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迎来发展春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短缺的现象日趋显现,节约能源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节能工作十分重视,同时也采取了各种相应的措施,力争建设一个节约型的社会,目前已初见成效。不过尽管如此,能源紧缺的情况依然存在,努力节约也填补不了能耗增长与能源供应之间的缺口。要保障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除了要坚持节约能源,还需要更好地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对推进新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力鼓励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的前提下,到2020年,新的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0%。无论从能源安全还是环境要求来看,可再生能源都将成为新能源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建设很快,除了水电、核电以外,风力发电和海洋能发电也得以不断地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源的发展速度更是令人鼓舞,同时低品位热能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和广泛地关注,像太阳光能、空气热能、地温热能、水温热能、废水废气热能等,是洁净的绿色热能,其品位低,电的含量不大,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利用方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低品位的热能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减少了大量化石能源的燃烧所排放的废气,给环保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对此,中国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的发展战略,纷纷着力研发新能源电器,并且使新能源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前景广阔

 伴随着中国能源危机警钟的敲响和节能呼声的日益高涨,中国需要以能源集约化利用为前提,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小水电、地热能等清洁能源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专家预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世界关注和各企业发展的新领域。

能源状况:总体不乐观

 “我国能源供应总体紧张,其中电力和液体燃料最为显著。”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吴创之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

 据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总供电量为21吨度,缺20%左右的用电量。而广东、江苏等地方的企业曾出现过一周“停2开5”(一星期中停电2天,供电5天)的现象。“这种缺电情况影响很大啊!”吴创之不禁感叹说。

 吴创之介绍,相对2005年,今年虽然有所改善,但因发电厂多,燃料消耗量大,环境污染却相当严重。“液体燃料方面也十分紧张,去年广东省柴油短缺是集中的体现。”

 广东省是柴油量需求最大的省份之一。吴创之分析说:“造成柴油短缺的原因首先是没有自己的油田,其次是国内石油资源少,最后是国内石油价格比国际石油价格高等原因,从而形成国内石油进口企业积极性不强。”数据显示,去年国内石油进口仅1.1亿吨,占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30%。

解决办法: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

 除了能源供应紧张,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国内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而能源消耗主要是依赖煤炭,我国煤资源丰富,国内开采已达21吨,加大技术还可以大量开采。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进而形成是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 “虽然国际已颁布有关限排二氧化碳的规定。但此规定目前只针对发达国家,而我国目前不是发达国家,没有限排二氧化碳的义务,但是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在几年内我国将会被列入限排二氧化碳的范围内。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排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高于日本和欧洲国家。假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受限,而国内煤矿占全国的70%左右,油占20%左右,占全国总能源的90%左右。因大量使用无法马上停止开采利用,根据国际法规定就要交纳相应的排放费。排放费单价为每升二氧化碳15美元,这对中国经济造成另一负担。”吴创之分析说。

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有专家预计:15年内能源供应要翻1倍,要面对能源供应紧张和大气污染两者之间就有了矛盾。

而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为了保护环境并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开发利用可再生清洁的能源资源是必然的选择。所以说与化石能源相比,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吴创之说,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能源之间存在的矛盾,应对的办法主要有三点:1、开发没有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即再生能源;2、开发另外一些可以代替煤与油的能源,即新能源;3、开发没有污染的新能源。在满足供应基础上,解决能源供应不足、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排放等问题。

能源产业需政府和多渠道资金支持

“新能源与再生能源产业投资较高,需大量资金投入,但在初期阶段,需要政府扶持和资金的支持。”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东省能源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余伟俊副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刚来到余伟俊副所长的办公室,余伟俊就接到一个投资机构对能源行业感兴趣,但又涉及到国有股份问题的电话。他不禁感叹说:“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刚起步时会比较艰难,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而在初期阶段,新能源产业利润不高,民营企业一般不会投资。现在由于国际国内能源短缺,在国家推动下,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今,产业发展起来后,有许多投资机构对新能源产业投资感兴趣,由于部分发展较好的新能源企业存在国有成分,国有股份在海外募集资金手续比较繁琐,所以外资与民营企业对国有股份有所顾虑。这样,国有股份成为民营企业与海外投资的障碍。”

余伟俊表示,在新能源领域起步阶段,不可能离开国家的扶持与指导,但当产业发展稳定后,该行业的国有成分应一起到海外融资,共同发展,或者是国有企业退出来,分享其应得的利益。这样,才更有利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目前新能源产业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与优惠,国家开始重视对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另外,市场上也需要完善机制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余伟俊建言:“国内金融部门与海外投资应共同合作,通过市场化为手段——招投标降低产业成本,这样比政府部门纯粹投入效果会更好更有利。”

我国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的现状

新能源与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固体废物能、氢能和核能等。日前,记者就我国新能源再生能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等问题分别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吴创之及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东省能源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余伟俊副所长。

风能:50年内将占总发电量的30%至40%

风能虽然原料成本低,但由于目前风能设备投资成本较高,是煤的5—6倍,而且风能能量较稀,发电量少,每度电约为0.45元至0.5元。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设备的完善,吴创之预测,在20年内,风能投资将比煤投资便宜。

数据显示,我国国内可用风能总储量约有10千亿千瓦,但目前开发仅有3亿千瓦,还有绝大部分风能能源有待开发。吴创之预测,50年内,风能发电量将占总发电量的30%至40%。

太阳能:10至20年投资单价将与煤和油平衡

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基本能源,生物能、风能、水能等都来自太阳能。其优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所不在、不需运输、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据吴创之介绍,太阳能目前主要利用于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光电。而太阳能热水器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太阳能产品。在西北、华北地区被广泛使用,全国采用率为60%,年产值达40亿元。

我国太阳能潜力大,但潜力化为产物需要过程。吴创之认为,国内太阳光电缺乏政府资金投入和市场机制的推动。他预测在10至20年内,太阳能光电投资单价将与煤和油相平衡,并与之相竞争。

生物质能:唯一可运输并储存的可再生能源

生物质能是我国第三大能源,仅次于煤与石油,在全部能源消耗中约占15%,是唯一可运输并储存的可再生能源,既可作为燃料发电又可发电。目前主要利用于发电和转化为“绿色汽油”与“生物石油”。

据吴创之介绍,全世界每年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生物质能约为50亿吨,其中仅1%用作能源,但它已为全世界提供了14%的能源,并成为世界上15亿农村人口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

生物能源发电目前受地域资源限制,分布不均导致成本较高,每度电约在0.45元至0.5元。

地热能:投资3-5年就可收回成本

地热能在我国目前主要在做热水供电方面开发。“从目前整体分析,烧油与煤可供热水,但地热能的特点是不仅可以供热,同时还可以制冷,是单纯烧油煤成本的1/3左右。由于成本低,环境污染少,市场应用大,而且经济效益好,两三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吴创之分析说。

“但这项技术目前的瓶劲是某些地研部门不许抽地下水,或某地域地下水资源缺乏,这不是成本与投资问题,而是地域资源的问题。”吴创之说。

固体废物能(医疗垃圾):投资回报3-5年

目前固体废物能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目前,博罗已有全国首座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系统。

针对中国城市的垃圾特点,广州能源研究所提出了“综合处理”这个概念。综合处理是针对我国垃圾未经分类收集的状况,对混合垃圾进行分选,将其分类处理利用。主要是通过机械分类,回收利用可直接利用的物质;将占垃圾总量50%左右的易腐有机物进行高温快速堆肥,生产成高品质的有机肥料;将占垃圾总量30%左右的不易腐可燃有机物进行热解焚烧与气化发电,产出能源。这样,根据城市垃圾总的特点与各组分的性质,对垃圾进行了综合处理与合理利用,降低了垃圾处理的运行成本,并实现物尽其用。

