,图个清净。虽说近几年由于给每个员工上5险1金,人均费用每月增加几百元,但员工并不领情,员工只算每月到手多少钱,至于公司的支出与己无关。
既然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我就只满足公司20%的骨干。
首先发展骨干员工入股:我将公司股份买一送一,半价销售给骨干员工,五年内退股只退还本金,五年以上退股我三倍赎回。每年拿出利润的60%分红。反正有钱大家赚,但股东一旦做了对不起公司的事,加倍惩罚,由股金中扣除。这招还真好使,在近5年里没有一个股东离职,而且公司重点岗位都有股东,省了我不少精力。
为什么不白送骨干员工股份?其实我并不是在乎钱,主要是白给的东西别人不珍惜,而且入股的钱又可作为押金,以防股东做出格的事,再说员工入股的钱不出5年即可通过分红收回,不投入哪来的产出啊。
2.关于授权
记得公司刚有十几个人的时候,全公司我最忙,经常同时接两三个销售电话,还得安排送货,结账,进货,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一次我弟弟到公司,看了半天,发表感慨说:“哥我怎么觉得你在养活公司所有人哪?”我当时还挺自豪。结果公司四五年也发展不大,一直十几个人,而且公司员工感觉备受压抑,无发展空间。后来终于明白该放权就得放权,哪怕员工只能做到你的70%。有时候真着急啊,明明能谈下的客户销售人员就是差那么一点谈不下来,恨不得立刻自己冲上去,该忍还得忍,要不手下员工如何进步。
小公司发展过程中15人是个坎,50人是个坎,200人又是个坎,管理方法不改进,一般无法进一步发展。老板事事亲力亲为的公司,很难过15人。一个人能力强,可直接管理七八个人,能力一般,则只能直接领导四五个人。各个国家效率最高的部门就是军队,看看军队的组织结构:一个班十一二个人,除班长外还有一个副班长,三个班一个排,三个排一个连,以此类推。团长管一千多人,可能只认识其中百十来人。团长看见某个士兵有问题,绝对不会骂士兵,他只会骂士兵所在营的营长,营长则再骂连长,一级管理一级,最后班长把该士兵剥皮了事。所以军队尽管有千军万马,依然能做到令行禁止。
现在客户找我买东西,我经常说:“哎呀真对不起,价格我不知道,我给您介绍个销售人员,我让他跟您联系吧。”
3.有的钱不能省
刚创业时也就一两个人,自己销售,进货,维修,跑银行。当时没有注册资金,借朋友的营业执照。自己到外面学习了几个月会计就开始瞎做报表。月底到税务局报税,报表一交,专管员看了两眼,开始问问题。问的问题我根本不明白,更别说回答了。专管员一脸不高兴,问:“你懂不懂?”。我陪着笑脸:“不懂,不懂。”“不懂你来干嘛。换个懂的来。”“好,好,下次一定换个懂的来。”下个月我又瞎做了张报表去税务局报税。专管员显然对我又印象:“怎么又你来了?”我只好顺嘴胡编:“会计怀孕来不了,只好我来。”。“!” 。第二天我就找了个会计公司,一月300元钱,以后再不自己跑税务局了。一直到公司十几个人,我仍然让会计公司做账,公司只有一个出纳,没有专职会计和库管。随后几年业务开展的不错,没少挣钱,可年底公司帐上资金却没增多少。后来我发现公司只要一过十个人,老板一人根本看不过来,整个公司就像个筛子一样,到处都是洞,能剩下钱才怪。指望公司员工都是焦裕禄和雷锋,门都没有,哪怕提成给员工70%,他还会惦记剩下的30%,傻瓜才不贪污。只有制度健全,让心数不正的人无懈可击,才能管好公司。感谢我现在的会计,工作极为负责。下辈子再办公司,公司只要有4个人,一定是一个老板,一个会计,一个出纳,一个库管,打死再不省那点钱了。
这句话放在90%的公司身上是对的,当然,如果您觉得自己是那剩下的10%,也不妨一试。
一般公司只要能坚持个三五年,挣了点钱,老板就开始琢磨再干点什么。大部分人总觉得自己的行业不如别人的行业挣钱,很不幸,我就是其中一个(我觉得自己的经历整个可编个小企业错误大全)。上世纪末,脑袋一热,开了个饭馆,从此厄运开始了。当初本人觉得自己销售方面颇有天赋,开饭馆肯定没问题。谁知这该死的饭馆光有销售根本不行,做的不好吃别人最多只来一次。本人不好吃喝,也没耐心和大厨琢磨新菜。而且开饭馆不光进货结账,卫生防疫,工商公共安全专家样样要跟上,起早贪黑累的要死,跟开公司不一个路数,本人实在没耐心,找了个公司部门经理去负责,管得一塌糊涂,半年赔了几十万,关门了事。现在谁再跟我提开饭馆我跟谁急,去饭馆吃饭行,别的一概免谈。
如各位有兴趣要开饭馆,一定先想明白以下几点:
A: 你是否能起早贪黑吃得了苦
B: 如是接别人转让的饭馆搞明白上家为何转让(不可只听一面之辞,一定在该饭馆蹲两天)
C: 饭馆租金,人员开销等费用核到每天每张桌子是多少钱,饭馆定位,面向什么层次客户,一天能翻几次台,平均每桌消费多少,毛利率多少,是否能赚回来(一定要掰着手指头算好,不行连脚趾头一块上,否则赔死你)。
D: 附近的工商,卫生,公共安全专家,地痞流氓你是否搞得定。
E: 停车问题。
F: 找大厨。找着后如何管理,是后厨承包还是流水提成?
