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抄中国乳业的底?

 最近两年来,因为公司业务转型原因接触了不少资本,但是当提到投资乳业的时候,很多投资机构和投资者都是退避三舍。大家众口一致的说法是:“乳业嘛,风险太大了,我们不敢投!!”

就在国内投资者都认为风险很大的时候,国外的投资者却十分兴奋,他们拿着大把的现金来中国圈地投资建设牧场,并信誓旦旦地说:“在中国,完全能够生产出澳洲品质、新西兰品质、欧美品质的牛奶!”在中国乳业消费者一片“向洋看”的今天,在中国投资者普遍认为中国乳业风险很大的而今天,欧美和新西兰等地的投资者难道脑子进水了,要来中国趟这到浑水?其实不然,这正是西方投资者苦心经营的机会,他们是要来抄中国乳业的底。



中国速度:世界震惊

中国乳业有很多企业很不争气,这是现实。我一直认为,中国乳业的混乱是从蒙牛“现有市场、后有牧场”的高速发展模式开始的。但是不可不说的是,正是因为有蒙牛的存在,中国乳业才有了高速的发展。这是双刃剑,一方面我们在养牛上数量急剧增长,一方面我们在养牛的质量上下降太快。



可是,在地方政府要解决农民增收的政绩要求下,在企业要快速发展的战略模式下,中国乳业在过去10多年时间中走了西方近50年的乳业发展道路。



西方很多乳品企业可能没有见过,中国人到国外买牛就如同买菜一样,这种不计成本要速度的方式十分可怕。在新西兰每个养牛场平均大约300多头的规模,欧洲很多国家更是每个养牛场100多头,而中国却动辄2000头、5000头的牛场,甚至有1万头牛场或几万头牛场的计划。在这种养牛方式下,中国的奶牛存栏数从1998年的426.5多万头迅速发展到2006年的的1335万头,产量则从745.4万吨到3180万吨。



这种发展模式深深刺激着西方很多乳品企业家。这种大干快上的速度深深地震惊了西方,尤其是震惊了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以乳业为支柱的国家。我们要知道,在最近十年中,新西兰乳业的发展速度每年产量增幅也就3%左右。



更可怕的不是中国有大量的消费者和消费潜力,而是中国是一个非常适合养牛的国家,黑、吉、辽、内蒙、晋、陕、冀、豫、鲁等地都适合养牛。这样的消费人群,这样的发展速度、这样的发展模式、这样的奶源承载潜力真的非常可怕,以至于世界乳业深感:中国狼来了!



世界乳业:中国的狼来了



2006年的时候,中国的奶牛存栏数是1335万头,而2010年底,新西兰的奶牛存栏数才是440万。而新西兰乳业产能的93%都需要出口。中国如此扩张模式、速度和潜力,在到达2005-2007年的时候,中国已经具备了世界奶粉(中低端)出口国的雏形。这正是世界乳业巨头们,尤其是新西兰非常惧怕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乳业速度的影响下,很多国外资本和企业加快了渗透中国的步伐。2005年7月,RichKeen公司及统一中国投资公司认购完达山乳业公司50%股权,总金额达10亿元人民币;2005年8月,丹麦阿拉携手蒙牛进军中国奶粉业;2005年8月,伊利从芬兰维利奥公司手中签下了今后五年内益生菌LGG在中国的独家使用权;2005年10月,达能增持光明股份成为其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11.55%;2005年12月,新西兰恒天然认购三鹿43%的股份。



我们分析恒天然投资三鹿的战略目的,恒天然绝对不是因为他看上了三鹿奶粉在中国连续10多年销量第一,也不是看上了三鹿液态奶酸奶在中国占据第四、第三的市场。恒天然更看重的是三鹿作为国产奶粉老大对中国奶源的整合。三鹿地处河北,可辐射东北三省、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这几乎是对中国黄金奶源带的全面辐射。如果三鹿稳步小包装市场,加大奶源整合,那么,占据三鹿43%股份的恒天然就有很大机会摇身成为世界最大的中档奶粉出口企业。可是,在消费市场已经浸淫了50多年的三鹿怎么会放弃苦苦经营的三鹿品牌和他们的亿万消费者呢?这个不服气伊利、蒙牛的企业怎么可能屈身在恒天然旗下成为恒天然的战略棋子呢?正是这个原因,恒天然和三鹿一直在战略上存在分歧。而三鹿更是在2004-2005年花巨资推出了贝贝系列婴幼儿奶粉,一度2-3年销量攀升到10多亿左右。



