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白鹤 贺文 齐鹏 撰文/齐鹏
8年时间培养15名“管培生”,这不算高产,胜在“浓缩”。他们组成了叶氏化工的“青年近卫军”,在新老交替时成为叶氏化工组织架构中重要的“中枢神经”。
8年来,从叶氏化工“毕业”了15位管理培训生,如今,他们已经逐渐成为叶氏化工集团的中坚力量。
就像柳传志高调宣布“退休”,叶氏化工集团主席叶志成同样可以这么做,不过在他尚未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今年已经有两位执行董事退休了。
叶氏化工这家拥有4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刚刚经历了一场变革——过去8年的时间,一支“青年近卫军”正在成为集团的核心管理层成员。
40年,或许让叶氏化工变得更加成熟规范,但是,他们也不得不开始为集团管理层的接班问题动脑筋。2003年,叶氏化工试图通过管理培训生(MT,以下简称“管培生”)计划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打破管理人才短缺的瓶颈,让这些管培生在叶氏化工新旧班子交替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叶氏化工也希望通过引入优秀人才摘掉“家族化企业”的帽子。
纪鹭宁是这支“青年近卫军”的一员,拥有在内陆出生成长,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两栖”背景,让她成为叶氏化工管培生计划招收的理想对象。2007年是纪鹭宁加入MT的第一年,也是叶氏化工在华发展白热化的一年。而过去几年,希望在内陆市场大有作为的叶氏化工一直都在渴求那些了解香港企业的内陆人才。
“渴才”作为叶氏化工的企业文化理念之一,也深深吸引了纪鹭宁等优秀人才的加入。
8年来,从叶氏化工“毕业”了15位管理培训生,如今,他们已经逐渐成为叶氏化工集团的中坚力量。纪鹭宁已经成为叶氏化工旗下子集团紫荆花制漆的中央市场部副经理,她的“同门师兄弟”也都散布在叶氏化工的重要工作岗位上。
人人都是“多栖明星”
从“一头雾水”到“驾轻就熟”
2010年,叶氏化工集团子公司紫荆花漆在国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美居行动”,活动的主要策划者正是纪鹭宁。
对那次活动,纪鹭宁仍然记忆犹新:通过网上招募选出了6名设计师和6名消费者,紫荆花漆为每个消费者免费提供8万元作为样板间的装修和设计费用,再通过上传视频作品,最终评出获胜家庭。活动让内地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了紫荆花漆,并提高了其品牌知名度和销量。
“那是我们第一次通过互联网面向全国的招募,开辟了化工行业利用互联网推广和传播的先河。”纪鹭宁兴奋地说,而那也是她从“管培生”毕业后主导策划的第一个大型品牌推广项目。
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变身为企业市场部主管,纪鹭宁的角色变化不止一次。就在纪鹭宁刚刚加入“管培生”计划的时候,她还是一脸茫然。“感觉自己所学的计算机专业对工作一无所用。”
尽管从事和自己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纪鹭宁不无担心,但是,当她开始进入角色的时候,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行业。从行政助理到市场调研员,从生产调度到物流采购,从文案策划到业务拓展……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纪鹭宁在叶氏化工扮演了多种角色。“这是‘管培生’计划的一部分,它让我们熟悉叶氏化工的每个子公司和多个岗位职责,有助于未来的管理工作。”纪鹭宁表示。
2009年,“管培生”毕业的纪鹭宁被分配到了她并不熟悉的市场部。“虽然对市场部的工作充满了好奇,但这个部门我接触的很少,在进入市场部之前我曾和领导们做过沟通,虽然他们一致认为我能胜任这个部门,但我还是有些担心。”直到工作后,纪鹭宁才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也明白了领导们的用心。原来,市场部不一定需要有经验的人担纲,重点在于这个人是否有很好的沟通及管理能力。而这些恰恰是纪鹭宁在两年“管培生”生涯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优势。
以“美居行动”为例,很多细节都需要纪鹭宁和销售、财务、客服、物流、技术等各部门协调沟通,比如通过销售部了解到当前炙手可热的产品、与物流部沟通物料的相关配送,而体验过不同岗位的纪鹭宁学会了和不同部门的沟通技巧,加上自己能够换位思考,所以纪鹭宁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
角色横跨180度,几乎发生在任何一位“管培生”身上。2003年,刚刚从剑桥大学拿到化工专业博士学位的周米米,通过首届“管培生”计划进入集团。“起初,我参与企业信贷部门的业务,除了对公司业务熟悉外,还要求我对公司财务、客户资质等有足够的了解。”周米米对集团的安排非常不解,自己属于那种完全可以在技术领域直接“上手”的员工,而今却要学会和各种人进行正式或非正式交流,以甄别和获取信息。
“这个工作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周米米回忆道,自己学化工出身,刚接触这部分业务有些头疼。
不过,很快周米米就认识到“管培生”项目的价值所在,“在实际工作需求的催化下,无论是知识上的补充、制度上的把握,还是能力与经验上的提升,我们都得到收获。”周米米表示,这是集团对自己的信任,更是难能可贵的历练机会。
如今,身为集团研发总监的周米米正在带领团队全力筹建位于上海张江的集团研发中心项目,持重而心有大宏图的她已成为其他“管培生”心目中最优秀的师姐。
从职场“菜鸟”升级为职业经理人,“管培生”要承受比其他员工更大的挑战,这些一方面来自于应对上级或同事的关注,另一方面更多还是源于自我的成长需要。
“对于管理培训生而言,挑战总是存在的,比如角色的不断变化,接受不同工作的难度等。关键是他们如何去处理这些从未面临过的问题,去迎接这些正面的挑战。我们认为,挑战和成就感存在一种良性互动,越是有挑战就越是有动力去做,进而就越能获得成就感。”叶氏化工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冯秉光表示。
“你就是人才!”