G: 你老婆是否愿意做采购或找个向你老婆一样对你忠心的人做采购。
H: 饭馆服务员可得管吃管住,而且工资近期增长很快,预算要留出富裕。计算不好你就只能剥削你自己外加你爸你妈你老婆。
I:……还有N多问题自己想吧。
据我的经验,饭馆和美容美发都不好干,只要看看报纸上转让信息就知道,基本就这两个行业。
另:本人的副业还曾有过服装,节电设备等,都没挣到钱。
本人比较惭愧,从未在大公司待过,也未系统地接受过管理培训。刚毕业时虽进入大部委工作两年,可惜职务太低,没学到真谛。一说起管理,总感觉别人讲得头头是道,就好像武侠小说里的名门正派,而自己则是街头打群架的小混混出身,没有理论,只有教训。有时感觉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而错误则是可以重复的。比如大家就算知晓了微软运行的每一个步骤也不可能成为另一个比尔盖茨,但若有人像我原来一样不重视财务管理十有八九公司在钱财上会有损失。
在随后一段时间内,我会把自己的经验教训逐步列出,想到哪写哪吧。不过各位新创业的朋友读过我的文章后估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只是希望大家犯的错误小点,过程短点,毕竟在岸上看过一百遍游泳教学片下水后还得喝点水。
5.关于招聘
这些年没少招聘,几年前最多时我一下午面试五六十人。刚开始没有经验,每回招人都找最好的,工资一千多的售后服务岗位经常招名牌大学本科生,英语过四级。后来发现,招来人根本留不住。本来简单工作的岗位中专生完全能够胜任,找个本科生双方都不合适,只是在写公司简介时方便吹牛。另外面试时应聘人员说的话不可全信,有时对方刚失去工作后比较失落,为得到新工作,他们什么都敢承诺。某次公司招聘商务,岗位工资定为两千左右,一个女孩投简历面试,本科学历,3年工作经验,上份工作工资在两千五,我问她这次工资比上份工作工资低,能否接受。她毫不犹豫表示没问题。由于她比较适合商务职位,我就录用了她。半个月后,前任商务和她交接完离职后第二天她也离职,理由居然是工资低,搞得公司非常被动。再次招聘我招了个原工资一千五百元的女孩,现在还在该岗位,不但干得好,而且对工资也很满意。大部分人对待新工作职位及待遇都是只能上不能下,能上能下的人太少了,Dengxp应该算一个。
招人的经验是:宁可漏过一千,不可错招一个(源于历史上某个著名人物语录)。据我的经验,公司招聘如低一档用人,高一档发工资效果比较好(也就是招三流的人才,干二流的工作,发一流的工资。当然,以上一流三流都是相对的)。招聘时应不嫌麻烦,仔细核对应聘人员身份。去年我公司连续发生两起新员工携款潜逃事件,打电话找人时对方有恃无恐:反正我应聘时的身份证学历证家庭住址都是假的,几千块钱pol.ice都不管。别说pol.ice还真不管。现在招聘,本地人公司都一一核实,外地人一律要有本地人担保,弄虚作假者一概不要。从此再无类似情况发生。
对于下岗职工我个人有一定偏见。大部分下岗职工,特别是岁数稍大的国营单位下岗职工基本上牢骚满腹,觉得社会对他不公,而且把不满情绪及原单位的种种不良习气都带到新公司,觉得公司给他什么福利都是应该的,别人都欠他的,很难融入新公司,踏实肯干的占少一部分。大概私营企业不适合下岗职工吧。此外亲戚朋友能少用就少用吧,这个话题以后我还将涉及。
6.老板尽量唱红脸
每天公司里总有很多事发生,有的应该表扬,有的应该批评。批评和表扬到底该由谁来执行呢?
