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发现,拥有权力但缺乏地位的个人有一种倾向:贬低别人的活动。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试验,学生在一个商业项目中参与互动,被随机分配一个高阶的“理念提供者”角色或低层的“工人”角色。他们被要求从十个选项中,为别人选择需要从事的活动,其中一些任务是有损人格的。结果表明,那些低地位而高权力的角色,选择了更多贬低别人的活动(例如让别人学狗叫三次)。
事实确实如此。拥有权力而地位低下的美军士兵在伊拉克监狱的虐囚行为就是一例。这令人联想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在这两个案例中,监狱的守卫拥有权力,但缺乏对别人的尊敬,这导致囚犯受到了极度贬低人格的对待。
“当人们拥有权力却缺乏身份地位时,就会导致堕落行为。简而言之,地位低下让人感到不舒服,权力又给了他们采取行动对抗消极情绪的途径。”研究者说。
社会阶层本身不产生贬低他人的倾向。如果仅仅是有权力,或仅仅是处于“低等”的地位,都并不必然导致他们会虐待他人,只有当“权力与地位相互作用时”影响才会发生。
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方法是想办法让所有人,无论地位如何,都感受到被尊重与重视。这会平复消极情绪,使他们积极对待别人。这对晋升机会也会有帮助,如果一个人知道善待他人能帮他在未来获得更高的地位,就会改善其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演讲时少用“填充物”
“听明白了吗?”常常被演说者用来检验听众是否了解或欣赏自己刚刚说过的话。这种表述可能造成两方面负面影响——削弱演讲内容的可信度与准确性;质疑听众的理解力和欣赏能力。
滥用“听明白了吗”只是填塞了时间,使言语变得空洞,降低核心语句的力量,就像花园里的杂草会减少玫瑰的美丽。类似情况很普遍,听众常能听到意义不大的词组还有:
◆“你知道……”仿佛在确认听众是否精神集中。
◆“像我刚刚说到的……”好像听众没听懂。
◆“再说一遍……”好像听众听一遍听不明白。
◆“我的意思是……”好像连自己都不确定自己表达是否清晰。
◆“老实说……”好像演讲者先前都没讲真话。
其实真正应该说的是:“你有什么问题吗?”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短语让听众对内容本身产生怀疑,比如“有点”、“几乎”、“基本上”、“事实上”、“不管怎样”……它们也常被拿来当演讲的“填充物”。有学者指出:“这些关于程度的描述词语,会减少它们连接的名词和动词的重要性和价值,而这些代表了产品、服务、行动和行业。不应该减少价值。父母不会描述他们的孩子‘有点可爱’。”
因此,演讲中要使用明确、详细、具体的语言,删除那些无意义的单词和短语。改变坏习惯的一种办法是录下你的演说,不断回放,听听自己的表达模式。你需要重复几次来纠正自己。路途艰难,但必须走下去。
好人难上高位?
慷慨大方通常被视为一种美德。但对领导者而言,它可能被看作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声誉高的人常常被视为圣人,有自我牺牲的品质和极高的道德水准,”研究者说,“然而,尽管他们愿意为企业鞠躬尽瘁,但他们不会被认为是强硬的领袖。”如果企业的环境是非竞争性的,这种高信誉的人能成为理想的领导者;但与力争个人收益最大化的人相比,他们显得太过柔顺。在竞争的环境中,利他主义情怀少些的人才被看作更有统治力和吸引力的领导者。
在和平时期,人们喜欢受人尊重的领导者。但当“事情变得棘手”,他们需要一个有统治性、追逐权力的人来主导团队。慷慨大方固然可以大大增加声誉,但好战的领导者却增加了统治力,更容易成为一个集团的领袖。
研究者解释说:“这项研究探索一个‘好孩子’在集团语境中的境遇。当一个集团在竞争环境下需要领袖领导时,‘好人’爬不上高位。”
“便宜”正洗去污名
尽管有研究发现人们愿意为产品的额外功能(哪怕用不到)付更多钱,或总想要一些新的奢侈的玩意儿。但如今,人们正在用“精神诡计”自我麻痹,以使自己进行低端消费时感觉良好。最近一项大型联合研究显示,经济衰退“真的留下了伤疤”,消费者“对过去的购买方式感到极大的内疚和自责……因为很浪费。”大多数人对新的节俭消费感觉“大胆而有些快乐”,不打算回到过去。
人们正重新思考真正对生活有价值的东西,反思昂贵的产品是否物有所值。有位研究时间、金钱和幸福三者关系的学者发现,时间是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的资源,更能反映出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把时间花在没有价值的地方,那将会是灾难。
研究发现,买便宜货不仅省钱,甚至还节约时间。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从一家店跑到另一家比较价格,平均每小时省下了更多的钱。研究者分析说,购买廉价物品部分原因在于对质量问题看法不同。人们需要实用,干嘛犯傻花冤枉钱呢?总之,在如今的经济状况下,“便宜”不是一个坏词。
创业早期也要规范管理
研究表明,那些在早期就采取规范系统管理的创业公司,比竞争对手早年增长快三倍,而且高层的更替比率也更低。一些创业者错误地认为,管理系统会抑制初创组织的创造力和增长,因此推迟采用系统。比如,不在第一时间采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规范模式。事实上,这些没有认识到管理系统价值的创业者们会发现,企业在早期快速成长后就很难持续增长。
在创业初期,许多年轻公司都可以依赖创始人身兼数职,事必躬亲而成功。但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管理风格将是致命的。研究样本中某家公司的经理告诉研究人员:“我们依靠个人魅力进行管理,很明显,那不成规模。我们以为我们的个性可以穿过一层楼穿过两堵墙。在那之后呢?这种管理不起任何作用。”
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拥有50到100名雇员时,改变就需要发生。研究者发现,那些有“专业投资者”(如风险投资)撑腰的公司往往会更成功,因为投资方会推动其过渡到更正式的管理风格。
(原文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上一条: 无形之光:乔布斯品牌成功基因解码
下一条: 诺西大裁员:市场拥挤变革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