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还是和谐:企业人外在成功与内在幸福

我特别向往成功,请问有什么办法让我尽快成功吗?



  这个问题浮现在张力那张年轻而急切的面孔上,带着憧憬而急切的表情。很多时候,我都会与这样的面孔与问题猝不及防地相遇:沙龙、课程、工作坊、线上。如果不及时回答这个问题的话,对方往往就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来作为第一个问题的补充:“心理学可以帮我看穿别人的心、掌控别人的思想吗?能让我做生意、谈恋爱顺利吗?”



  “你定义的成功是什么呢?”我用问题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式的学习奥秘的核心在于:永远不给出固定的答案,而是用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穷追不舍,直到找到关键所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个体的成长依然是非常有效的。通过问题作为线索,我们有机会找开一个安全空间,让当事人得以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定义、事件,从而松动原来卡住的地方,获得新的视野、角度的可能性。



  “我定义的成功?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成功啊,这就是我追求的。”



  “那什么情况出现了,你觉得自己就成功呢?”我换一个方法接着提问。这是神经语言程式学(NLP)当中的一种提问工具。“毕竟,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很可能就和‘你的成功’失之交臂了。即使成功出现了,但我们可能并不知道。”



  “我?当所有人都认为我成功时,我就成功了。”张力好像开始有一点明白我的意思了。



  “所有人是谁?你父母吗?还是同事?现在的老板?你女朋友/男朋友?”这个答案让我想起了投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常常把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这是他人对我的要求,所以我“必须”完成,以免伤了他人的心,令他们对我失望。他们失望意味着:我对不起他人的期望,更真实地说—其实是没有符合我对自己的期望,所以我的自我价值受到了贬损。



  “父母吧。从小到大,他们对我有着各种各样的期望,并付出了努力。在学校时,他们希望我是好学生,并尽力而为地为我支付各种学习、生活成本费用。进入社会,我觉得我要成功,否则我对不起父母这么多年对我的付出,侧面也证明了我的无能。”



  随着提问,“成功”从一个虚无抽象的概念开始与当事人的生命经验进行整合,被赋予了个人意义。只有当事物从表征进入到具象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为它负起责任,有力量去更好地达成目标。



  “根据你刚才的表述,我是不是可以把你描述稍微修改下:当你父母认为你成功时,你就真正成功了。你同意吗?”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可是,好像一直以来,我父母很少跟我提及成功。他们总是说:要注意安全、要注意健康、要快乐开心。”



  “那你的成功究竟是什么?”谈话绕了一圈,我们像是又回到了原点。



  其实并不是,每排除一个看起来像是“真”的假命题时,我们就离真正的“真”更近一点了。起码来讲,当事人不会再把自己的内在需求、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强加到父母身上。这样做的危险在于:一旦我们认为自己是为了他人而努力时,我们往往潜意识地希望对方看到自己的努力付出,并及时给予正向回应:鼓掌、欢呼、为我们加油。可现实的状况是:我们和他人的关注侧重点是不同的。落差在关系中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了。一旦我们得不到预期的情感认同,我们就会产生出深深的失落感,感到自己存在的独特价值如珍珠蒙尘,受到了贬损。



  “我想要赚钱。”随着问题,张力终于坚定地给出答案。



  “这次听起来很有力量。”我及时给出张力反馈。“而且似乎这个答案听起来也简单明了多了。”毕竟从眼前来看,我们社会认定成功的标准就是外在成功:积累的物质成就。



  “赚到多少钱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成功?”我再次抛出问题。



  “当然是越多越好。”说到自己的目标,张力显然有点兴奋,舔了舔嘴唇。但他接到了我充疑疑问的眼神,立刻明白“越多越好”这个不具体的数字是过不了关的。



  “我想就是可以在这个城市立足的资本吧,买套房子,两百万,一辆车,二十万,加上其他的开销,再分摊下来,每年大概收入十五万在现阶段是比较合理又能有支付能力的吧。”



  “想象下,如果现在你就有想要数字的收入了,”我强调了“现在”,“那么,你的感觉是什么?”



