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前,吉利和大众都启动了战略转型,一个发布了《奥林匹克计划》,一个发布了《宁波宣言》。但无论转型目的、过程、结果等,两者都有很大区别:更大程度上,吉利像革新,连企业结构和制度都调整了;大众像维新,在保持南北大众原有分立的体制框架下,尽量减少成本,提升效率。
2004年,大众利润勉强持平,2005年则出现了1.19亿欧元的巨亏,市场占有率再度下滑,从2004年的23.6%下滑到2005年的17.3%。之后发布的《奥林匹克计划》,是大众一次重新崛起的宣言。期间,吉利也发布了类似的《宁波宣言》。
两者的具体措施,有相同也有不同:
重点都有技术突围。大众基于PQ35、PQ46等平台,引进了装配ESP、TSI+DSG等先进技术的速腾、迈腾、高尔夫、明锐、昊锐等车型。吉利同样基于国际先进制造平台的引进,目前陆续推出了吉利熊猫、帝豪EC7等碰撞达五星的新一代品质车型;都有管理体制调整。从范安德、苏伟铭等上任,大众中国逐步推进扁平化进程,强化一线的市场应变效率。吉利通过整合华普,建立品牌事业部等,提升整个管理体系的效率……
不同点也很明显,如大众战略转型更局限于技术等微观层面;吉利的战略转型,不仅有技术等微观层面的大幅改进和提升,还有品牌、体制等宏观层面的重塑。
之所以会导致,同为战略转型,吉利和大众路-全球品牌网-不同,主要原因在自身体制。由于股权限制,大众在中国只能成立合资企业,但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大众在中国两手抓,一北一南。而吉利则完全是一个高度统一的企业,更便于从上到下的调整。
体制的不同,不仅导致了不同的改革路径,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企业日后发展。
一汽大众随胡泳上任后,前任苏伟铭不少带有激进色彩的体制改革,多数被废除,恢复了原状。另外,南北大众的零部件供应体系的改革,不仅没有按照以联合采购降低成本的构想前进,倒反是进一步倒退,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在TSI发动机等关键领域的采购,纷纷另起炉灶。而至2010年底,吉利的全球鹰、帝豪、英伦等三大品牌,从研发、到渠道,以及品牌推广等整个层面,都初步形成了战略转型的基本轮廓。
维新,虽然更能确保既得利益,但总能给旧势力卷土重来,创造良好机会,改革成果容易付之一炬;革新,虽然风险很大,动则伤筋动骨,触及体制调整,但只要艰难挺过,前途自然更加光明。
最后还得感谢“市场换技术”政策,虽然技术没换回多少,却牢牢束缚了大众等国际大鳄的手脚,为吉利等自主品牌发展和调整,赢得了空间和时间。
上一条: 伤不起的房产税只有“笑果”?
下一条: “差不多先生”是策划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