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道,就是故意不走拥挤路,蹲出自己的独特

今日忙碌,再摘录之前的作品《别学北极熊》的其中一篇章的部份,这次讲的是成功创业家的成功之道之一,就是「不走别人走的路」。



成功创业家勇于反主流而行。若都跟别人「一样」,看到杂志在讲哪个产业很棒,赶快投身进去,往往都已经太慢了。创投家陈劲初依他观察产业这么多年的经验,毫不留情的说:「正跳进学习最热门东西的人,实际上就是最倒霉的人,因为,他们搭上了『最末班列车』。」等到已经学成毕业,科技已经转向。所以,成功创业家绝不是「跳车族」,他们不会去研究现在在开哪班车,他们自己开自己的列车。「产业的热门冷门都有一个循环的,一直待在这产业,迟早会碰到热。」



成功创业家能理解「行行出状元」的道理,绝不一窝蜂的跟别人跑,坚持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他们撒网捕鱼,不要求在五年内获得回报,他们看的是二十年后的机会。



多位成功创业家,提到光纤产业为例子。这产业早在个人计算机尚未发明、彩色电视尚未非常普及就已经萌芽,但一直都没有进展,和乌龟走得一样慢。当年,还有些人念完光纤毕业,因为找不到工作,只好转行去做雷射激光手术。很多满腹光纤技术的优秀人才,看到其他的同学、同事一个一个改行进入个人计算机,做半导体、集成电路、软件,仍然忍下去,忍到2000年,网络兴起,光纤需求爆增,他们的机会终于来了。



成功创业家龚行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光纤这个「低调」的行业待了好久,从来没人去注意,直到因特网出来了,整个行业一夕之间变当红炸子鸡,龚行宪已经准备这么多年,当然马上就成为「火车头」,顺着这趋势乘着浪头送起,自己所待的原公司上市了,自己也开了两间公司。



尽管当时大家突然一致看好光纤,但真正在光纤待久的人如龚行宪,其实也有预感可能只能热个几年。当时很多年轻人拚命挤着进这领域,大学特地主修光电,龚行宪并不看好。后来,网络泡沫破灭,最后在光纤真的赚到钱的,只有那些沉潜多年、早就准备好的老将,后来才「闻风而至」进来光纤产业的后辈,可能又得等个二十年,才能再度轮到他们。

另一位成功创业家陈宏则建议,与其随便跳进杂志宣扬的当红产业,不如长期经营是看起来不太起眼的东西,只求自己有兴趣在其中打一场持久战,练就一门「专门」,总有出头的一天。「你可以去学最先进的微处理器,但那要学很久。」陈宏说。



已经投资二十年的沙正治,在公元两千年曾经开过这么一个投资会,十几位年轻人拿着他们研发的新产品,等着简报给他听。他一眼望过去,这些产品全都是当下最流行的电子商务、B2B平台,有些人显然才刚开始做一个礼拜,随便包装一下就拿出来讲,根本就在他们眼中看不到热情,自然也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的创业团队,沙正治这种沙场老将不会给他机会。



这时候,在这堆电子商务的创业团队中间,冒出了一个年轻人,是从台湾远飞到美国来的。他一打开计算机,沙正治便觉得眼睛一亮,因为此人做的东西既不是电子商务也不是B2B平台,而是一套「英语教学」的技术。这位年轻人不是仓促成军,他已靠自己经营了多年,展示出来的产品相当不错。后来,那些来找沙正治的创业家,都没拿到钱,反而是这位看起来最不符高科技潮流的「学英文」技术,顺利取得多项资金,当然沙正治也成了投资人之一。当时沙正治实在太喜欢这个创业家,甚至当其他投资人要与沙正治一起投资的时候,沙正治还建议年轻人可以抬高股票价格,即使这意味着沙正治自己也必须付更多的钱取得股票,沙也非常愉快。果然,这位年轻人不负期望,这两年来在台湾做得非常的好,并已经进攻大陆市场,继续推向南韩、日本。