  张力闭上眼,似乎在充分感受物质满足后的感受。



  “我觉得很有安全感、很放松、很舒服。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张力的嘴角微微上扬,出现了一个微笑的幅度。



  “我现在会送你一首歌,周杰伦的《蜗牛》。随着歌声,记得你现在的这种感觉。在以后的时间里,当你感到疲倦的时候,你可以再听一下这首歌。随着歌声,你会想起今天在你心里涌起的安全、放松、舒服的感觉。没有人可以拿走你的目标,除非你放弃。只要你在正确的路上坚持,你就会得偿所愿,实现你的梦想。”



  其实我没有跟张力分享的是:从我个体、其他朋友们的经验来看,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物质的积累,和随之带来的在经济方面的紧张感的舒缓,我们会-全球品牌网-开始出现新的焦虑与不安全感。它也许会依附在别的事物上,例如亲子关系、婚恋关系、竞争性关系,或者我们的社会地位、名誉。



  仅仅是追求与实现这样一些外在成就,我们依然可能会感觉到某种无法消解的紧张张力。这种内在压力会促使我们努力去抓住一些什么。悲剧往往发生在我们想要一个西瓜,千辛万苦爬上了墙头,才发现只有一根黄瓜。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生命的时间已然如流水西逝不复返。



  停下来,感受心的感受,并找到我们的心所赋予外在一切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潜能。这种内在的成长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自由。



  维克多·E·弗兰克尔,著名的意义治疗学派、也曾因犹太人身份辗转于不同集中营,在其经典著作《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他认为心理健康的基础在于已实现的自我与未实现的自我潜能方面的张力。



  在不断追求目标、实现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遵循社会的约定俗成、放弃内在的感受,也可以在两者间不断创造新的平衡点。这就像弗兰克尔所描述的集中营中的难友,既有活地卑微艰辛的,也有和活地像圣徒一样的。这一切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在的态度。对此,弗兰克尔有如下评论:



  “在囚徒中,只有一些人保持了他们的全部内心自由,并获得了其痛苦赋予的价值,但是,甚至一个这样的例子就足以证明,人的内心力量可能使他超越外部命运。这样的人并不仅仅存在与集中营中。在任何地方人们都要面对着命运,面对着通过痛苦获得一些东西的机会。”



  外在成就:包括物质财富的增加,往往是我们个人的某种证明。尤其是在现阶段的中国,它几乎就是一个人成功的全部。仿佛只有经由这样的方式,我们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能力。所以我们往往也希望得到最亲的人的认同。可同时我们仿佛也失去了某种内心的自由。更可惜的是,很多朋友在达到之前所设定的外在成功目标时,满足感与成就感只有一刹那。很快,对下一个目标追逐又驱使着我们不断向前,内心永远被某种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不被认同的感觉紧抓着。我们前进的动力最后往往成了撕毁生命喜悦富足的破坏力。



  “大部分人相信,命运有着特定的目的,仿佛他们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特殊的人物;这些人生命的课题就是找到具体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做好所有的准备:牺牲时间、付出心血,想尽办法达到终点。在青少年之中,这种生命态度是相当普遍的。”



  ——《懂得生命》



  在外在成功与内在成长上,选择和谐,还是选择对立?这将成为我们生命的基调。



  练习:



  准备好A4大小的白纸,一盒彩色蜡笔;



  找个安全的地方,在可能的范围将光线调低,深呼吸,让自己逐渐安静下来;



  在白纸上画下自己的目标,可以是任何物体或人物;



  画下自己的现状,可以是任何物体或人物;



  画出从现状到目标的途径,从现状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增加的与要减少的资源;



  给自己设立一个实现时限,例如一年、三年或者五年。



  设立一个检视时间段,例如半年、一个季度或一个月。



  按时检视,看看自己是否在一种内外和谐的状态下追求自己的目标。目标又是否兼顾了内在成长与外在成功。

上一条: 中国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

下一条: 一切皆有价,但未必准确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