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需要氛围的,这种精神氛围应该就在浙江。我们在这里相互交流学习,争先恐后,然后到各地去发力。
老一代浙商的优势正在丧失
鲁柏祥:以前曾有人说:“周围有四东(浦东、山东、广东、闽东),浙江夹当中。”浙江经济就是在夹缝中破土而出变成“高地”。那么,浙江经济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
《浙商》:靠的是浙商,是他们创造了浙江经济的今天。
鲁柏祥:是的,浙江经济有今天,浙商功不可没。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浙江经济其实就是浙商经济。但当我们从历史、自然、文化层面进行分析的时候,似乎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商的闯劲是由文化决定的,是自身条件逼出来的,浙江经济也是逼出来的经济。
除此之外,浙江经济也是“边缘经济”。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初期,到底该走什么路还不明朗。浙商走在政策的边缘,敢闯敢拼,才能有今天。当时我国很多地方发展步伐相对落后,因而浙商获取资源相对容易,不需要与人家抢资源,具有先发优势。
曾经的浙江经济也是“短缺经济”。改革开放后,市场需求迅速膨胀甚至井喷,拉高了产品价格,使得成本不是影响那个时期企业盈利的主要因素。这种市场特征是数量型的,产品质量与品牌在当时显得并不十分重要,科技对其贡献度也较低。
在2000年之前,浙商基本是靠这样赚钱的。当时的浙商,可以什么都不懂,只要胆子大,敢想、敢干、敢闯,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浙商》:现在浙商面临的市场环境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鲁柏祥:现在全国各地的市场经济体制都一样了,他们纷纷效仿浙江。这个学习期通常是5-8年,虽然现在浙江经济还不错,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因此,浙江经济发展到今天,现在又到了一个需要重新反思、重新定位的时候。当时具备的优势和机会,今天是否还存在?今天是否还有效?他人曾经的劣势,今天是否还是他们的劣势?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都无法回避这个事实:当初的优势与劣势正快速地被改变。浙商本来就不存在自然资源的优势,原来可以轻易地获取,如今在很多地方已经很难获得了,比如在山西投资煤矿的老板被迫撤回来了。中西部地区与浙江的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而且当地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浙江的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现在全国各地都学着办市场,浙商拥有的市场资源也正不断被瓜分。此外,信息技术的兴起使得所有商家获取信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浙商的信息优势也在快速丧失。
《浙商》:那么,浙商还留下什么优势呢?
鲁柏祥:浙商的“魂”还在,浙商的商人精神、企业家精神全国领先;浙商吃苦耐劳与对事业的追求难能可贵;浙商敢于否定自我的好学开放态度也是一大优势;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与巨大的商业网络也是浙商的强项。
浙商重造优势
《浙商》:根据浙商的这些优势与劣势,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鲁柏祥:我们以前强调浙商“走出去”,往往表现为简单的搬迁;这实际上只是空间的改变,经常使我们的优势迅速衰退,从而使别人学得更快。此外,我们“走出去”,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当地的文化,这样浙商的文化也日渐丧失。
这种简单的“走出去”,没有技术与科技含量。况且,人家学会了以后成本比我们更低,因为对他们来讲是利用本地文化、本地资源去做本地市场。我们本以为走出去能够降低成本,这是与浙江本地相比的成本,哪知到了外地比较优势就不存在了,甚至反而成了浙商的弱势或劣势。
难道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浙商还能延续这样的老路吗?长此以往,一定是风水轮流转。我们提倡“走出去”,就必须首先思考:我们凭什么走出去?什么东西走出去?什么东西不走出去?什么东西我们自己做?什么东西我们坚决不做?我认为,走出去强调的是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与战略联盟。
《浙商》:作为浙商的总部,浙江应该为浙商提供什么样的创业环境呢?
鲁柏祥: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认为总部经济是非常值得大家重视的。浙商应该倡导浙江总部经济,他的文化是不能被复制的,他的根一定在浙江,他们成长在这块土地上,一旦离开这块土壤就会枯竭。
我曾经碰到一个80后的新生代浙商,我问他是否经常回老家去,他说两个月才回去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不回去,他说回去之后与同学谈不来,文化不一样了。
看来,创业是需要氛围的。我认为这种精神氛围应该就在浙江,我们在这里相互交流学习,争先恐后,然后到各地去发力。我认为总部首先是精神的总部,这里有源源不断的东西值得我们汲取。我们输出去的是浙商文化与经营管理理念,是人才、知识与技术,加上与之相匹配的资本。在此基础上,我们与人合作,各赚各的钱,我们主要从技术、管理与市场营销上去创造财富。我认为这种互补型的发展方式才是共赢的模式。
《浙商》:那么,浙商面对这样的总部经济应该如何改变自己?
鲁柏祥:我认为,要适应这样的总部经济,传统浙商应该迅速转变成为新浙商。新浙商与年龄没有必然联系,但新浙商一定是极具智慧而非小聪明,极具新思想而非食古不化,极具知识而非雕虫小技、极具顾客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非贪得无厌的金钱追逐者。如果能够具有这样一大批新浙商,浙江的经济才能真正地转型升级。
上一条: 这才是马云
下一条: 《功夫熊猫》蕴藏着适应性继任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