刚干公司时,找不着当老板的感觉,平素又最烦管人,所以员工有什么问题我很少说。结果公司员工自由散漫,谁也不服谁,工作无法开展。后来觉得再这样下去实在不行,于是开始板起脸管人,这下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公司里几乎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我和公司员工之间,经常有员工当面与我理论是非曲直,这老板当的真郁闷,而我又实在不想当一个声色俱厉的管理者。后来与日本企业接触多了,发现不少奥秘。日本公司总经理很少骂公司普通员工,对公司底层员工可和蔼了,但他经常当着员工的面训斥公司中层干部,而普通员工犯错误则由该员工的直接领导负责处理,当然月底发工资时总经理心里可不含糊,这样公司不仅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员工心里也比较平衡。
他山之石可以工玉,说干就干,咱公司不大,好歹也有几个主管。于是开会明确职责,谁的手下出问题谁自己处理,别什么问题都往我这推。平常我一般只表扬好人好事,鼓励为主,而主管自身犯错时我也很少当众批评,通常是私下交流。时间不长,公司管理顺畅了,我在公司里的形象也大为改观,员工更尊敬我了。
有时觉得,老板对于公司有点像古代皇帝对于国家。如果皇帝很贤明而大臣很昏庸,老百姓通常觉得国家还是有希望的,大不了清君侧,换个大臣了事。而如果皇帝很昏庸,则老百姓通常觉得这个国家没希望了,开始琢磨造反改朝换代。咱当老板总不能让公司员工揭竿而起或用脚表态一走了之吧,既然主管和部门经理享受着公司岗位津贴当然应该为老板分忧,该唱黑脸作恶人时就应当仁不让,而老板一般应保持一个超然的态度,置身于事件之外,旁观者清吗。不过部门经理需要支持时,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我通常态度鲜明予以支持。
7.公司里的亲戚
这个问题,我只有教训,没有经验。还好,老婆工作单位一直不错,世界500强,对我的小公司没什么兴趣,因此公司刚成立时,我根据平时耳濡目染的各类情况,决定尽量不用亲戚朋友。后来公司到一定规模时,外地一个长辈打来电话,说她儿子(也就是我表弟)毕业一年,在当地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个小公司当业务员,收入不是很高,希望来北京发展。我这个亲戚家庭比较困难,其中一个孩子因为特殊情况无法上班,而要来北京的这个表弟我原来见过,现在十八九岁,相当聪明,当时想公司正缺人,用谁不是用,因此我爽快地同意了。
表弟刚来北京时,吃住都在我父母家,年轻人和老年人生活习惯不同,搞得我妈经常找我抱怨。过了一段时间,我将其安排到公司宿舍,算是解决了问题。表弟人很机灵,又会来事,几个月时间就完全适应公司环境,而且在部门里业务完成的很好,提成总在前几名。后来我发现,表弟经常在公司里表白自己的特殊身份,对同事吆五喝六,公司其他员工反响很大。为此我找他谈过几回,他都表示一定改正,不过收效不大。转眼一年过去,表弟在这个行业里已经如鱼得水,挥洒自如。这时,表弟找我说他在老家有几个同学,又聪明又可靠,希望带过来一起在公司发展。我想这是好事啊,来吧,照单全收。麻烦开始了。
表弟和他的几个朋友吃住都在一起,相互之间只说家乡话,公司里除了我谁也听不懂。而且他们虽在不同部门,但被部门主管察觉他们相互勾结挣黑钱。表弟非常聪明,他散布说公司股东之间有矛盾,他是我这一派的,让他的直接主管不要站错队,否则后患无穷。公司不少员工真被他唬住了,过了一段时间,问题才反映到我这来。公司对待此类问题一向是第一次罚款警告,第二次开除。我和表弟谈了一回,他拍胸脯表示绝不再犯类似错误。没过一个月,又有部门主管向我反映表弟的小团伙在干黒活,而且不但不避讳其他员工,甚至鼓励其他人一起干。我真的很为难,再不管该养虎为患了,我还指望公司做强做大,让一起创业的股东老有所依呐。长痛不如短痛,一咬牙,我将表弟和他的小团伙陆续请出了公司。公司业务为此震荡半年。
表弟靠着从公司带走的客户,现在还在这个行业做,每年也挣不少钱还买了车。
亲戚朋友能不用还是不用吧,否则最后亲戚朋友也没得做了。
曾经听过其他公司老总讲他在公司做大后如何对待亲戚。他的五六个亲戚在他创业时不计得失帮他干,做大后亲戚跟不上公司发展步调,且占据高位不好管理。这时,他采取牺牲钱财保全亲情的方法:岁数大的给一笔钱帮其另外创业,岁数小的公司出钱送到国外留学并负担所有开销,读成MBA后帮其再找工作从而顺利解决这一棘手问题,高!