沙正治认为,成功的创业家,不会随波逐流。「别问下个明星产业是甚么!」沙正治说。



一但成为明星产业,所有的钱都会进去竞逐,常造成过度投资,没有回报,供过于求,就会开始杀价。像九零年代末期的网络时代,遍地都是黄金,到后来想进去捞一笔的人,往往实力不足,看得东西也少,最后只是开出一家泡沫公司,尽管拿到资金,也一定不会成功的。「你等到大家都看到了才跳进去,已经太迟了。」果真,泡沫一破,还在里面的等着赚钱的人就陷在其中,而当时看到网络热潮、赶紧跑去学网络的人现在也已来不及了。



一朝被蛇咬,下一次再红起来恐怕没这么快。「现在要等到当时那些投资人都死光光了、恶梦记忆都消失了,大家才能完全恢复对这产业的信心。」



沙正治认为,成功创业家有一种特别的勇气。他们有自己的信仰,执着的去做一件「不一样」的大事。那是一种勇于去制造一片大冲击,跳出传统的,把觉得对的事情,就去把它做出来,敢和别人不同。自己有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原创的创意。



书读得好不好,不是重点;有没有在学最热门的科技,也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个「人」是否有担当能去和别人「不一样」。



成功创业家成立自己的科技公司,和科技业「宣战」,也有一番学问。科技业这么多钱、这么多聪明人在里面,竞争之激烈,不是这么容易就找到「洞」。有句西方谚语说,「聪明的头脑,都在想着差不多的点子(Great minds think alike.)。」成功创业家刚开始创业,不可以硬碰硬。他们也懂得「不跟人家挤」。



张敦凯以同样的「以独特点来站住脚」的方式来开公司。很多人常说,产业的饼这么大块,我只要分到一小小块,就可以赚很多钱了。「错!」张敦凯说:「这产业的往往是,若不是前三名,就不会赚钱。」



还有另一个错误的想法是,我这个产品的潜在的客户很多,所以就一定会赚很多钱了?「也错!」张敦凯说:「若没有稳固的客户支持群,就不可能持续的赚下去。」因此,张敦凯觉得,最重要的不是下去与整个产业竞争,而是要做出「独特点」,宁可只是一个小小的独特点,先在其中站稳了,再去打其他市场。



张敦凯虽然是在最顶尖的图像处理技术,但他并没有直接用他的资源去和大公司竞争,而选择做「保全监视」领域,听起来比较无趣,但是非常强有力的一个领域,也让张敦凯的公司很快的占到了第一名的位置。



另一位创业多次的成功创业家黄炎松,也强调不要做和别人一样的东西,一定要有个窍门,所以要做别人没做的。别人都在做的,竞争大,利润就会愈来愈低,赚得钱就会愈来愈少。所以,真正厉害的创业家,就是在竞争都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出来做,尽管做的不见得是最热门的,但很快的占领并稳据一小块市场,客户群也能稳固下来,市占率排名前三,财务上也能很快的得到回报。



「这就是最厉害的赢法。」黄炎松说:「最厉害的赢法,就是赢的时候,他们不知道你是怎么赢的,吓一跳的说:你怎么这么特别!」



廖如圭也是标准的「第一次跟别人创业,第二次自己出来开公司」的成功创业家。他第二次出来开计算机公司的时候,面对市场上的计算机公司皆拚命压价,向开发中国家买廉价的计算机组件,廖如圭却决定反其道而行,卖纯美国制的高价主板。这个决定看似非常的奇怪,但,这个独特点,果然让廖如圭做出了味道。



由于廖如圭的计算机标榜着美国「高质量」制造,虽然价钱上没有竞争力,却被选为著名的PC杂志的年度推荐,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上榜。就这个知名度,就让廖如圭的公司突然身价大涨,一天至少接三百通电话,都打来说要买他们的货。廖如圭自己印证了行家大家都在说的这句话:「市场这么大,真的是只要一个『niche』就够了。」



公司要有「niche」独特点,就算冷门也没关系,只要有独特点,就有出头天的一天。个人也是如此,有独特点的人,容易创造更高的价值!

上一条: 垃圾员工是如何形成的?

下一条: “新生代”管理三把金钥匙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