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营销愈演愈烈

如今,我们经变得越来越没有隐私啦!真不是耸人听闻,因为只要你更新了自己的某种状态,马上就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找上门来;只要你稍微显露了一下自己的内心渴望,立刻就会被广告或营销机构猎获。不知遇到接踵而来的狂轰滥炸式的营销推广,你是高兴还是恐惧?



隐私营销愈演愈烈,这一现象颇值得你我深思……



营销推广的效果不在于形式与内容如何精彩,而在于是否能洞悉消费者的本质需求。这种需求往往隐藏很深,一般不易察觉,甚至属于隐私层面的。芝加哥的投资公司William Blair & Co.调查发现,美国约有8000万12-26岁的青少年每年花销高达2000亿美元,如仅仅通过传统的营销手段,比如广告牌、海报、广播、电视和报纸广告等很难吸引他们。



那如何才能推销得法?有人想到了隐私营销——运用Facecard模式很奏效。当这群消费者在Facecard.com上申请建立账户后,便会以信件形式收到一张卡片,并被告知可通过Facecard.com在朋友间进行各种借、还款的电子交易;同时,零售商可根据Facecard.com提供的用户数据,比如年龄、爱好、家庭住址等信息向账户中充值两三美元的象征性“钱币”。例如,一个学生收到一条短信,被告知当地一家饭店给他的Facecard账户中充值了2美元,但是只在该饭店内生效。



Colt Hothorn是一家经营三明治的连锁企业,他们给300个Facecard账户每个充值了2“美元”,结果40多个人来店兑换,响应率高达15%。调查显示,每个兑换者平均消费均超过7美元,而Hothorn此次营销的成本是150美元,其中每个兑换者被免账2美元,却另外加收5%的交易费。



被世界最大的趋势研究杂志Trend Hunter誉为“一项伟大的创新”的Facecard模式,仅仅在2009年6月的一次试运行中,就有5000多人注册。据Edo Interactive CEO Ed Braswell透露,9月份在全美范围内正式上线之后,Facecard每月新增用户数量都在5000之上。因为有各类网络交易在年轻人中日益盛行,Facecard能靠预付“钱币”而获得广泛的人气的确很成功。



它一方面帮零售商通过兑换率来确定哪些人是自己的目标客户;另一方面,用户对卡内所收到“钱币”的使用情况使Facecard能够清晰地将客户分类,从而体现其广告价值。专注于消费支付系统研究的Nilson Report的出版人David Robertson对此大为赞叹,他说:“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它能在特定的地点吸引特定的人群。”



无独有偶,Facebook启动的“灯塔”广告系统触动了在线定向广告的敏感地带。如果用户在某个合作网站上购买了电影票、珠宝或DVD光碟,“灯塔”就能将这一购买行为通报给接触到该用户Facebook个人信息的任何人。



Facebook正是利用用户的个人资料、兴趣、更新状态等信息帮助广告商有针对性地确定他们投送广告的对象。比如,一些女性用户在把个人资料中的婚姻状况更改为“已订婚”后,将会收到当地承办婚事和承办酒席公司的广告。掌握大量实名用户的详细资料,令Facebook变身为强大的营销工具。



由此看来,在营销活动日益朝着超精准顾客定向发展的年代,个人隐私和在线广告定向之间如何平衡,已成为未来营销的关键。

上一条: 是什么导致信念“倒戈”

下一条: 房地产调控进入收官阶段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