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食品圈子里的人和事真的没法说,但又不得不说。其中,最如鲠在喉的就是,一些食品企业总是拿消费者消遣,比如肯德基,比如DQ,再比如味千拉面。原以为我等平民喝的是新鲜,饮的是纯正,哪知都是冲泡的。事情出来后,人家企业说,我们没特意宣传我们的产品是新鲜研磨的啊。看,“屎盆子”还是扣到了消费者自己身上,任凭你我怎么动怒和生气硬是没办法。
这些企业都不乏是大品牌,但还是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你说中国的食品安全还能好到哪里去?我们经常说,企业最要解决的问题永远是为社会需求提供产品--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正是在这种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企业才得以创造盈余实现盈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正是消费者需求的提升才带动了社会对企业责任要求的提升。
但司空见惯的则是企业对消费者的“消遣”,一个是钻空子心里,一个是侥幸心理,还有一个则是监管乏力甚至无为的结果。但不管怎样,这些食品企业或许躲过一时但不能躲过一世,从量变到质变,这样的“消遣”多了,最终将是中国食品企业的公信力“崩盘”——谁还能相信中国食品?
要知道,给消费者受伤最深层的原因是在于心理,在于对生产过程不知情而产生的质疑和不信任。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的心理利益问题,中国食品企业必须开始前所未有的自我复兴行动。而监管部门也必须下大力气整治才成,仅仅靠企业的自律则万万不成,必须加大违法企业的成本制裁。
最近,我又看到一则文章,中国有关部门开始尝试从源头来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并进行了试点。文章中说,富强晨光合作社的蔬菜基地是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之一。2004年,农业部开始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已达479个,有效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而今年的8月19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这是农业部首次以工作会议形式专题研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这显然是一个希望的开始。但我更相信,监管部门更需对食品安全加大监管力度,并对违法企业进行严厉制裁,方能见功效。否则,“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做法和心理,正在扭曲着食品企业本该道德的心。久而久之,心就变黑了,嘴脸也变得油腔滑调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认识的一个朋友,在黄山脚下包了一片地,自己养鸡,自己种蔬菜,回归传统的田园生活,其乐融融,好不快哉。但全中国,如他者能有几人?!
食品政治,食品政治。当各方尤其是政府真的都把食品当成政治大事来抓的话,我看还有哪个企业还敢出来撒野?!
上一条: 华为靠什么赚钱?
下一条: 员工发展上的四个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