“管培生”的心灵导师
“‘管培生’项目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导师制。”冯秉光表示,在培训阶段,集团高级管理者如集团董事会副主席、CEO、COO、执行董事等亲自担任导师来辅导这些职场新人。
周米米还记得最初面试时的情景:集团高层包括董事会主席、副主席以及CEO七八个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和她面对面。“很少有企业能够像叶氏化工这样对‘管培生’高度重视。”周米米有些感动,她甚至预见到在这个珍惜和渴求人才的企业里,自己将有无限的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面试她的执行董事杨民俭也成为她的导师。“每当我经历一段时间的工作发展,需要重新理清个人发展思路的时候,我就会和杨老师进行一番沟通,有时候是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候就是一封邮件、一顿工作餐,但总能受到启发。”
周米米经常会收到导师给她布置的作业,作业内容不固定,有时就是杨董拿着一则新闻报道过来,让他分析宏观政策或是行业事件对叶氏化工的影响。“开始和导师谈论的话题更多是自己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之后,导师会用各种方式引发我的思考。就像对宏观问题的思考,能够让你多维度看待问题。”
答疑、解惑、传教、布道,导师在“管培生”的成长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导师的作用就是给予‘管培生’职业发展方向上的指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困难;给他们提供各种可实践机会,让他们发现自我潜力,确认职业定位。”冯秉光解释。和周米米一样,纪鹭宁也得到了导师的“真传”。纪鹭宁的导师是叶氏化工集团副主席叶子轩,她永远都不会忘记在进入叶氏化工第一天和叶子轩的第一次见面。“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个难得的人才’。”也正是这句话,给了纪鹭宁莫大的鼓励。
尽管叶子轩工作很忙,但是师徒两人总会每周抽出一点时间沟通。“沟通的话题很广,最初我都是遇到业务上的问题和他沟通,后来会谈论一些关于公司发展战略的话题。”纪鹭宁还记得,自己有很多关于市场推广的创意都得到了叶子轩的肯定。“他更像是我的心灵导师。”
2009年,就在纪鹭宁完成两年的“管培生”培训,即将步入正式岗位时,叶子轩和她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谈。
“对于新的工作岗位,我没有足够的自信。”纪鹭宁的担忧似乎都在叶子轩的意料中,叶耐心地为纪鹭宁分析,除了给她讲部门之间的沟通技巧外,还传授她一些子公司的运作模式,这让纪鹭宁大受启发。
历练不是请客吃饭
让员工做“小老板”
今天,叶氏化工集团的15位“管培生”分散在全国各地,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却保持了紧密的联系。“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师哥、师姐、师弟、师妹大家有机会就聚在一起,无话不谈。”纪鹭宁表示。
这个“管培生”的大家庭里有一个人身份比较特殊,他就是叶钧。不像其他的二代继承者,有着叶氏血脉的叶钧和其他的“管培生”一样,从集团的基层职务开始做起。“我不会比任何人特殊,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如果我不行就下,有能力的人上去。”叶钧表示。
“家族企业要想实现真正的转型,必须要任人唯贤,人尽其才。即使是我们集团主席的儿子,加入叶氏以后也要从最基本的岗位做起,公平对待,要靠自己的能力而非背景赢得相应的职位和尊重。”叶氏化工集团执行董事杨民俭说。
对创立已40年的叶氏化工而言,经历了初创、快速发展期后,发展节奏日趋稳定,内部组织容易变得僵化、保守,此时创业“元老”们也逐渐步入年迈。这时候,就需要新鲜的血液作为补充,除了注入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以外,保持制度层面的创新和实践也尤为重要。
从2006年起,叶氏化工开始有计划地逐步进行组织和管理架构的转型。2008年,公司创始人叶志成引入了一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与此同时,他逐渐把权利下放到职业经理人手中。
为了鼓励更多的有志青年,叶志成还在企业内部倡导一种“小老板”的制度和文化——通过奖评计划对每位员工的绩效进行定期考核,鼓励每位员工成为企业的小老板,以小老板的专注投入企业运营中,并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
“就像在创业,因为我们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挑战。”纪鹭宁认为在叶氏化工自己就像个“小老板”,“团队的成员都是共同的创业者,大家为了一个创意可以不吃饭、不睡觉,追求的完全是金钱以外那种创业的成就感。”
“这群年轻人正在成为叶氏化工的继任者。”叶子轩幽默地说,“过去40年,我们创造了这个企业,现在我们要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纪鹭宁的团队中,不乏一些元老级的员工。“经常会因为一些创意或做法和老员工们产生分歧。”这是纪鹭宁上任后最头疼的一件事,“尽管老员工考虑很全面,但是有时候就要大胆尝试,用结果说话,即使有风险。”纪鹭宁面对这样的问题,总是会耐心地和老员工沟通,直到把他们说服,或者是被他们说服。
为了让年轻人的激情和活力注入叶氏化工,其实,从“管培生”阶段开始集团就大胆为他们放权,甚至允许他们犯错。
“历练他们不是请客吃饭,没有听到炮弹在身边爆炸的声音,没有感受过冲锋时地面的晃动,从打靶场上走不出合格的士兵。”冯秉光表示,“培训付出的最大成本就是集团愿意为他们的错误买单,但是只要在错误中可以获得经验和教训,我们就认为值得。”
上一条: 创业者如何避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