8.当老板和开车
去年回老家,坐一个亲戚开的车。亲戚刚拿本没多久,属于实习司机。一道上马路又宽又直,司机的手却在不停地动,左一下右一下,车也在画龙,我坐在副座上,心里很紧张,系上安全带,嘴里话也少了,脚下直使劲,旁边车道上的车不停地在按喇叭,还好,最后终于安全到达。回想十年前自己刚拿本时,已是老司机的弟弟坐我的车也提过同样问题,当时自己信心很足,根本不理解坐车的人怎么会有这种感觉,现在方才明白。
总结自己开公司,也经常犯类似的错。政策朝令夕改,看见别的公司有什么新章程常常一拍脑门拿来就用,过段时间发现效果不好又推倒重来,弄得公司员工无所适从。原有的提成奖励方法有的已经很好,经过实践检验较为合理,员工也认可,偏偏听完什么专家讲座或看完某本管理书后,不经过深思熟虑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进行改造照搬照抄,立刻重新制定政策,结果会计抱怨不好操作,员工抱怨政策不合理,一通折腾后又改回原样。
现在常想,办公司和开车很像,老板就好比驾驶员,车在路上跑,只要在本车道的两条白线内就OK,不必时刻调整方向盘,否则司机累,乘客累,车还画龙易出危险,费力不讨好。同样办公司只要公司运营在可控范围内不犯大错,政策就应稳定执行,保持连贯性,让员工心里有底。小公司老板权力集于一身,缺乏监督,制定政策更应该小心谨慎,不然公司总在调整,员工缺乏稳定感,不跑光才怪呢。想想当初Dengxp为什么承诺香港回归后体制50年不变。
9.按时发工资
其实这一条是当老板最基本的素质。估计每一个老板都不会反对这一点(至少在口头上不会反对),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公司做不到这一点。
公司在日常运营时,会经常遇到资金紧张的情况,比如月底或年底压一批货从厂家拿个高额折扣,做工程甲方押着工程款未能及时支付,银行贷款到期需立即归还等等,所有这一切对于老板来说都是未能及时发工资的充分理由。老板一般想:又不是不发工资,只不过稍微晚几天,公司资金紧张,员工应该理解。真实情况是:无论任何理由,对于不按时足额发工资,员工都无法理解。员工的工资不是老板赏赐的,而是他辛苦所得,没准他正等着到日子拿工资交房租,还月供或支付孩子的学费。未能及时领到工资员工可能马上就会面临生存问题。正常情况下,老板兜里的钱总比员工活分些,所以老板经常想当然认为员工晚拿几天工资没关系。
那么如果碰到资金紧张时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做生意量力而行吧,有多少本挣多少利,不行就找银行贷款。如果银行贷不到款,也可公司内部或亲戚朋友之间集资,讲明用钱的地方,谈好借款期及利息,大部分员工对于公司有把握的业务还是愿意参与的。到月底实在发不出工资,如果公司还想继续做下去,老板还是先从自己做起把私房钱拿出来吧,还不够把房子车子先典当了,资金周转过来再赎回。
拖欠工资这事有点像吸毒,有一回就会有第二回,只要资金一紧张老板就会用拖欠员工工资来缓解,结果员工对公司和老板的信任荡然无存。调查表明,员工对于公司最无法容忍的就是拖欠工资,这也经常是某些企业人员流动的最主要因素。
10.学会说“不”
中国人好面子,“不”字很难说出口,而老板又是公司的最后一道关口,有时不得不拉下脸说“不”。
我们公司有规定,公司的钱一律不借个人,当然,特殊情况员工可以预支部分工资。前两年,公司一个骨干员工找我聊天,他问:“如果公司里一个员工,对公司贡献是其他人的好几倍,公司会不会借钱给他?”对这个问题我真的很犹豫,想了半天,我说:“公司有规定,公司的钱一律不借个人。”他还不甘心,又问:“对骨干员工也这样?”。我说:“对所有人公司一视同仁,骨干员工工资奖金可以多发,可以优惠条件入股,但对于这项规定谁也不能例外。”随后我问他是不是自己要借钱,他承认说要买房子想借三十万。我很奇怪,买房可找银行贷款呀,这个员工说找银行贷款要付利息和手续费,想着找公司借钱可以不付利息了。后来我了解到他已经有一套住房想着再买一套住房等升值挣钱呢。一年后,该员工因为其他原因离职了。想想当初要是借钱给他,此时还真不好要回来。回绝过一回,以后类似情况就好处理了。这些年,公司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股东买房钱不够都是找银行贷款,没人借用公司流动资金。想想公司再有钱又怎能代替银行的功能。
