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凭什么做千亿企业? 刘步尘 日前,长虹集团召开“价值规模双增长,迈向千亿大长虹”媒体沟通会,宣称未来三年长虹集团将成为千亿企业,即到2013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到2015年整体收入突破1500亿元。
报道称,长虹将通过“三个转型”来实现其宏伟目标:一是从装配型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持续推进等离子显示板、液晶显示器、OLED等核心智能显示器件和智能压缩机项目的建设和合作,提升产业链关键资源拥有权。二是从纯制造业向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服务业转型——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围绕电子商务和专卖店两大渠道建设,进一步强化三、四级市场终端渠道建设,建立长虹连锁经营店,2011年目标是3000家,2013年10000家。三是从本土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以海外分公司为战略根据地,重点巩固欧洲市场、突破北美市场,有计划实施自主品牌业务推广,力争用3到5年时间,海外销售收入占比由目前的10%提高到20%以上。
具体而言,即到2013年,电视市场占有率实现全国第一;冰箱压缩机产销规模突破3000万台,市场占有率实现全球第一;稳固多媒体产业群及白电产业群在国内的领导地位,重塑行业龙头形象。
把长虹的宏伟蓝图与其现实状况相比较,大多数人认为长虹这个目标有“开玩笑”的意味。
长虹能否实现如此宏伟蓝图?凭什么实现如此宏伟蓝图?我们一一分析来看。
鉴往知来。首先,让我们看看过去十来年长虹做了什么。
2001年,长虹强力上马背投电视项目,被媒体戏称为“背水一投”。到2003年,背投电视被大屏幕等离子电视取代,背投时代转瞬即逝。
2002年,二度出山的倪润峰大力度向美国输出彩电,当年即出口300万台(显像管电视),同比增长650%,占当年中国出口美国彩电总量的88.2%。
仅仅一年之后的2003年,媒体即爆出长虹被美国APEX公司诈骗的消息,一时间长虹股价大跌,长虹对此矢口否认,称“纯属捏造”。
仍然是2003年,以长虹为代表的中国彩电,集体遭遇美国政府反倾销,平均税率高达84%,等于对中国彩电关上了大门。
2005年,长虹终于承认被一个叫季龙粉的美籍华人所属的APEX公司诈骗超过44亿元。
也是这一年,长虹通过万明坚曲线进入手机领域。虽百般折腾,长虹手机一直未能跻身本土主流品牌之列,昔日的“手机狂人”万明坚渐渐归于沉寂。
2006年,长虹控股美菱电器,进入冰箱领域,多元化战略迈出重要一步。
2007年,长虹力排众议上马等离子面板项目,号称总投资20亿美元。原计划2008年8月建成量产,后推迟至当年12月份,后再度推迟至2009年,实际量产应该在2010年春。时至今日,业界对长虹等离子面板是否实现量产仍持怀疑态度。
以上是长虹近十年来的发展脉络。
显然,这十来年长虹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暮气沉沉”,昔日的“彩电大王”已是疲态尽显。而等离子战略的失误,尤其受人诟病。
在资本市场,长虹被称为“铁公鸡”,连续十年没有分红。
有意思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企业,而今突然高调宣布用三年时间冲击千亿规模,未免让人疑窦重重:长虹,发烧了吗?