与三鹿对应的是伊利、蒙牛在小包装领域更快速的发展,到2007年,伊利销售额193亿元,蒙牛213以元。这意味着,整个行业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这两家企业在销售稳定在200亿左右,必然要大力投入的就是奶源,改善产品品质,迎接价格竞争到品牌竞争的行业大转型。



同时,因为这两家企业在战略上都侧重奶粉作为高利润的中心,所以一旦伊利蒙牛大规模投入奶源市场,则很有可能中国北方黄金养牛带的奶源会落入到这两家公司之中,同时,这两家企业一旦高举进入养牛领域,则很有可能刺激农垦北京的光明、三元和完达山大力投资养牛。那样,中国作为世界中档奶粉的出口国的地位则会更快速地奠定。这样,世界很多乳品企业都很恐慌,而恒天然投资三鹿的战略也就会彻底失败。



三聚氰胺:中国哭了,西方笑了



 

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探讨牛根生和潘刚是否有民族精神,也没有必要探讨他们是否有世界竞争的大格局,因为现实也摆在伊利蒙牛面前,快速发展必然需要整合奶源。



就在中国乳业要完成世界竞争的转型前夜,三聚氰胺若隐若现地登上了舞台,从后来坊间传闻的新西兰扮演的作为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推动者的角色来看,三聚氰胺无疑是被扩大化了。这一方面是中国乳品企业不争气,另一方面中国乳业的问题被一些乳业国际巨头利用了。



总之,三聚氰胺破产了百亿的三鹿,四百亿左右的伊利、蒙牛遭遇重创,三百多亿的中国奶粉企业遭遇重创,大量的液态奶企业遭遇损失,中国奶牛增幅遭遇重创等等。这些我觉得都不是很重要,因为这些都可以快速疗伤,重新起步,更惨的是,中国奶的品牌信任被打上了三聚氰胺的烙印,且在全世界传播。



可以说,三聚氰胺事件从本质上改变了世界乳业竞争的格局,致使中国奶粉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难以进入到世界竞争领域。从根本上致使中国奶业大滑坡。



我相信,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很多号称世界最大奶粉出口的企业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很多以奶粉出口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大大松了一口气。而中国的企业家和企业却在哭泣。



到2008年年底,中国乳业的发展和对世界乳业的竞争威胁彻底得到遏制。从2009年之后澳洲、新西兰奶粉价格节节攀升,出口额不断曾展来看,中国乳业的失落促成了西方乳业的繁荣。而更可笑的是,中国居然还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国家之一。



奶源殖“牛”:外资的狼来了



在2009年的时候,飞鹤的冷友斌发现,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奶源,于是花巨资投入牧场建设,可惜的是牧场还没有完全见效,就因为和资本对赌缺乏现金而将牧场转让了。这虽然有点遗憾,但是我们依然认为冷友斌是不可多得的有责任心的企业家之一,当然,飞鹤也是因为没有三聚氰胺而受益的企业之一。



而蒙牛、伊利等企业因为遭遇三聚氰胺的影响,在2010-2011年才缓过劲来,一改过去蜻蜓点水式的奶源建设风格,准备真正整合奶源。



不论是将牧场买了的还是正在整合的,显然中国奶源整合的速度太慢了。这一方面是三聚氰胺后企业在奶源整合中看不到利益和未来,飞鹤的奶源投资就是例子;一方面是中国液奶在过去长达10年的价格战中,没有太多积累,缺乏真正有实力的资本组织者。



投机不可能长久。如果生产企业不承担奶源整合的先头兵,我们在未来将三聚氰胺的疗伤完成后,可能会有更新的危机在等着我们。而一旦西方资本没有控制和完成中国奶源的渗透,中国乳业将不堪设想。和国内企业在奶源上的不温不火或走秀相比,恒天然等企业已经实打实地进入了中国奶源的整合平台。



