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需要——中国民营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成败关键

彼此需要——中国民营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成败关键



在2010年发布的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再次给中国广大的民营经济群体打了一针兴奋剂。从《新36条》的解读中,可以获得几个基本的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据2005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民营企业数已经超过70%,民营企业就业人数也已经超过总就业人数的61%,民营经济不仅仅再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而且已经成为了“重要力量”,这是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成果的积极肯定。

“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国退民进”、“国民共进”是理论界、企业界讨论的热点,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各位专家代表也在呼吁给民营经济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些讨论、呼吁,都在围绕着一个主题: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这一条也是让民营企业、投资商、资本市场等等利益相关者最为兴奋的一条,尤其是“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这些话语,让广大的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家们感到“民营企业的春天终于来了”。

当然,《新36条》中给民营经济的肯定和鼓励远远不仅于此,甚至还明确了政府投资范围和领域、给出了民间资本可以进入的若干重大领域。可以说,这些是国家对民营经济的大政方针,是未来若干年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则和态度。对民营经济来说,这些属于是重大利好消息。

同时,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来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金融机构、投资商、企业家们认识到了“资本市场”的风险与力量,风险、谨慎等等词语成为最近两年企业家们的口头禅。尤其是2010年至今,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央行密集性加息、银根紧缩、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推高,这些对外贸依存度偏高、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国民营企业经济体来说,又是一系列的挑战。面对这种态势,民营企业家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必须加倍的抖擞精神,迎接这一轮一轮的挑战,其中资本市场的力量正日益成为民营企业关注的焦点。

一、 民营企业与“摸着石头过河”

说起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甚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发展史,有一句关键的话不可忽略,这就是小平同志说过的: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没有什么经验可循”。作为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温州民企,瑞立集团董事长张晓平回忆起当年的海外上市时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也是很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在接受采访或者总结成长史时,经常提及的一句话。从宏观的层面来说,正是民营企业这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才创造了民营企业的今天,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中国民营经济走到今天百花齐放的局面。

可是面临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中国经济结构也正在经历着深层次的调整优化,民营企业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资本市场是值得关注和考虑的。

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来不缺乏创新和务实的精神,也都有一些共性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他们参与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在对接资本市场中也必须要清醒认识到的。

1、中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企业老板们也多是从一线打工或者做小生意起家。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民营企业家们大多是在他们的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甚至几十年,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了解自己的员工团队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其中,家族式的企业结构也是他们稳定发展的基础。

2、中国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庞大的市场空间以及加工外贸导向的外向型经济特点。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基数之庞大和市场需求之强劲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这就具备了经济发展中“资本、劳动力、市场”三大条件中的两个,至于资本就是关乎发展规模的问题了。

3、中国民营企业的主流治理结构模式是股份制,几个股东联合控制一家企业,共担风险和收益。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一般都是行业内的技术骨干或者是业务骨干,对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都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但他们还没有具备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实力,所以他们需要的是联合力量。另外,股份联合也是分担风险、快速集中资源的有效方式。

4、中国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多为集权式管理,权利集中度较高。中国民营企业的权利集中度大多是比较高的,“老板说了算”成为很多人批评的对象。但如果深入思考一下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盈利模式,就会理解,民营企业中无论从技术、业务,还是团队素质、管理经验等等方面看,在创业初期乃至很长一段时间这种集权式、军事化的管理都是必须的。当然,这也是民营企业在规模上了一定层次之后,管理幅度加大、管理精细化程度要求提高之后,民营企业必须做出变革的原因之一。

从民营企业特点这些特点来看,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民营企业对资本市场的反应不一,甚至有不同的观点和声音。比如典型的就是“我的企业不需要钱”、“上市的目的不仅仅是融资,主要是获得机遇,实现产业和市场的对接”、“今后资本的话语权是越来越重,我们对接资本市场就必须要接受企业上市的观点”。这些观点看似矛盾,但其实正是中国民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中对待资本市场的真实的心声。

所以,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首要的前提就是双方要听得懂对方的“心声”。彼此需要,才能有合作的机会。

二、 民营企业需要主动搭建对接资本市场的“桥梁”

融资难,这是民营企业发展中讨论最多的焦点话题,换句话说,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是需要付出某些代价的”。同时,资本市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给民营企业以帮助,也是民营企业在对接资本市场中最关心的问题。

资本都是逐利的,是讲究投资回报率和投资回报周期的。所以,民营企业在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来更上一层楼的时候,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彼此需要”产生了。但是面对资本市场中的PE、VC、IPO这些花花绿绿的新鲜词汇,他们更需要做好准备。因为这些不再是“凑股份做生意”那么的简单和随性的。