据余伟俊向记者介绍:“目前一般垃圾处理技术还有焚烧发电与卫生填埋两种,但焚烧发电存在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的缺点,而卫生填埋也存在占地过多的不足。采用垃圾综合处理具有投资少,占地小和运行费用低的综合优点,每吨垃圾处理的建设投资只需10万-15万元,相对低于卫生填埋的20万元/吨投资,更远低于焚烧发电国内技术40万元/吨和国外技术70万元/吨的投资。从处理成本方面来讲,综合处理方式每吨30多元,与卫生填埋相当,而焚烧发电每吨最少需要100元。所以,整体上综合处理技术适合中国国情,《广东省固体废物管理条例》也鼓励各地采用综合处理的方式。”

对于医疗垃圾,国家规定医疗垃圾不能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理,提倡医疗垃圾集中处理,即一个地方医院的医疗垃圾运到一地方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广东省等省都运用集中处理,其处理费是针对医院收费,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只需3~5年。”余伟俊说。

风力发电迎来投资热潮

“风力发电是当今新能源开发利用中技术最成熟、最具备开发条件、发展前景良好的项目之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中科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谢丹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数据显示,1998~2004年的7年中,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0%。目前,由于风机单机容量的增加和电站建设成本的下降,风电价格已经可以与石油、煤、天然气发电以及核电的价格相竞争。“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风力发电高潮已经到来,”谢丹平感叹说。

风电发电经历了从独立系统到并网系统的发展过程,大规模风电场的建设已成为发达国家风电发展的主要形式。

欧洲风能协会和绿色和平组织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用详实的数据和精辟的分析描述了未来世界风力发电的情景,向世人展示了风力发电已成为解决全球能源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报告指出,到2020年风力发电将占世界电力总量的12%。

风力发电将成为投资热潮

随着风力发电高潮的到来,专家预言:风力发电投资将成为投资热潮。

专家的预言并非空穴来风。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长期产业规划,中国的风电装机目标为2010年400万千瓦、2015年1000万千瓦、2020年2000万千瓦,届时,风电装机占全国电力装机的2%。

有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里,全球的风能容量累计上升32%,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12.6亿千瓦,年发电量将达到世界电能总需求量的12%。而我国的风能储量约为32亿千瓦,陆地可开发的装机容量约2.53亿千瓦,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周边岛屿、新疆、甘肃、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居世界首位。

而这些数据正是吸引投资者眼球的主要因素。

成本高成投资障碍

专家认为,风电设备造价的降低是让风电投资盈利成为可能的主要因素。

近10年来,风电的国内外电价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并且在日趋接近燃煤发电的成本,已经凸现经济效益,虽有前景,但现实是风电成本依然远远高于火电成本。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提供的最新统计,2004年中国内地累计总装机市场份额中,国内企业只占18%,进口企业占到了82%,大部分为丹麦、德国、西班牙等欧洲企业。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风力发电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规模的不经济也是成本难以下降的一个原因,”谢丹平分析说。我国对新能源的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他以风能发展还不错的河北为例给记者分析说,截至2005年6月底,河北已开发风能4万千瓦,仅占可开发风能的0.4%。而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风电已经占到总电力的20%。

政府扶持需细化

“一些优惠措施的不到位也使得风电发展受到掣肘,”谢丹平对记者说。

虽然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一些鼓励政策,但一些政策没有细化。比如国家规定绿色能源企业实施减半征税的政策,但由于风力没有消耗燃料而产生进项税抵扣,所以目前8.5%的实际税率还是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约6%的水平。

从经济学角度看,户用小型风力发电具有良好的外部效益,但企业是不能从这种外在效益中补偿其自身投入的。此时,政府的政策性优惠显得尤为重要。

而小风电发电系统生产企业单位能源供应成本中增值税的比例要比常规能源生产企业大,增加了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专家建议:对风力发电提供的清洁能源实行增值税减免,将有利于生产企业的发展。为了鼓励国内企业扩大生产风力发电产品,他还建议对进口整套10KW以上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应当征收较高的进口税。

在信贷和投资方面,专家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专项开发建设基金,资金将主要用于列入国家计划的风力发电和可再生能源重点工程和项目,以及支持部分风力发电和可再生资源重点企业的发展,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计划或对化石能源消耗征收一定数额的碳税。同时,还可进一步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国外赠款和国际组织的援助基金和投资资金,努力争取外国政府间合作项目。

链接:中国风能资源丰富

我国属季风气候区,冬季风向偏北,夏季风向偏南。我国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两个带状地区:一条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其风能功率密度在200瓦/平方米~300瓦/平方米以上,有的可达500瓦/平方米以上,如阿拉山口、达阪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这些地区每年可利用风能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另一条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鹿、南澳、马祖、马公、东沙等岛屿,这些地区每年可利用风能的小时数约在7000~8000小时,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瓦/平方米以上。根据测算陆地上的理论储量为32.26亿KW,可开发的风能资源为2.53亿KW。我国海岸线漫长,近海风能资源理论可利用量为7.6亿KW。

太阳能产业破局

 2006年1月1日,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按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相关配套政策及其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大力扶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

《可再生能源法》施行,无疑为众多的投资者进入太阳能光伏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预期。

 内外现实

 市场上目前传递出来的利好,并不能掩盖中国光伏产业所面临的问题种种。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下游两头在外——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赖进口,九成以上的产品出口。

 将太阳能转换成直流电能需要依靠太阳电池,而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太阳电池是晶体硅太阳电池,高纯度多晶硅则是其生产原料。据调查,2005年中国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为3800吨,其中光伏产业需求2691吨,而2004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只有60吨,即使全部供应光伏产业,也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2.6%。“这主要是多晶硅的关键技术还掌握在美、日、欧盟等国的几家大公司手里。我们国家从‘七五’计划立项到‘十五’期末都还没有办法实现对关键技术的突破。”华帝股份太阳能事业部总经理尚孟坤直言。

 关键技术没法突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由此受到原材料的制约。一公斤太阳能多晶硅材料由两三年前的13美元,2005年已经涨到80美元以上。一些国外生产企业已对中国的太阳能生态企业实行限购和禁购。

 在下游市场,随着欧洲本土企业的崛起,欧洲市场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拉动力将逐年下降。也就是说,未来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将更多地依托国内市场来完成。但国内市场也同样不容乐观,虽然国家发改委对光伏发电的规划到2020年将达到200万千瓦,但这一比例仅仅为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的1/15。

 中国太阳能资源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万亿吨标准煤。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如果按1平方公里面积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1.5亿度;如果开发利用1%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2003年全国全年的耗电量。另外在北方、沿海等地区,每年的日照量都在2000小时以上。

 在太阳能资源远比风能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对其发电的利用为何远不及风能?其中成本就成为关键。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分析,太阳能电池目前的价格大约为3.15美元/瓦,并网系统价格为6美元/瓦,发电成本为0.25美元/瓦。最近完成的8兆瓦并网光伏系统的前期研究表明,目前完全商业化运作的并网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大约为每度电3.4元,成本过高,目前国内对于光伏发电的领域主要限于航天电源、通信机站、军事和西部偏僻的无电居住区等。

