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让实验者给12幅美术作品打分。然后,工作人员随机抽出2幅让实验者“二选一”,并告知将把他们选出的作品送进博物馆永久保存。接下来,科学家开始测量实验者的思考时间。他们发现——
如果那2幅作品的得分与实验者之前所给出的评分接近,他会轻松地挑选得高分的那幅;如果得分与实验者之前所给出的评分悬殊,实验者会思考很长时间。因为,人在潜意识中认为“研究”得还不够,希望再多花一点时间。于是,便自然想到简单的选项后面一定“不简单”,万不可随意而为,必须多做思考才能决定。
科学家给这一现象取了个新名词,叫“Effort Compatibility Principle”。翻译为中文,就是“努力程度相容法则”。意思是你买了一个移动硬盘,不仅要和自己的电脑相容,还要与自己的“努力程度”相容。“一个这么重要的商品,竟然没有很详细地去问专家、做市调?”消费者的潜意识会骂自己,“没道理!小心一点,不应该马上选这个。请再想一想,那个比较烂的真的这么烂吗,那个好的真的这么好吗?”于是,他们就在那里一直想一直想,一直想到认为够努力了才最终挑选一个。
此外,人还会在潜意识里刻意将比较烂的那个选项“美化”。他们开始想:“其实这个烂的,也有它的好处……”但这好处明明以前没有这么明显,甚至不是好处。就这样,聪明的消费者就被这种“研究精神”误导了。
科学家还做了一个实验:告诉实验者,有2个职位同时录取了他,其中一个“钱多、事少、离家近”,另一个“钱少、事多、离家远”。不用说,这个“二选一”几乎不花时间就可以决定。但科学家知道此人除了“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偏好外,还有一个“与很多人一起工作”的偏好。于是,科学家暗示实验者,那个比较烂的职位是一个只有2个同事的小部门。
奇迹发生了。原本喜欢和很多人一起工作的实验者,当发现那个烂职位的工作只能和一两个人的小部门做同事时,他竟开始喜欢和小部门一起工作了。虽然最后他还是选了“钱多、离家近”的,但其喜好却被“修改”成了“和小部门一起工作”。
有意思的是,科学家发现,本来消费者只是想买一支签字笔,当看到有蓝和黑的可选时,他竟想了半天才选了蓝色签字笔。当掏钱购买时,不巧蓝色的正好缺货。有趣的现象发生了,他不去选黑的,反而去选一支蓝色的圆珠笔。简直是“渔翁得利”嘛!
遇到要做决定的事,很多人就一个头两个大,恨不得来个人把自己打晕,随便替自己做个决定就好。对此,有人建议,要再多相信一点主观的“缘分”,不要太过沉迷于自以为客观的研究。其实,人自以为很聪明而正确的决定,很多时候是错误的。决定的过程也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尤其喜欢瞎折腾、穷研究。思来想去,结果贻误战机,后悔无穷。(
上一条: 中国古典管理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下一条: 为什么要建立执行型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