让我们看看2010年的四川长虹真实情况:其2010年度报告称,报告期内长虹实现营业收入约417亿元。其中,公司核心多媒体产业电视产品销售237.70亿元;IT产品销售收入69.29亿元;白电产品(含冰箱压缩机、空调、冰箱等产品)销售收入128.44亿元。
这意味着,如果2013年达到1000亿元规模,未来三年(含2011年)要实现约600亿元的增量,平均每年200亿元的增量。这对于目前的长虹来说,无疑是个巨大考验。
让我们逐一分析一下长虹的产业优势。
先说彩电,这是长虹的发家产业,也是长虹的根据地。但是我要说,长虹彩电产业这几年的表现令人失望。
而这一切,都与其等离子战略息息相关。2007年,长虹执意上马等离子面板生产线,理由说起来冠冕堂皇——“没有面板毋宁死”。遗憾的是,长虹上马的是等离子面板而不是液晶面板。错就错在这里。
目前,全球等离子呈持续颓微态势,即使等离子的最后坚守者松下,也已于2011年春季调整等离子战略,转向以液晶为主。在国内,等离子电视虽经长虹多番努力,2010年全国销量仍然只有161万台,约为当年液晶电视销量(3200多万台)的5%。这是一个可怜的比例。
目前,“液晶为主,等离子为辅”的平板电视产业格局已经沉淀形成,而且从长远看这一格局难以改变,那种幻想等离子借助3D实现咸鱼翻身的想法是幼稚的。
至于液晶,长虹乏善可陈,此不赘述。
虽然长虹已立项OLED产业,但是OLED在未来五年之内不可能对企业形成实质性贡献,此亦不赘述。
长虹2006年通过并购美菱电器进入冰箱行业,目前美菱在冰箱行业大约处于第四或第五的位置,2010年营业收入为82.27亿元,与海尔228.1亿元相距甚远,甚至与美的99亿元也有一定差距。美菱冰箱的最大问题在于品牌老化,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支撑其实现高速发展的基础。
长虹手机板块,由原TCL“手机狂人”万明坚掌舵,万属于典型的投机主义者,在高调了几年之后渐渐归于沉寂,万本人及长虹手机未来前景不明。
除了上述产业,长虹其他产业均未形成规模,无需赘述。
我们很自然地这样问:长虹拿什么支撑千亿目标?
据报道,长虹是这样规划其产业发展的:
在长虹集团未来三年1000亿元目标中,家用电器产业力争突破280亿元,美菱冰箱整机产销规模突破1000万台、销售收入接近200亿元,进入国内综合品牌前三名。华意冰箱压缩机产销规模突破3000万台,实现产销规模全球第一。长虹IT/通讯产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300亿元。其中,长虹佳华销售收入力争突破230亿元。
仅以美菱冰箱为例,2010年销售收入82.27亿元,销量不到400万台,要用三年时间上升至200亿元、1000万台,如果无重大技术创新及重大营销战略出台,凭什么支撑这一目标的实现?
等离子面板产业能否成为长虹新的增长点?上海证券报是这样报道的:今年以来,长虹PDP屏全面量产,全年有望出货110万片,实现现金流为正。全年110万片的出货量,相比于液晶面板企业动辄上千万的出货量,显然是太小了。而所谓“实现现金流为正”表明这一块一直入不敷出,处于亏损状态。
2013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意味着长虹未来三年平均增速接近40%,比美的电器年均增速30%还快;还意味着长虹将把TCL、创维、康佳等老对手远远甩在后面;更意味着长虹“大跃进”思维的再次回归。
回望2002年长虹国际化“大跃进”,当年彩电出口较上年增长650%,第二年即遭到来自美国的反倾销,并造成至少37亿元的亏损。类似的例子也曾发生在TCL身上,因为同时收购汤姆逊CRT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TCL差一点遭遇灭顶之灾,并由此没落至中国家电第二军团品牌。而今,长虹再次启动它的亢奋之旅,难免让人为之捏一把汗。
我倾向认为,是长虹感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同行的压力,才产生了如此非理性冲动。然而,高调的长虹给人们带来的不是信心爆棚,而是忧心忡忡。对于目前的长虹来说,没有什么比合理调整平板电视产业结构、加强核心技术开发、塑建老化的品牌形象更加重要。在没有做好这些事情之前,长虹没有多少资格侈谈千亿规模,因为这些年长虹的缺课太多,挫折太多,长虹的筋骨并不硬朗,经不起折腾。
上一条: 职场面试成功“通过”四大窍门
下一条: 大学女生最好找工作的五大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