基于成本现实,在目前电力供应趋于缓解的状况下,国家对光伏发电的规划也是处于一个摸索和试验阶段,以此给光伏发电企业提供一个通过创新解决关键技术的平台,从而达到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有分析人士认为,预计到2010年光伏系统将降到3美元/瓦左右,发电成本将下降到每度0.1美元——也就是人民币1元左右。当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基本接近火电成本时,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大规模启用。

国家给出的时间表是15年。

企业之机

 光伏产业短时间不能全面推广利用,能源利用及其消费结构面临调整,却为另一大产业——太阳能热水器发展提供了机会。到2020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将达到3亿平方米。

 截至2005年,全国太阳能热利用装置总保有量为7500万平方米,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装置总保有量占据全球市场的76%,相当于电力装机容量640万千瓦,相当于2个半葛洲坝水电站,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1100万吨。目前全国进入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企业上千家,整个太阳能热水器行业产值超过130亿元人民币。

 从7500万立方米到3亿立方米的增量,企业在拥有机会的同时也面临不可跃过的瓶颈。“目前,太阳能热水器的主要市场还是在西北和华东农村,相反,在一些阳光充足、经济发达的省、市——北京、广州、海南等,太阳能推广并不理想。”农业部农村科技发展中心能源生态建设处处长李景明坦言。

 而城市推广的瓶颈就在国家及行业标准的缺失,造成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还无法融为一体。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安装在楼顶,而现代建筑则越修越高,由此带来的水压、管理、安装、美化、楼体的载重设计等都必须重新考虑。

 标准缺失,直接导致政府对一个地区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无法进行预期规划,一个需要政府、市场、企业、消费者共同构建的支撑体系同样就无法成形。

 为改变这种现状,2005年,广东省太阳能协会与广东省房地产商协会,共同上书省政府,提出在新建小区等地产项目上,预期做好太阳能热水器的规划,使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设计形成一体化。该方案最终获得了广东省政府高层领导的同意。

 另一层面,企业也在通过创新来解决行业共同面临的这一难题。2005年,中山华帝股份公司自主研发的分体式技术则为整个太阳能热水器产业进城奠定了基础。

 如果说实现与建筑一体化是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城市推广的关键,那么提高太阳能热水器寿命则成为关键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在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年限一般为15年,而房屋建筑使用寿命为50年,两个不同寿命期限的产品硬是拼装在一起,大量的水线、电线、智能系统嵌入到房屋承重墙体,一旦有一方出现短路,其维修和存在的安全隐患都同样不能忽视,而这是太阳能生产企业在进城前就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政策的作用

太阳能光热利用出现的瓶颈,主要原因是科研投入不够,好的技术成本较高,价格低廉的技术往往各项指标不能保证,很难找到技术与价格的契合点。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到“十一五”末,要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而太阳能光热产业的盛衰,将直接影响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华帝太阳能事业部总经理尚孟坤认为,目前,太阳能光热利用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单方面靠企业还无法解决,还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有利于太阳能光热发展的价格、投融资、税收、财政、科研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并将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中近期发展规划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规划。

 虽然《可再生能源法》出台了,但是短期内恐怕还无法可以达到太阳能光热企业所渴望的预期。目前,可再生能源分属国内多个部委管理,包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科技部、农业部等,同时还涉及两大电网公司和众多的发电集团。

如何平衡各群体利益,则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在财税问题上,国家发改委希望财政部调低包括可再生资源利用在内的能源财税费率,而财政部则希望国家发改委对能源价格进行调整。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就是对电的调配。国家发改委对太阳能发电的价格原则是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按照目前的测算,一度太阳能电的市场价在3.5元至4元之间。而时下,经历了连续几年电荒后,电力从2005年底开始出现过剩。在价格差距和利益之间,调配谁的电?如果将太阳能发电并入电网分摊,太阳能发电的劣势就会被消于无形,但是让收入不等的人群来分摊,明显有失公允。

 太阳能热水器进城现阶段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当一个城市大力推进太阳能热水器后,势必会降低对电的消费需求,当电力过剩时,这显然会损害电网公司或者上游发电企业的利益。

 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并推动太阳能光热产业的发展?借助第三方推行绿色认购制在上海的实践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2005年6月,宝钢股份、上海烟草、松下电器等12家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倍左右(大约每度电1元)的价格购买了上海的绿色风电。

 “绿色风电的认购不能一认了之,而作为政府,应该建立一种绿色认购的长效机制。”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认为,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把绿色认购制度延伸到银行、出口、产品认证等领域并提供相应的支持,这对中国产品更多地进入欧盟市场是极大的推动。

三大因素掣肘太阳能产业

中国正式启动循环经济以期缓解目前呈现的资源能源紧张局面。日前,国家发改委曹云峰说,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规模正不断扩大,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由于资源禀赋较差,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势在必行。

刚刚获得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有11个省份拉闸限电,由于受拉闸限电、煤炭告急等常规能源短缺的影响,节能、环保的太阳能产品迅速走俏。国家对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用法律、补贴等方式大力推进节能进程,一时间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首的新型产业成为我国最活跃的投资热点。

“太阳能经济”时代

一块仅有名片大小、利用超薄硅片做成的电池板,却能完成光能到电能的转换,吸收一天太阳光能可以让一盏50瓦的灯亮上一夜。这是光伏产业带给我们的高科技奇迹。在南京的江宁开发区,有一家企业,凭着这小小的电池板,掌控着世界最尖端技术。南京中电光伏公司一名经理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说,在公司未正式投产前,就有德国、荷兰、奥地利、新加坡等十几家国外客商纷纷前来订购太阳能产品。

预计到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年需求量将会达到300兆瓦,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加上劳动力成本低,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优势。同时,我国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已进行了多年,在单晶硅高效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和多晶硅薄膜电池的研究开发方面都有一定基础,光伏发电的产业也已经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我国太阳能光电系统的安装容量总装机达600多兆瓦以上,多数为无通电场合,如为无电地区居民生活提供电源等。太阳能日用电子产品也开始增多,如各类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草坪灯、交通干线警示灯等。我国光伏产业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已达到一定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但现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国发展光伏产业的瓶颈

原材料的瓶颈。据了解,我国生产太阳能电池所需的硅原料呈现“两头在外”的格局,即90%以上的原料进口,90%的产品出口。

硅元素在地球构成元素中占第二位,数量非常庞大。生产1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需要17吨左右的硅原料,而全球硅原料已由35美元/吨猛涨到了60美元/吨。但由于制作太阳能电池所需的提纯硅技术主要被西方国家垄断,所以,目前在国内几乎没有企业能生产高纯度硅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

目前,我国已成为太阳能电池封装与加工大国,但在电池片生产和原料供应方面却一直是个空白。国家应加快研发的步伐,重点扶持大型光伏生产企业,建立硅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加快研究高纯度硅材料生产工艺,摆脱硅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

可喜的是,由于庞大的市场吸引力,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将自行研发与吸收转化国外技术相结合,一批大规模硅原料生产项目正在酝酿中。

业内专家预测,硅原料供应紧张问题将会在未来两年内得到缓解。

技术和科研的瓶颈。光伏科学家赵建华说,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这在南京中电光伏得到了很好的佐证。目前,我国光伏产业链的发展极不平衡,技术和科研实力与国外光伏业相比还比较落后。对光伏业来说,最主要的技术核心就是生产电池片的产业规模和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国内目前30多家光伏企业中真正上规模的企业非常少。而能够生产电池片的光伏企业只有几家,其中最大的企业就是目前已正式投产的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

