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儒家的经典,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在此我们重温“大学之道”,通过古人的教诲,融合现代的管理,可以得到深刻的启迪。
《大学》开篇就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其中修身是根本条目。“大学之道”以修身为核心,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无论是庶人还是天子都要修身,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自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后,儒家的学者们大家几乎都是沿这中路线发展的。孙中山先生在讲民族主义是也提出只有先修身,才能回复民族精神和民族地位。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严格的纪律就是对军人修身的要求。现在重温“大学之道”,回顾历史的演变及国家的荣辱成败,对现代管理具深刻的启示——管理者的素质是一个重大课题。
我曾说过,管理效果与管理者素质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优秀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其管理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法从事管理工作。然而在现代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中,学者、专家和管理者还没有对管理者素质引起足够的重视。之所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并不是没有根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国外各个领域逐渐向国内渗透并相互融合。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以及作为行政主体的公共管理部门,更多地借鉴西方管理学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更多地对照西方企业管理的成果来进行管理,更多地强调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管理,却忽视了管理者素质方面的要求。我们通过两个简单的例子来对比一下就会明白。假设两个人使用某种机器,只要具备使用能力并按规定操作,无论这两个人的性格、年龄、心理等有多大差异,都能够使机器正常运转。但假设这两个人管理一个团队,都是用同样的方法,却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导致管理效果有所不同。
管理者的这种素质并不复杂,也不难懂,要求也不高,简单说就是儒家贯彻的“大学之道”,就是彰显品德,弃旧图新,追求最完善的境界。对为政者来说,不为钱所牵,不为利所动,不为权所控,情系百姓,弘扬这种光明正大的品德,并每天思考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从商者来讲,生财有正道,为人要正义,面临竞争能够坚持这种原则,努力做得更好。对普通管理者来说,同样要修身养性,弘扬品德,才能以智者之心、仁者之心产生影响,这会比任何管理手段更有效、更持久。只有现代管理者能够这样做,才能趋于至美至善。
现代管理者怎样才能实现彰显品德、弃旧图新,追求最完善的境界呢?《大学》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八个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起来,一要通过研究事物本身的性质和原理来获得知识;二要辩证的看待是非对错不要自欺欺人;三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且端正态度;四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五要努力管理好自己所在的集体,从家庭到国家与社会。
总之,《大学》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但在今天对我们现代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它给现代管理者的启示不仅仅是这些,应该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深刻内涵。
上一条: 对中国企业发展模式的颠覆性理解
下一条: 职业=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