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感日本

兼听则明



若不是这次日本的地震,我绝计想不到,也不敢写这篇文章。



作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从小就接受了大量的抗日教育。长大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情感转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偏见,哪怕日本车性价比再高,也不会考虑,宁可购买耗油的美国车和价格偏高的德系车。



在中日关系最为密切的唐朝,唐太宗和魏征就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认识日本,不妨也用兼听则明这样的方法。



我对于日本的再认识是去日本考察酒店,带路的是一个日籍华人,目的地是东京。在日本期间,接触到活生生的日本人,彻底改变了我对日本的看法。





日本人很礼貌,对人客气、尊重,听不到大声讲话,看不到我们在地铁等公共场所常见的争吵和冲撞;日本人讲卫生,遍布全国各地的温泉、异常讲究的马桶和卫生间,就是两个很好的例证。街道也是出奇的干净、整洁;日本人遵守规则和秩序。到哪儿都排队,开车也非常规范,你要让出租司机稍微违规冲一下黄灯都很难;日本人勤奋敬业,做每一件事情都非常专注顶真,对品质的要求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大街上和地铁里,到处是行色匆匆的人们,像工蚁一样,勤勤恳恳地劳作;日本人热爱生活,从东京大型百货商店的地下食品柜台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食品的讲究,确确实实到了色、香、味俱全的境界,这些食品,不仅好吃,而且包装极其精美。更不用说闻名世界的日本料理了,对于海鲜的部位、吃法、场地、放置的器皿都要区分和讲究;



 

我自己亲身感受的,还有日本人诚信守法。当时乘新干线时遗失了一个摄像机,里面有许多我们沿途考察的录像,非常焦急。因为新干线跟中国的高铁一样,许多人,而且来自于许多不同地方,乘客素质参差不齐,心想这个包肯定丢了。当我们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想法找到列车长时,有人已经将我们的包送到他那里,比我们找的人还快!吃日本食品也大可放心,没有人会在食品里乱添加,也不会以次充好。





这次地震,日本人的顽强、沉着和淡定也让整-全球品牌网-个世界为之一震。且不说灾区的人们,如何忍受食物和淡水的缺乏,安静地在体育馆避灾。核辐射周边的地方和日本其它地区的人,也是异常地从容和淡定。我问过好几个日本人:是不是要考虑暂时到国外避一避,等核辐射事件尘埃落定再回去。得到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离开日本的都是其它国家的侨民或者是在日本工作的外国人。



菊与刀的双面性





地震后,恰逢我们汉庭的设计师要从东京到上海和我们讨论工作。本来以为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到机场的道路和交通已经不正常,航班也紧张,一票难求,他们一定会改期了。哪知道不仅如期到达,而且原来计划的工作一样不拉。我跟他聊起东京的情况,他居然跟平时一样,谈笑风生,没事人一样。只有在我们问到他,担心不担心东京的家人时,眼睛里才露出隐约的忧伤。。。


地铁关闭了,他们就走路上下班;没有电了,买蜡烛;没有吃的,买面包;买东西的人太多,就跟平常一样排队,没有人哄抢,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哭泣。平常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百货大楼已经没有游客和购物的人群,营业员还是照常去上班;宾馆没有生意,要暂时关闭,服务人员安静地各自找回家的路。有一个要回到北海道的年轻姑娘说:她的家乡很好,可以回去陪陪爸爸妈妈,过上团圆的日子。家里有地、有房子,生活不会有多难的。



对照我们国内哄抢食盐等不理智行为,让我常常设想:要是这次核泄漏发生在浙江的秦山,发生在深圳的大亚湾,不知道情况会是怎样?可能会是场灾难。不是由自然灾难带来的灾难,而是人为的恐慌而随之引起的灾难。



日本人这种淡定的现象,好多人写过、议过,有些人认为是日本地震太多,他们都习惯了,虱子多了不痒。这样的因素应该有,但不是主要原因。这次地震和核辐射事件,反映出了日本国民的许多优点。其中,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对于生死的淡定和从容,对于秩序的遵守和坚持,对于生活的顽强和坚韧…



日本的这种国民性和岛国相关,和自然灾害频繁相关,和教育普及相关,和宗教相关,甚至和君主立宪相关。还有人认为:日本人对于环境变化的这种反应跟日本的宗教信仰相关。我觉得,在日本,那种狂热的宗教崇拜很少,很少看到有人吃素念佛,甚至寺庙里都没有和尚,但是,日本人对于佛教禅宗的理解是渗透到骨子里去的,在建筑,在食品,在花园,在生命里的每一天。



 

从灾难中看出日本民族这样的特质,也就容易理解,日本的精益制造、日本的追求完美、日本的终身雇佣。甚至我们还可以窥见军国主义的影子。试想一个民族能够最大限度地隐忍,最大限度地一致,最大限度地偏执,当把这些特性转化成战争时,也会是同样的疯狂和极端。武士切腹和神风敢死队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文化输出和反哺



从特定意义上讲,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从遣唐使到明治维新,一直到现在日本近现代对美国的学习,日本根据国情、学习先进文化、锐意改革,推广教育的国策是非常成功。而如今,他们的优点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



很多人只知道日本人用汉字,但未必知道,很多词语其实是日本制造。明治维新成功之后,为了加快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日本大量翻译西方的科学技术文献。从中国引进的原有汉字已经不能满足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他们就开始大量创造新的汉语词。而后,大批中国青年奔赴日本求学和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本人创造的新词汇又大规模流入中国国内。几乎在现代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中国人都大规模采用了日本人用汉字创造的新词汇,比如革命、科学、民主。与法律有关的许多概念,如诉讼、契约、责任、警察、和解等。许多来自日语的词汇和词组早已被中国人所接受,进入了汉语的日常语汇,如:人气、资格、议会、年中无休,等等。



所以,我们应该庆幸,文化上的渗透是如此的自然和无形。我们对日本的看法,不应该停留在过去,不应该固步自封、情绪化地偏见和敌视。中国的强大,不仅在于GDP的排名,更在于宽广的胸襟和强大的文化。



上一条: 呼唤更多的“微天使”和“微投资”

下一条: 伤不起的房产税只有“笑果”?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