其次,标准化与人才的瓶颈。与国外相比,我国缺乏光伏产品标准化,国内市场不规范。目前,有些国外的电池没有通过国内任何机构的检测,以低于产品正常价值进入我国市场,且进口关税为零,这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很不利。同时,国家需在一定程度上对光伏发电系统中占主要部分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提高进口关税,建立反倾销防范体系。

第三,目前社会上太阳能光伏技术人才培养较薄弱,国内众多高校中还没有专门的相关专业和系科,中青年光伏人才紧缺。同时专家指出,光伏产业的发展除了技术进步和资金投入外,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力度。

生物能源开启新能源时代之门

 几年前,身为世界首富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向全世界宣称:下一个超过他成为世界首富的人,必定出自生物技术领域。

这是真的吗?许多人在心里小心翼翼地询问。

生物工程被誉为本世纪最富价值的产业,国际公认其市场规模是网络经济的10倍。凝聚着人类高度智慧的生物技术将会给我们这个时代以怎样的惊喜?当时光走过2005年的时候,人们依稀看到了答案。

就在这一年,生物能源浮出水面。

2005年的年底,安徽省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利用秸秆生产车用燃料乙醇的关键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

盖茨投资生物能源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打开另一扇窗。

当一种产品价格高企的时候,市场会去寻找一种能够代替它的新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这一年里,发展生物能源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于一身的石元春,亲自撰写文章,普及生物质产业的科学知识,呼吁:“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石油短缺已威胁到国家经济与国防安全,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是该采取重大战略行动和创造奇迹的时候了。

石元春院士用诗一般地语言告诉人们:为农业开辟第三战场和种出个“绿色大庆”,似乎匪夷所思和过于大胆,但又是那么现实、可行,离我们那么近。

他说,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打破橡胶封锁,国家组织农林科技工作者冲破了北纬10度的地理极限,将橡胶树种到了北纬18度至24度;为了打破核讹诈,在经济和技术条件还极其薄弱的情况下,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当前,在石油价格猛涨、能源频频告急的时候,发展生物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不仅完全可能,而且也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比尔•盖茨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投了生物能源一张信任票。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比尔盖茨通过他旗下的投资公司向以玉米生产乙醇的Pacific Ethanol公司砸下8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8亿元),买入该公司525万优先股。Pacific Ethanol公司计划于今年3月份上市。盖茨此举充分表明了他对生物乙醇燃油发展前景的看好。Pacific Ethanol公司总裁表示:“盖茨的这笔投资反映出以玉米生产生物燃油乙醇,将是替代石油的可行选择,只要油价维持在每桶50美元以上,乙醇行业就一定有潜力。”

比尔•盖茨心动生物能源是有理由的。2005年美国总统签署实施的新能源法案中提出,到2012年,燃料乙醇的产量要达到75亿家仑,产量比现在翻一番。在中国,近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有官员表示,“十一五”期间乙醇汽油推广利用空间广阔,依靠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产量可以再翻一番。

从全球范围来看,乙醇汽油的发展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回归生物能源时代

在中学课本里,我们就被告知,今天人们所用的石油、煤炭等,都是由树木、植物等腐败变成的,完成由生物体到化石能源这一过程,大自然用了上亿年的时间。

其实,在工业文明时代之前,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能源就是生物能源。生物能源(又称绿色能源)是指从生物质得到的能源,它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古人钻木取火、伐薪烧炭,实际上就是在使用生物能源。但是通过生物质直接燃烧获得能量是低效而不经济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使生物能源逐步被以煤和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所替代。

但是,化石能源的使用不是无限的。大自然经过上亿年的漫长历程积累下来的化石能源,在200年的工业文明的强力挖掘下,很快将面临着枯竭。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严峻的能源形势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经科学测算,地球上亿万年积累的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等),仅能支撑300年的大规模开采。人们终于认识到,未雨绸缪,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

人类对能源的依赖和获取正面临着重大转折。

在这场巨变和转折中,生物能源必将担负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万物生长靠太阳”,生物能源是从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只要太阳不灭,生物能源就取之不尽。其转化的过程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生物质,生物能的使用过程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形成一个物质的循环,理论上二氧化碳的净排放为零。

生物能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开发和使用生物能源,符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因此,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发生物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

让农产品和能源搭桥

在由传统的化石能源向生物能源转向的巨大变迁中,对市场最敏感、反应最快的一定是企业。

前不久,丰田公司用白薯淀粉基塑料制成了汽车配件;富士通公司用玉米淀粉基塑料替代了计算机的塑料外壳;杜邦公司用玉米生产1,3-丙二醇(POD)的成本比化学法降低了25%。卡杰尔-道氏公司用玉米淀粉发酵生产了聚乳酸(PLA)和其他多种聚合物塑料后,美国生物工程技术协会宣称:“我们开始看到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PLA生物材料在制造业的所有部门中得到应用,这可能会彻底改造旧经济。用转基因作物和家畜改变了农业,现在它正在改造工业。”

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估计,21世纪的前50年,生物质将提供世界化学品和燃料的30%,世界市场份额达到1500亿美元;英国石油公司/美国国际石油公司等也都开始了对生物质能源产品的投资。化工巨人巴斯福公司2003年宣布,将以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作为化学品生产的主要原料;杜邦公司剥离石油资产,购买了生物技术公司和组织农业综合企业,将2010年销售额的25%定位于生物质产品;美国的森林工业已开始与电力、石油、化工公司合作,利用林木废弃物生产能源及化工产品。

在农业大省安徽,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排头兵企业——丰原集团,不仅用玉米生产出了燃料乙醇,而且生产出了有“石化之母”之称的乙烯及环氧乙烷等衍生品,并获得了巨大利润。它让人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现代生物科技的巨大魅力。

专家认为,目前生物能源的主要形式有沼气、生物制氢、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生物能源。乙醇俗称酒精,以一定的比例掺入汽油可作为汽车的燃料,不但能替代部分汽油,还可替代汽油中添加的MTBE(一种会污染大气、地下水的添加剂),让排放的尾气更清洁。我国的燃料乙醇生产已形成规模,主要是以玉米为原料,同时正在积极开发甜高粱、薯类、秸秆等其他原料生产乙醇,目前产量居世界第三。

除此之外,通过工业手段,将燃料乙醇脱水,还可以得到乙烯。乙烯又被称为“石化之母”,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化工产品如塑料、布料等大都是通过石油得来的。通过玉米、薯类、秸秆等原料生产出乙烯,乙烯又生产出一系列的化工产品,这样,农产品由生产出燃料乙醇和乙烯开始,就与化石能源搭上了桥,只不过两者走的路径不同:传统的石油化工行业走的是从原油开始,到交通用汽油柴油,至乙烯再到塑料等化工产品,而生物能源是从农作物出发,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得到燃料乙醇、乙烯,再到化工产品。二者殊途同归。

在石油资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以取之不尽的生物质能为主要原料、清洁无污染的生物能源,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优势。

高油价下的蝴蝶效应

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这种现象被称做“蝴蝶效应”。

美国原油的上涨,给中国宿州的人们带来了惊喜。2005年,当有人在为疯长的油价而焦虑不安、彻夜难眠的时候,丰原宿州生化公司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高增长年。

宿州,中国淮北一个不太知名的小城。2005年,丰原集团所属宿州生化公司生产的环氧乙烷每吨利润高达6000元,利润率高达40%。这样的高利润令人咋舌。

对丰原集团来说,宿州生化的高利润可谓“意外之喜”。这意外之喜便来自于持续上涨的高油价给产品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