首先,明确企业发展定位。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都是在动态中成长的,随市而动是他们的理念。他们不属于“国民经济的命脉”,他们需要的是把握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然后确定自己的发展思路。比如近几年广东的制鞋代工企业普遍面临汇率升高、同行竞争加剧、原材料成本增大、熟练工招聘难等等压力,于是纷纷内地建厂,这就是适应行业发展大趋势。也有的干脆转行或者把厂子卖掉,这都是自身发展定位的问题。先明确了发展定位,再来讨论如何实现,是否需要介入资本市场,底气就足了。

其次,建设一支核心团队。民营企业最需要人才,可是民营企业最缺人才,因此当他们面临资本市场时,采取的更多的是谨慎的态度。民营企业首先自己要懂,资本市场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样的收获和付出什么样的成本。而民营企业普遍缺少专业的团队,比如在进入资本市场时,财务、业务、技术、管理等等方面都需要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来帮助企业实现目的,这个团队的建设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积累的。

 

 

再次,把握资本介入深度。还是这个问题,民营企业需要从资本市场中获得什么?资本市场需要从民营企业中获得什么?双方彼此需要的程度到多深?这些基本的问题就是合作的前提,也决定了双方合作的方式和深度。比如,仅仅是缺少资本,那么银行贷款就可以解决;如果是不仅缺少资本,还缺少资本运作的人才,那么可能的方式就是基金入股、外部投资等方式;如果是涉及并购、整合甚至上市等牵扯企业根本治理结构、管控模式的问题,那需要的就是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解决发展战略、股权结构、管控模式、财务、内控、人力资源等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最后,随时做好两手准备。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小作坊、家庭式车间等等方式辛苦创业起家的,都很珍惜自己的创业成果。在对接资本市场的过程中,也应清楚自己的底线在什么地方,需要资本市场起到怎样的作用,务实而不能虚夸,创新而不能草率。风险的控制底线是必须要把握的,无论在资本市场中走向何方,走到什么程度,都要坚持得到自己想要的,而切忌盲目跟风。

民营企业都是艰苦创业,奋斗起家的,在资本市场中还应坚持这种创业精神,主动搭建合作的桥梁,但一定要掌控资本合作的节奏,何时需要、何时不需要,需要民营企业自身做主导。资本既可以是雪中送炭、也可以是锦上添花的,但资本的属性决定了资本无法离开实体,民营企业作为产业实体,在资本市场中时刻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比如中国互联网的传奇——阿里巴巴,在创业初期的几年,数次受到多家资本巨头的关注,可是马云和他的团队就很清醒的认识到何时才是让资本进入的最佳时机。

企业“自己先把火烧旺,资本再来添油加火”,这才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最佳心态,这也是阿里巴巴一直以来在资本市场上的操作原则。

三、 以创业板为例——民营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准备工作

对于成长性民营企业来说,在渡过了2-3年的创业生存阶段,业务收入开始快速增长时,如果有上市的长远打算和规划,就可以视情况开始着手进行与创业板市场的对接工作,做好上市规划。即按照创业板市场对于拟上市企业的相关要求,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与成长性特点,梳理出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使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体系与资本市场全面对接。企业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如果今后需要正式启动创业板上市工作,将会减少很多内部规范重组的工作,既省钱又省时间;二是可以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因业绩快速增长所引发的管理风险。

在这个准备阶段,需要企业自身明确的问题有两个方面:

1、发展战略如何与创业板市场的要求相适应

1)行业定位。要明确两高六新的业务模式定位。

2)主营业务。创业板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必须非常突出,同时业务定位一定要依托自身的核心资源和能力。

3)成长性。一是盈利模式要明确,二要根据商业模式进行企业的成长性打造。第三有清晰的管理模式支撑企业成长。

4)持续盈利能力。第一是研发能力,只有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有可能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或者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第二是风险控制能力,一定要有良好的风险控制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第三是营销拓展能力,能否保证企业把配置的产能进行有效释放。

5)业务独立。业务规划要确保独立性,避免关联交易等问题。

6)战略实施。要依托战略规划,明确具体的战略步骤,基于关键的成功因素使战略目标得到有效的分解。在这个基础上使企业的战略行动高效进行关联,使风险在实施过程中高度可控。

2、根据审核的要求,提升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

1)要建立良好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

2)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作为支撑。

3)流程优化与流程再造是上市过程中比较关键的问题,因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是要披露的。良好的业务流程,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不至于发生重大的偏差。


汉哲管理咨询集团 运营管理中心副总监 徐 耀

合伙人 李大为

作者邮箱:作者邮箱: xy@han-consulting.com.cn

上一条: 反思企业中的人才浪费现象——让隐性人才不再隐形

下一条: 从任正非的交班模式看中国民企治理意识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