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人与西方人最大的不同是,不愿向失败靠拢,更不愿向错误学习。观念上认同“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行为上却习惯于学习成功,以至于不敢失败、不敢犯错。与其说恐惧失败,不如说是恐惧失败后必须面对的窘境!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学习如何成功。对于失败,只是把它当成“成功”的附属品。相比成功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夸赞,谁又愿意,或者谁能真正承受失败后的自责和亲友的责难呢?当台下的观众看到聚光灯笼罩的演员因突然失足而破坏整个舞台效果时,当自己的辛苦在赛场上换来的结果是失败时……我们每个人都能预感到那种难以承受的尴尬。
出错真的那么可怕吗?
亚洲管理学院(AIM)的EMBA学员,每年6月都会收到一封警告信《Love Letters》。一次,一位台湾学生被他的指导教授约谈,没想到教授劈头盖脑地发问:“您知不知道,在AIM有两种学生可以毕业?”
“愿闻其详。”
“答对者与答错者。”
答对者可以毕业,这是理所当然。但答错者也可以毕业,有点匪夷所思。于是,学生反问教授:“为何答错者可以毕业呢?”
“请问,一般人会故意答错吗?”
“No Sir!”
“所以,如果他不是故意要答错,但却答错了,那就表示他对这个问题的逻辑不严谨,或者推理有问题对不对?”
“Yes Sir!”
“而如果他不回答,他有机会发现自己思考上的这些盲点吗?”
“No Sir!”
“如今透过错误,他发现了自己的盲点,请问这是不是一种收获与进步?”
“Yes Sir!”
“既然他有了收获与进步,那么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不是就已经达成?如果这个最重要的目的达成了,为什么我们不让他毕业?”
说到此,教授意犹未尽,继续追问:“你们从台湾来的同学是不是常常会觉得答错很丢脸?”
“Yes,Sometimes。”
“答错跟丢脸有什么关系呢?”
“在老师与同学面前答错了,会让别人觉得我程度不够,当然是很丢脸的事。”
“那,您认为要回答就一定要答对??rdquo;
“Yes Sir!”
“所以,这是不是就是在过去一个月里您不轻易参与Case Study的原因?”
“Yes Sir!”
指导教授真是明察秋毫。既然能了解学生这种希望“言之有物”的苦衷,应该不会再苦苦相逼了吧!正在学生暗自欣慰之际,教授发起了新一轮攻势:“请问,如果所有问题都答得对,那么您还需不需要来上这堂课?”
有意思的是,那位教授虽然是老外,却懂得孔老夫子“不愤不启不非不发”这一套。厉害!厉害!在用摇头回答他的问题之后,教授马上打蛇随棍上:“既然您知道值得上的每一门课都是因为您有不懂的地方,那么在学习中答错了岂不是理所当然吗?所以,答错了和丢脸又有什么关系呢?”
“No Sir!”
“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说过,在AIM 我们对教室的定义是什么?”
“No Yet。”
“在AIM ,我们的定义是:教室是理所当然可以犯错的地方。您可否猜猜看,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教室?”
“我可否从学生的角色猜起?”
“Go Ahead,Please。”教授语气十分温和,眼神中充满了鼓励。那位学生不觉信心倍增:“学生会去上学,就是为了求知。而在知识求到之前,他一定会有许多仍然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他的原始想法可能漏洞百出。所以,如果他说错了其实并不奇怪。因此,教授们才会把学生在教室内说错话,视为理所当然。不知这种解释是否恰当?”
“Wonderful,you got it!”原来教授不但老谋深算,而且是刀子嘴豆腐心。学生开始有一种被释放的感觉,教授似乎察觉到了,于是顺势再推一把:“既然,您明白了教室是理所当然可以犯错的地方,那么以后是不是可以用轻松的心情,更积极地参与 Case Study呢?”
“I will,and Thank you very much!”
其实,犯错误与做坏事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人普遍存在害怕犯错的脆弱心理,每个人每天活得除了小心谨慎还是小心谨慎,结果只能在虚假的完美中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于是,人们开始崇拜偶像,不愿意相信真实,个体的完善成了永远的神话。因为,当我们放弃犯错误的机会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修正、改正自身错误的机会。
记得有人说过,我不是惧怕失败,我只是惧怕失败后要面对的自我拯救,那种无助,那种孤独,那种无奈,我恐惧了,我却步了!如果有一天,我的失败换来的是你们的支持,是所有人的鼓励,而不是我的孤军作战,那每一次丢脸都会是一种进步,都是一种幸福。
实质是,错中学才是真正的学。这样的丢脸,你还怕吗?
上一条: 当茅台“被LV”
下一条: 郭夏:楼市止跌必先砸盘探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