丰原集团在宿州的这条生产线年产环氧乙烷2万吨,是我国第一、也是唯一一座以玉米为原料的乙烯类产品生产厂。丰原集团接手的时候,这条生产线已经蒙尘十多年。

也就在这个时候,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油价格的坚挺导致原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乙烯、环氧乙烷产品异常紧俏,价格也一路攀升。而丰原在发酵、后提取等单元所掌握的国际高端技术,使其在生物乙烯、环氧乙烷的生产过程有了更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整条生产线顺利打通。

目前,我国的乙烯、环氧乙烷产量十分有限,市场缺口很大,市场对利用乙烯和环氧乙烷进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加上乙烯、环氧乙烷在医药、香料、染料、涂料、特种化纤油剂等方面的开发和应用,其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

丰原集团副总经理薛东风分析,只要国际石油价格不低于35美元/桶,玉米价格不高于1400元/吨,用玉米生产乙烯、环氧乙烷,就有利可图。

丰原宿州公司乙烯工程项目的建成投产,使之成为丰原集团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据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介绍,丰原宿州生化的2万吨装置全部运行后,每年可消耗玉米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新增税后利润5000万元。在正常生产年份,生产能力达到42.5%时,即可实现盈亏平衡。

专家认为,作为国内唯一一条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化工基本原料的生产线,它为我国以可再生的农产品为原料,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为原料加工化工产品,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通过生物技术将淀粉质原料转化为生物材料,同样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丰原与比利时合资生产的3万吨L——乳酸,用于生产聚乳酸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聚酯,可替代石油化工生产的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和石油化工生产的PET、PBT等化纤聚酯。

目前,各种聚乙烯基塑料的消费量约1800万吨/年,其中不可降解的农地膜消费量约150万吨/年,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消除白色污染,符合环保要求。此外,利用生物质转化聚乳酸聚酯,制成布料,替代石化生产的化纤聚酯PET、PBT,发展环保型的纺织纤维。利用生物质生产的有机酸及其酯类化合物可部分替代石油化工产品,添加到聚乙烯、聚丙稀塑料里作为增塑剂,添加到油漆涂料里作为无毒溶剂,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石油资源,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

专家分析,生物质能利用,特别是替代石油的能源、材料产业,前端是农业,中间是发酵等生物转化,后端依然是现有的大化工。因此,我国大规模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并不会对传统化工工业产生冲击。同时,我国能源、材料需求增长过快、消费量较大,传统石油加工业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产品供应保障能力薄弱。因此,传统石化领域对生物能源、生物材料普遍看好,中石油公司等国家垄断性石化公司也在力推生物质能利用。

土地里种出能源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产品总量居世界首位,年总产量占地球总量的24.5%。然而,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技术能力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一般都在70%以上,有的达到90%,而我国仅在30%左右,多数产品为初级粗加工,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丰原集团为改变这一现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他们坚持“吃干榨尽”的原则,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不断延长产业链,将上游产业的废物变成下游产业的原料,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丰原人把农产品加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把农产品(主要指玉米、红薯、木薯等非食用性块根类农作物)粗加工转化为米、面、油、糖,提供满足人们日常温饱的生活必需品。第二阶段,利用生物发酵和现代化工分离技术,把农产品转化为有机酸、氨基酸等。而第三阶段,是将农产品加工向能源、生物新材料等方面发展,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转化为工业资源,部分取代不可再生的石油化工产品,缓解能源紧缺局面,维护生态平衡。

根据这些理念,丰原集团利用玉米、红薯、木薯、菊芋、甘蔗、甜高粱等非食用性农作物,分步实施每年数百万吨的深加工项目。

这些项目,涉及有机酸、氨基酸、酒精、油脂、食品、医药、生物乙烯、L-乳酸等十几个门类,上百个品种。

“土地里能种能源”,这是丰原集团循环经济模式的延伸和发展,开辟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新纪元。丰原的开拓创新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国家发改委批准丰原集团32万吨/年燃料酒精项目,为国家新型能源试点示范工程,2003年开工建设,2004年年底顺利投产。

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主任王宏广看了丰原集团燃料酒精工程后指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是国际发展的趋势。我国的生物能源关键技术已经基本成熟或接近成熟,已到了产业化的阶段。在玉米小麦综合利用、延长产品后续产业链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发展生物能源的潜力很大。丰原集团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10多年来,丰原集团坚持探索循环经济的创新之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总额已超过100亿元;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涉及十几个门类、上百个品种;自主专利技术和掌握的世界领先的提取分离技术,已拓展到L-乳酸、聚乳酸、味精、赖氨酸、燃料酒精、生物乙烯等众多生产领域,成为引领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生化航母。有人称,这是循环经济中的“丰原模式”。

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为记者描绘这样的美景:如果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率提高10%,可增收上千亿元,替代石油进口2000万吨。

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关键技术已获突破

科技部有关专家认为,在生物质转化替代石油方面,我国企业掌握关键技术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秸秆发酵利用(水解木质纤维素)等关键技术方面,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利用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形成石油替代产业,是最为现实的选择。

目前,我国乙醇生产以淀粉质原料(如玉米、木薯、红薯)为主,近年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使得乙醇生产总成本中原料消耗所占成本高达70%以上。

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说,从我国国情出发,淀粉质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仍应适度发展;而拓展乙醇生产所需原料,如利用糖质原料甜高粱、纤维素类原料秸秆等,是进一步发展燃料乙醇的关键。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开展秸秆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工作。美国、加拿大的中试装置也已投入了运行,但与丰原的技术路线有所不同。

丰原集团作为国内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丰原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了秸秆原料生产乙醇先分离后发酵的工艺路线。目前,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结果显示,利用秸秆转化燃料乙醇的成本应在4000-4300元/吨,比玉米生产乙醇的成本低300-500元/吨。秸秆按300-400元/吨计算,农民每亩地可多获利不低于300元。

我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资源总量不低于10亿吨干物质/年,相当于3亿多吨石油当量,略大于我国目前石油消耗总量。由于收获季节农作物秸秆产量很大,保存困难,来不及利用,许多地区就地焚烧秸秆,不仅浪费能源,而且还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说,丰原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丰原集团计划2006年建成年产300吨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中试项目。如进展顺利,将于2007年推广,实现产业化。此举有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率先实现秸秆原料生产乙醇工业化的国家。

据测算,全世界秸秆或木质纤维类生物质能约相当于640亿吨石油,而且真正是“绿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预测的为人类持续提供能源的资源。

按照丰原集团的做法,秸秆利用符合“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原则,用以生产燃料乙醇,具有诱人的开发前景。当前重点是开发高效廉价的秸秆原料预处理技术、选育优良的纤维素酶生产菌株、构筑能利用五碳糖的菌株以及实现相对高浓度发酵,降低成本。丰原集团目前掌握的关键技术正在进行工业化试验,有望半年内获得突破性进展。

据专家测算,如果我国每年能利用全国50%的作物秸秆、40%的畜禽粪便、30%的林业废弃物,以及开发5%的边际土地种植能源作物,并建设约1000个生物质转化工厂,那么其产出的能源就相当于年产5000万吨石油,约为一个大庆油田的年产量。而我国农民也可因此新增收入400亿元和一千多万个就业岗位。