有时公司的不少规定都有特殊情况,但在原则问题上老板一定站稳立场,规定面前人人平等,所谓不患多寡患不公,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开了先例以后其他员工就不好管了。近些年媒体上不是一直嚷嚷要法制不要人治,一定有他的道理。当老板该说“不”时就说“不”,无论对谁,虽然当时被人骂难受一下总比公司歇菜难受一辈子强,有很多公司就因为老板抹不开面子盲目给别人担保或随意借款给人结果最后自己公司倒闭了。当老板不对自己的公司负责别人是不会为你着想的。
11.不要在公司内部奢望交朋友
刚当老板时不习惯管人,总觉得公司里应该人人平等,大家都是朋友,有什么事好商量。干了一段时间后,感觉公司里比较混乱,制度形同虚设,犯错误成本非常低,大家日常基本是想干啥就干啥,月底工资还谁也不能少发。
一天,一个在大公司工作的朋友到我这待了半天,走时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你这管理要加强啊,在公司半天都看不出谁是老板,员工既不怕你也不听你呀。我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但具体怎么做也搞不明白。后来问题终于集中爆发了,公司里贪污现象严重,效率低下,员工觉得没有奔头,几个骨干自己一合计单挑一滩,十几个人的公司跑了七八个并带走了一半客户。
好在此时我还有另外一个较小的分公司,新招了几个业务员。毕竟本人是白手起家,心理承受能力足够强,一咬牙重新开始。这次吸取教训,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业务很快有了起色,一年后人员又恢复到十几个,利润也超过以前。
想想还是自己当初还是心态不对,认为自己的公司应象国营企业一样,人人都是公司的主人翁,人人都平等,大家自觉把事干好,纯粹是扯淡。公司内部大家利益不同,岗位不同,哪来什么绝对平等。虽然大家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岗位职权工资奖金上怎么可能平等呢?为什么除了垄断行业外,大部分国营企业都倒闭了?因为国营企业的经营观念管理方法不符合目前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我觉得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从根本上不符合人的本性。当初红灯记里鸠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直被当作反面典型加以批判,其实我现在认为这话好像符合每个人自然的第一反应。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使人攘攘皆为利往,连出家的和尚都明白这个道理。当老板就当老板吧,甘蔗没有两头甜,我不再奢望与公司员工做朋友,一切按规章制度来,只要管理好公司,让大家尽量拿到更多的工资奖金,人人都上保险,骨干员工入股共享公司发展成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完了。老板本来就是个孤独的职业,交朋友就在公司以外吧。
要说规章制度,每个稍具规模的公司都有一大本,但不同公司的管理水平相差可大了去了,关键还在于规章制度是否被认真执行,老板能不能自己认可规章制度并亲自或安排专人监督落实。规章制度执行好了,人员管理就水到渠成,一切按规矩来,老板也无用一天到晚训斥员工。其实,从办公司到现在,我没有骂过任何一个员工,有几次公司员工离职后又回来,原因竟然都是无法忍受新公司老板发脾气骂人,呵呵,不过我感觉现在我在公司还挺有威信,至少朋友来公司不会说看不出谁是老板了。
上一条: 郭夏:犹太人经商为何出类拔萃
下一条: 21招管理好企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