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应该仅仅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我们的教科书把企业定义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我觉得,这种定义是不全面的。我在企业中确立的指导思想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发展为目标,以共同富裕为归宿”。我想,就像“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Eat to live,not live to eat)一样,企业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赚钱,应该是既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也为社会提供精神财富,它的意义在于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不是利润的最大化。企业通过实实在在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创造财富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我的感受是,企业小的时候,是自己的,大了就是社会的,企业亏损是自己的,赢利了就是社会的。企业本质上只是一种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
在市场经济下,儒商是企业家的必然归宿。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家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儒商。儒商是中国历史上的定位,含有道德意义。在古代,尤其是在专制制度下,是没有市场经济的,大部分商人重利轻义,很多商人的背景就是官商,因此儒商便成了稀缺的人力资源,备受尊崇。实际上,儒商是商人的必然归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做儒商是合情合理平平常常的事。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内涵就是正道取利、开放自由,不认权力,只认劳动态度、服务质量以及产品质量,它是一种道德经济、自由经济。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企业家的最佳选择就是道德,道德承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获得利润的最大化,也是取利的最佳选择。所以,在市场经济下,儒商成为企业家的必然归宿,是很正常、很自然的,属于道德层面,没有任何伟大崇高的概念。儒家思想就是道德的,不是崇高的。如果一个企业家对上不靠官府资源,对下不克扣劳工、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来欺骗消费者,那么他只有选择中间一条路,也就是道德经营,通过正道得利,才是最安全的。按照我的体会,道德的选择会得到巨大的回报,这是企业财富最大化的最佳选择。但是这一选择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自由劳动生成财富,通过自由交换达成合作。
企业家的使命就是由道德走向崇高。
我想,一个企业家之所以称其为企业家,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而在于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我对企业家的定位是:企业家应该追求财富的最大化,包括利润最佳化、人文价值最大化、生态环境价值最大化。
2003年我出事时,大午集团高层领导及财务人员几乎全部被抓,账目被抄走,现金被没收,之后各工厂独立运转,记了半年的流水账,企业奇迹般地生存下来,中层干部无一人流失。2004年年初重新建账,只差2000元对不上来。在企业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竟然没有人趁火打劫,非常让我感动。我感觉人是最宝贵的,这也正是我们追求人文价值最大化创造的奇迹。我的企业生态环境也非常好,用我妻子的话说就是,这里的天是蓝的,水是甜的,人是善良的。我们在周围种了2万棵树,绿化环境,我们吃没有任何污染的食物,喝没有任何污染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不断提高生活品位,让人人都安居乐业,生活在一块祥和的土地上——这就是我追求财富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的含义。
企业家的概念与厂长经理是有很大区别的。厂长经理不是企业家,而是赚钱的专家。若干个厂组成一个公司,若干公司组成一个集团,企业家则领导一个集团或数个公司、若干工厂以及大批的厂长和经理,这已经不是管理的层面,而是治理的层面了。管理层面用情、理、法,对员工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约之以法,这些都是道德的范畴,而治理层面最主要的就是要明之以义,讲道义,这是崇高的范畴。单是讲情、讲理、讲法,称不上企业家,只有能将大义确立起来的人,才称得上是企业家。这里的“义”,也就是办企业的终极意义,是理想,是旗帜,是目标。理想不可分割,旗帜不能倒下,目标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观,企业家的使命就是为企业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从道德走向崇高。坚定的正确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能够给企业带来持久的凝聚力,走向更高的境界。
比尔•盖茨、邵逸夫、李嘉诚等大企业家成功后都致力于奉献社会,说明通过正道得利的人在市场经济下一定会走向崇高,而一个巧取豪夺、贪污腐败者不敢也不可能去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据报道,反对取消巨额遗产税最强烈的正是各国的富豪们。企业家走向崇高,会将自己合理创造的大部分财富奉献给社会,将自己的企业家精神传给下一代。他们的境界必然在崇高的“义”的层面,致力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富裕文明,追求穷富共和、官民共和的社会。
我想,这一理想的实现应当寄望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上一条: 唐越:拿自己钱玩更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