2009年4月,在中国乳业还在三聚氰胺事件的阴霾中苦苦挣扎的时候,恒天然回购了2007年4月其携手三鹿共同投资1.44亿元兴建了唐山恒天然牧场(其中恒天然持有牧场85%的股份,原三鹿集团持有剩余的15%股份)15%的三鹿股份,拥有了其在中国的第一个全资牧场,可见其战略深意。

 



紧接着,2010年10月恒天然投资2亿元在河北玉田县投资其第二个牧场。2011年7月,其又在玉田县投资2.6亿兴建第三个牧场。在第三个牧场奠基之后,恒天然宣布,他将要在未来几年在中国建成5-6个规模牧场。至此,恒天然在中国的战略野心昭然若揭。地方政府要政绩,恒天然要深度染指中国乳业。双方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一拍即合。



而根据普天盛道对恒天然的中国战略分析,恒天然不是要在中国建设5-6个规模牧场,而是30-50个牧场,甚至更多。因为只有这样,恒天然才能够完成让中国奶源成为世界中档奶粉出口国的战略。



而更让人心有余悸的是,恒天然也可能利用自己全资的奶源,进入中国液态奶的高端领域,直接截杀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的金典、特仑苏、优加、极致,直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国产液态奶高端市场对垒。



与此同时,最近华夏畜牧宣布完成4500万美元的第二轮融资,投资方为美国泰山投资亚洲控股有限公司及欧洲乳品生产商Mueller Milch Management。泰山投资中国区联席主管邵楠表示,此次投资,主要用于将华夏畜牧的模式复制到新的乳牛场。



今天,国产奶粉伊利、贝因美、圣元、雅士利不敌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雀巢的局面可能在5-10年后在液态奶领域重演。不同的是,奶粉是用澳洲、新西兰奶源打败中国企业,液态奶的未来可能是用中国奶源打败中国企业。



真心希望中粮,伊利、光明、完达山、三元、新希望的老板们能够看到这一严酷现实。也希望奶粉行业圣元、雅士利、贝因美的老板们能够从中找到新机遇。



奶源整合:呼吁国家战略



政府、协会经常性说自己很重视三农问题,中国企业也往往说自己是农民的福星,但是这种简单的宣传和草率的表态没有任何价值。中国乳业10多年快速发展的痼疾一直没有提升到战略层面进行分析和突破。即使是发生了三聚氰胺这样的全国性的乳业灾难,中国对奶源整合的速度也没有提升。



企业还是不温不火,相关单位还是息事宁人。在我看来,作为未来可能间接影响中国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口的乳业,作为和13亿人身体健康关联很大的乳业,政府协会或者相关组织很有必要作为战略、策略的提供者和资金的扶持着帮助中国乳业真正把握住原奶质量,真正把握住原奶的市场。



2011年发生的国家发布的奶源标准降低事件,本质就是整个行业政府没有国家战略思维的表现。虽然此事沸沸扬扬好几个月,被业内外人事谈为笑话,但是相关部门似乎没有打算提升标准。在我看来,出台这种对中国乳业自毁前程的标准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乳业的罪人,也是中国养牛农户的罪人。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从战略的角度上解决问题,而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已经不可能扭转中国奶源的现状。



很多人曾经将奶源整合的希望寄托在伊利、光明、三元、完达山等企业身上,因为他们是国有企业,资源、资金筹措可能会更好办一点。但是似乎除了伊利比较有战略野心之外,其他几家企业都四平八稳,难以堪任中国奶源大整合的角色。



飞鹤要踏踏实实做牧场,我相信也得到了的相关部门的支持,但是其成了先烈,这就是因为没有国家战略的缘故。我们在食用油方面因为缺乏国家战略,最终外资控制了中国油脂,我们在日化领域也是全军覆没,难道我们还要在乳业让这个悲剧重演吗?



普天盛道认为,未来5年,中国可能会迎来世界资本进入中国养牛领域的高峰期,这一方面是外资对土地资源的占有,一方面是对乳品行业产业链竞争的抄底。希望能够引起行业协会、企业的重视,千万不要让中国沦为世界殖“牛”地。

上一条: 中国品牌如何植入好莱坞大片

下一条: 中国式体验营销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