一直致力于推动生物质能源发展的三院院士石元春指出,在生物质产业的工艺、设备和产业化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间有较大差距,但在资源和某些技术研究上是有优势的,特别是“三农”、能源和环境三股强劲需求的巨大拉力,使中国在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这项国际竞赛中,有可能跑在最前面。

可再生能源使用成效显著

第一个太阳能试点民居在北京出现

 地处京津冀交界的北京市平谷区将军关村是一个有着500多户村民的大村,去年10月,80多户村民率先住上了全国第一个太阳能试点新民居。这些新房内部都采用了高科技供热技术。

 据了解,将军关村太阳能新民居大规模采用了主被动式供暖技术,工作原理是将光能转变为热能。白天,太阳加热墙面和屋顶,通过遍布在墙体和地板的管道循环水进行储热。晚上,储备的热量通过地板、墙体散发到整个空气中,对整个房间进行供热。同时,村民还可以通过储能罐用上热水。

据悉,采用太阳能供热系统,每平方米投资200元,以一套面积140平方米的新民居为例,一个采暖季只需要消耗100元左右的电费,可减少80%的能源消耗,也就是相当于节约1吨多煤炭。据了解,自从新民居建成后,许多北京市里的居民都来这里度周末。新村的居民由此家家挂起了旅游牌,户户吃上旅游饭。

 海上风电场在慈溪筹建

 近日,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与慈溪市签署了《慈溪市海上风电场测风协议书》,这标志着慈溪市在合理利用风力资源领域迈出了新的一步。

 去年慈溪就在陆上风电场建设方面作了探索。这次签约后将进行海上风电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如果可行,慈溪市在拥有了陆上风电场后,海上风电场项目也将启动。慈溪市电力行业协会有关专家介绍,慈溪市属于风能资源丰富区,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杭州湾南岸的慈溪、镇海、北仑沿海地段,以及象山半岛的沿海和500米以上高山,年平均风速5~8米/秒,年有效风速时速大于6000小时。

让油菜籽直接“变”柴油

 一粒粒油菜籽不需经过压榨,就可以从中提取丰富的油脂并将其转化为生物柴油,这将使我国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日前,华中农大生物质能研究中心的这一成果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加快了石油替代燃料的开发步伐。以动植物油脂为原料加工的生物柴油,在石油替代战略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柴油的生产技术已在少数国家相继开发成功。

 作为重要农作物的油菜,其脂肪酸碳链组成与柴油分子十分相近,是理想的生物柴油原料。近年来,国内有少数单位已实现了利用废弃油脂生产生物柴油,但由于原料来源有限及生产成本偏高等问题,并未真正实现相关成果的产业化。

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华中农大生物质能研究中心的“油菜籽直接转化生物柴油技术”创造了一条新的生物柴油生产路线:直接用特殊溶剂从油菜籽中浸出油脂,再利用相关工艺将其转化为生物柴油。

 该项目负责人吴谋成教授称,与国内已有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相比,华农这一生产工艺有四大明显优势:油菜籽比废弃油脂更易获得,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料来源更加广阔;减除了传统的榨油工序,生产工艺更为简单,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生物柴油的转化过程中采用了高活性的固体催化剂,不仅易于分离,而且不会产生过多的废水和废液,减少了二次污染;可从制备生物柴油后的饼粕中提取浓缩蛋白,还可从提取浓缩蛋白的废液中连续回收植酸、菜籽多糖、菜籽多酚,这将大幅增加企业收入。

 据透露,今年5月,一条年产200吨生物柴油的生产线将在华农建成。10月,华农将与天门市的油料加工企业合作,建设年产2000吨的生物柴油生产线。

生物质产业成蚌埠发展新亮点

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生物质产业再次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安徽省有关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以丰原集团为依托积极培育壮大生物质产业,蚌埠市也明确了要建设国家生物质基地的目标,并正在抓紧制订生物质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生物质产业发展措施,生物质产业未来必将得到长足发展,并成为“十一五”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 生物质产业是指利用可再生的有机物质生产生物燃料和其它材料等生物质产品的产业。由于它是最能体现循环经济要求的“绿色”产业,也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对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家已将发展生物质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规划。

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蚌埠市发展生物质产业的发酵技术、分离提取技术等关键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围绕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已经逐步明确,重点企业作用已经得到显现。此外,蚌埠市为全国定点生产燃料乙醇的三大基地之一,承担着长三角和华东地区车用燃料乙醇生产供应任务,市场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形成水、陆、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强大的运输能力为加快发展生物质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蚌埠市地处“两淮”,能源保障良好,皖北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发展生物质产业的资源基础雄厚。

 正因为生物质产业在蚌埠市具有这么多的发展优势,“十一五”期间,将力争生物质产业达到年销售收入200多亿元,带动农民年新增收入30亿元以上,将蚌埠市建设成为国家生物质产业基地。

光伏发电项目并入上海电网

上海市既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能源消耗最大的地区,2005年9月提出了《2005年—2007年上海市开发利用太阳能行动计划》,希望三至五年内在光伏技术和产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太阳能光热利用上取得显著成效。具体目标是到2007年,安装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热水系统10万平方米集热面积,光伏发电示范项目达到5兆瓦以上,光伏电池组件生产能力达到150—200MW,光伏电池单片生产能力达到100—150MW,产值达100亿元。除政策支持外,经济上大力引导。一方面对太阳能开发应用给予资金支持并从政府科研攻关经费预以专项支持;另一方面对符合规定的光伏发电项目支持并入上海电网,并按成本加合理利润全额收购所发电量,超出电网平均上网电价的部分将先从绿色电力机制中消化,不足部分全网分摊。

国外拓宽思路开发利用新能源

巴西:政策保障推广应用乙醇

 多年来,巴西政府推行的新能源政策成效显著,如今不但实现了能源供应的自主,而且尚有余力向国外出口新能源产品。

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巴西因过分依赖进口石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导致物价飞涨,经济发展倒退。巴西政府痛下决心,开始大力推行于1975年颁布的“乙醇计划”新能源政策,因地制宜推动以甘蔗为主要原料的乙醇燃料的发展,目标是减少石油进口,实现能源多元化。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巴西已经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乙醇生产和消费大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巴西全国使用乙醇汽油(即在汽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无水酒精)的汽车约1600万辆,而完全用含水酒精作动力燃料的乙醇汽车也达到了200多万辆。与此同时,乙醇燃料也被引用到了航空业。2004年10月,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研制的世界首架使用乙醇燃料的飞机试飞成功,这意味着巴西在全面推广使用乙醇燃料方面再次获得成功。

 巴西拥有广袤的国土,还有特别适合甘蔗生长的气候条件。从历史上看,巴西早在16世纪就开始种植甘蔗,从制糖到加工成软饮料,再到现在喂饱成百万辆的汽车,巴西人充分利用了天然资源优势。20世纪20年代初,巴西就在汽油机上使用过100%的乙醇。此后,又不断通过立法,引导和推进乙醇汽油的消费和生产。1931年,巴西提出推广乙醇燃料的首部法规及首部乙醇燃料生产技术标准,要求民众在汽车上使用乙醇含量为5%的汽油,而政府用车则要求使用乙醇含量为10%的乙醇汽油。1975年,巴西提出发展燃料乙醇的国家计划。1999年,巴西政府鼓励20万辆出租车和8万辆政府用车采用100%的乙醇作为燃料,并对生产和消费乙醇给予一定的补贴。以生产甘蔗占全国60%产量的圣保罗州为基准,高出部分由政府补贴。同时还补贴生产乙醇汽车的厂家。据统计,2004年,巴西甘蔗产量达3.9亿吨,其中1.9亿吨用于生产乙醇,另外2亿吨用于生产糖。当年乙醇产量达到146亿升,同期乙醇出口量超过23亿升。今年巴西甘蔗种植面积为590万公顷,预计产量将达到4.368亿吨,比2005年增长5.1%,其中2.16亿吨用于榨糖,其余可以生产燃料乙醇170亿升。

 巴西在开发和推广使用乙醇燃料方面之所以如此成功,政府持久的政策推动是关键所在。比如,巴西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投资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兴建大批以甘蔗为原料的乙醇加工厂。为鼓励农民种植甘蔗,农民可享受到法定农业专项低息贷款。同时巴政府还注重利用外资,吸引外国的大金融机构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让农民从国际金融机构得到贷款。在生产乙醇方面,巴西政府通过补贴、设置配额、统购乙醇,以及运用价格和行政干预手段鼓励使用乙醇燃料,并协助企业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从1982年开始,巴西对乙醇汽车减征5%的工业产品税;残疾人交通工具和出租车如使用包括乙醇在内的可再生燃料,享受免征工业产品税;部分州政府对乙醇汽车减征1%的增值税等。在有关立法方面,巴西通过法律形式保护乙醇和汽车生产商及消费者的利益,汽油中乙醇的比例均以法律形式确定,对不执行者处以相应的处罚。另外,巴西联邦法律明确规定,联邦一级的单位购、换轻型公用车时,必须使用包括乙醇在内的可再生燃料车。

 当然,技术手段的提高和应用,也是新能源得以广泛推广使用的必要保障。事实上,巴西30年来已经投入了数十亿美元来开发和推广使用乙醇燃料,才有今日的成果。长期以来,巴西重视培育和推广甘蔗优良品种,加强对蔗农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国际上每公顷产甘蔗约70吨,而巴西的产量要多出10吨以上。巴西甘蔗含糖率为14%-15.5%,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2.5%。经过近30年对乙醇燃料的研发和应用,巴西培养出一批专业科技人才队伍,掌握了成熟的乙醇生产和提炼技术及乙醇汽车制造技术,建立了完善的乙醇动力机械体系和运输、分销网络。

 近几年,巴西政府还特别注重扩展新能源的海外出口市场。巴西有关工业联合会认为,如果只有少数国家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就不可能形成国际性的市场。为此,巴西已将日本、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和美国等,列为巴西未来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出口市场,希望在开发生物替代能源上进行合作。2004年,巴西出口燃料乙醇19亿升,2005年增加到21亿升,2006年预计达到28亿升,呈逐年增加之势。巴西在出口市场方面,2005年首次向委内瑞拉出口燃料乙醇5000万升,2006年开始向尼日利亚出口,预计2008年前将向日本出口2000万升。据巴西方面估计,日本每年进口燃料乙醇的市场潜力约为18亿升。巴西石油公司称,今后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打造一个燃料乙醇的国际市场,并且负责燃料乙醇的出口和运输。公司的业务不仅包括石油和天然气,而且包括发展生物液体替代能源,营造一个生物液体燃料的国际市场。据巴西农业部预测,巴西燃料乙醇出口将从现在的每年20多亿升提高到2015年的85亿升,届时将成为巴西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

 借着乙醇开发利用的东风,巴西政府下一步是通过实施能源农业战略,争取在20年后成为世界头号生物能源的出口大国。具体措施为:首先,重点提高生物柴油技术的研发能力以及推广和使用。巴西生产的生物柴油,主要是用大豆油、棕榈油、葵花油等为原料加工生产的,可以添加在普通柴油中,作为卡车和柴油发电机的动力燃料。

 其次,巴西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跨部级的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巴西政府于2004年颁布了有关使用生物柴油的法令,规定在2007年前允许柴油批发商在柴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物柴油;从2008年起,全国市场上销售的柴油必须添加2%的生物柴油;到2013年添加比例应提高到5%。

 第三,出台相应的各项鼓励政策和措施。巴西的政策性银行——国家经济社会开发银行设立专项信贷,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90%的融资信贷。联邦政府也设立了1亿雷亚尔(约合3400万美元)的信贷资金,鼓励一家一户的小农庄种植甘蔗、大豆、向日葵、油棕榈等,以便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寻求联合,共同致力于生物柴油技术的推广使用。在全国27个州中,已有23个州建立了开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

 第四,进一步扩大燃料乙醇的生产规模,加强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巴西正在新建41个乙醇生产厂,建成后可增加7000万吨的甘蔗加工能力。预计到2010年,巴西甘蔗加工能力将达到5亿吨。与此同时,巴西正在加快专用管道的建设,以便提高乙醇的运输能力。

 美国:多种替代燃料互补共存

 随着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升,美国的汽油平均价格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每加仑已经超过3美元。这一方面对消费者形成日益广泛的影响,使众多的人要么降低汽油消耗,要么减少其他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油价居高不下也刺激替代燃料的研究和发展加快了步伐。美国政府、汽车产业、替代燃料产业以及农业部门等,都在纷纷寻找替代燃料发展的突破口。

实际上,美国的替代燃料研发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的替代燃料研发基地一度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尽管后来国际油价大跌使大部分替代燃料研发项目停止,但美国的替代燃料生产和研发,在政府和部分私有大企业的支持下,仍发展成初具规模的产业,如美国的汽油基本上全部掺有15%的乙醇,在少数地区,人们甚至已习惯使用E85,即掺有85%乙醇的汽油。

 在竞争环境下,美国的替代燃料开发一直呈现出多样性特点。经过20年的发展,乙醇、甲醇、生物柴油,乃至蓄电池汽车等,都在试图挑战汽油在汽车燃料方面的霸主地位。然而,这些替代燃料研发能否坚持下去,更不用说最终是否能夺得霸主地位,目前仍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尽管这样,目前的竞争态势显示,乙醇、甲醇和蓄电池汽车三种替代燃料研发和生产势头强劲,尤其是乙醇研发已遥遥领先。

 玉米乙醇:乙醇提炼主要分玉米乙醇和纤维乙醇。目前,美国生产和使用的主要是玉米乙醇,相当一部分人相信玉米乙醇有可能代替汽油登上汽车用油的霸主地位。尽管仍有众多人质疑这一预测,但汽油价格居高不下,的确使玉米乙醇前景看好。今天,国际石油价格已经上升到70多美元一桶,每生产1加仑汽油,原有成本大体是1.65美元,提炼成本在65美分上下,1加仑汽油的成本约为2.30美元。而乙醇的成本已经低于目前的汽油生产成本。按今天1蒲式耳玉米2美元的价格计算,1加仑乙醇的成本只有1美元,这意味着即使将来国际能源价格相对下降,玉米乙醇仍会有很大的价格竞争优势。

然而,玉米乙醇要成为汽车耗能霸主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玉米生产难以满足需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之一,但有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把美国生产的每一粒玉米都用于乙醇生产,也只能满足美国汽车所需燃料的12%。这意味着玉米乙醇最终仍将无法代替汽油成为美国汽车未来的主要燃料。

纤维乙醇:相关专家认为,纤维乙醇的生产潜力更大。多年来,美国及加拿大等国的科学家试图从玉米秸、木材、麦秸,以及其他有机纤维中提炼乙醇,且已经取得多项重大进展。加拿大首都渥太华附近的一家纤维乙醇试验生产基地,目前可从1吨麦秸中提炼出80加仑的纤维乙醇,据估算生产成本在1加仑2美元左右。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理事会曾进行过一项研究,结论表明,如果大规模生产纤维乙醇,就有望把生产成本降低到1加仑60美分。该理事会专家纳塔内尔•格林纳称:“可以说纤维乙醇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最有前途的燃料。”

也有美国商界人士从另一个角度看纤维乙醇市场。今天,巴西不但已经广泛使用从甘蔗中提炼的纤维乙醇,且有充足的纤维乙醇出口能力,价格也不高。然而问题是,由于美国相关行业要实行自我保护,对从巴西进口的纤维乙醇征收每加仑50美分的进口关税,从而堵死了从国外进口乙醇的渠道。如果美国取消这一不合理的关税壁垒,美国消费者将从中得到可观的实惠。

煤转甲醇:在多数人关注乙醇发展前景的同时,不少人把希望寄托在煤转甲醇的研发和生产上。今天,甲醇的生产原料主要是天然气。在相关人士看来,由于美国是个煤炭储藏丰富的国家,美国应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放在煤转液体燃料的研发和生产上。目前,美国西弗吉尼亚等煤炭储藏丰富的州,已经有不少煤转油研发和生产项目。宾夕法尼亚州甚至在开发如何把煤渣转化成柴油。美国全国再生能源实验室经过对7项煤转甲醇研发项目的研究,2003年得出的一项研究报告称,煤转甲醇的生产成本最低可降到1加仑40至60美分。设在华盛顿的甲醇研究所今年春天发表研究成果称,一旦煤转甲醇进入规模生产,成本基本上可维持在76美分上下。

实际上,甲醇可直接用于目前的大多数汽车,近年来已经有不少种赛车开始用甲醇作燃料。另外,甲醇还是氢燃料的原料。然而,尽管氢燃料是最环保的燃料之一,但要建造氢燃料加油站网络系统,开支巨大,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仍不可行。

甲醇还被不少人用来制造生物柴油。据美国全国生物柴油理事会统计,2005年美国人把用过的动植物油与甲醇混合,生产出7500万加仑的生物柴油。不过,认为甲醇转生物柴油没有前途的人认为,资源并不丰富的动植物油,将严重掣肘甲醇转生物柴油成为美国未来主要汽车燃料的可能性。

蓄电池动力汽车: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汽车行业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电力汽车的研发上。电力汽车因其无污染、无噪音而日益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今年7月初丰田汽车公司宣布,未来公司的发展战略之一,是把重点从油电混合动力车型向可直接充电的油电混合动力车方面转移。有专家经过研究得出数据显示,每天驾驶蓄电池作动力的电动车行驶50公里上下班,费用仅相当于使用75美分1加仑汽油的开支,经济效益非常好。除此之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即使用煤发电为电动车提供电力,也比汽车烧汽油环保得多。

 总体来看,尽管美国替代能源研发五花八门,但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当数乙醇、甲醇、蓄电池电动汽车。有专家认为,多种选择竞争的结果,很可能是一部分因效益、成本以及环保等方面的劣势而被淘汰出局,而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任何一种替代燃料,都很难像汽油那样,在汽车燃料方面发挥独霸地位,最终有可能是多种替代燃料互补共存,携手改变汽油在汽车燃料方面的霸主地位,大幅度降低人们今天对汽油的严重依赖程度。

印尼:多方努力开发能源资源

 在国际石油能源日益枯竭的严峻形势下,印尼能源专家多次警告说,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新油气生产基地建设的滞后,如果政府和社会不重视节约能源并开发新的油气来源,那么,已探明的油气储量将在19年内耗尽。

 印尼是东南亚的能源大国,全国的石油蕴藏量约400亿桶,天然气蕴藏量约136万亿立方米,分布在全国60多个油气田中。其中,已探明石油储量约95亿桶,天然气储量43.5万亿立方米。未开采的油气田大部分在深海和交通不便的东部地区,勘探、开采的成本高,困难大。

 近30年来,印尼的人口、石油产量和消费量的增减让人为印尼石油的前景感到担忧。20世纪70年代初期,印尼人口为1.2亿,石油日产量是130万桶,油价平均8美元/桶;进入20世纪80年代,石油日产量上升至150万桶,油价约15美元/桶,但人口增至1.5亿;目前,印尼总人口已达到2.2亿,石油日消耗量超过125万桶,但日产量却只有115万桶。同时,由于本国石油油质和石油提炼能力有限等问题,印尼现在每天都需要从中东进口25万桶原油,从新加坡等地进口15万桶精炼油。实际上,印尼已经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

 进入21世纪后,印尼人口的增长出现了一个高峰,近几年年均净增长300万人以上。专家估计,随着人口增长、经济规模滚雪球扩张、汽车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印尼国内石油的消耗量每年将增加5%,到2010年,全国燃油的需求将达到200万桶/日。

 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印尼从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以气代油、寻找能源供应新途径等三个方面,努力探索寻求能源多元化之路。

 印尼努力在国际范围内寻求开发新油气资源的合作伙伴,每年都要拿出十余个油气田开发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招标。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能源消费和技术大国,都在积极参与印尼国内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 印尼的天然气储量丰富,是符合新世纪环保和建设要求的清洁燃料。目前,印尼政府正加快实施以天然气替代石油的战略,在工业、民用和城市交通等领域推广使用天然气计划,例如交通部门正在制订措施,鼓励城镇机动车辆更多地使用清洁、节能的天然气,同时减少城镇工业生产和家庭的煤炭消耗量,加大天然气的工业和民用供应。

 除正在开展的节约能源工作外,印尼有关部门还加紧寻求能源供应的新途径,其中正在着手进行的就有生物能源研制以及地热开发等。

 根据印尼农业部的资料,印尼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可用以提炼燃油替代品的植物就多达40余种,如棕榈、椰子、甘蔗、蓖麻、木棉子、豆蔻、红厚壳、红豆子、辣木子等,其中棕榈、甘蔗和椰子等燃油替代品植物,具有非常可观的发展前景。今年7月2日,苏西洛总统主持召开了生物能源内阁会议,决定成立加速新能源开发的国民能源小组,初步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600万公顷的土地上发展棕榈、甘蔗、木薯和蓖麻种植园,为研发中的生物能源提供充足的原料。为了鼓励农民种植燃油替代品植物和消费者自愿使用新型燃油添加剂的积极性,印尼政府还在着手制定相关的优惠鼓励措施。根据政府生物燃柴油研发小组的报告,如果各方面进展顺利,全国生物柴油的年产量在2007年有可能达到1.87亿公升,2008年达到3.77亿公升,2009年达到12亿公升,2010年达到13.37亿公升。

 印尼还加紧地热能源的开发。印尼地热能源丰富,其总潜力达到2.7140万兆瓦,约占世界地热总潜力的40%。但由于缺乏开发利用资金,以及各方面的协同配合不够密切,迄今为止印尼的地热能源开发利用还十分有限,2006年地热发电857兆瓦,仅占地热总潜力的3%。

 为了加快地热能源的开发利用,印尼不仅出台了专门的政府法令,同时也积极吸引投资。政府计划在建立小型示范工程和提高科技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地热的开发利用。印尼矿物与能源部制定的地热能源开发利用规划中明确规定:至2020年,印尼地热发电的最终指标为6000兆瓦,其中2008年要达到2000兆瓦,2012年达到3442兆瓦,2016年达到4600兆瓦。

上一条: 中国企业国际化需处理好的七个关系

下一条: 成长三重境界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