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onHong博士是上海人,80年代初期赴美留学,毕业于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曾经先后担任多家外资企业的董事总经理和执行总裁等管理职务,其中两家制造性企业都在短期内实现赢利。他的自传《耶鲁博士海归图》将于年内出版,该书记录了他在外资企业管理的经历。最近,刚从美国回来的Allon博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以下是他对在外企工作的留学人员所作的分析。
目的各不相同Allon博士说,我所指的“外企海归”是泛指那些在中国大陆土生土长的,并在海外有学习和工作经历的职业经理人。这些经理人回国后为外企打工,各有各的想法。有人认为凭借海、内外双重经历和文化背景,能将国外的管理理论更好地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洋为中用的最高境界;也有人认为国外经济不景气,中国的情况要好些,如果能够拿到与国外相同的工资,回中国工作生活也不失为是个妙招,何况还更具有乡土人情味;还有的人觉得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会,通过在外企工作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为自己下海做一些准备;更有人认为国外诸多CEO都是在亚洲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回到美国晋升的,所以若能向母公司证明自己能够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上有所作为的话,以后也就有晋升到更高职位的可能。
得到认同是一门学问。“外企海归”经历了“拿学位”、找饭碗、“永久居留权”等坎坷阶段,大多数“海归”在海外母公司工作时间不长,总部管理层对他们的了解也不深。这些“海归”要想在中国将一些工作过程“汉化”以便达到本土化的目的时,会经常遭到老外同事和老外上级的误解和怀疑。因为这些老外对中国的经营情况不甚了解,还经常把在母国的经验套用到中国,所以很多时候对“海归”的具体操作和执行看不懂,于是就怀疑“海归”是否站在了外企的立场上,是否全心全意地保护了外方的利益。
举例来说,老外认为,在合资企业中,如果外方占大股的话,就应该一切说了算。“海归”知道,这样的结果会挫伤中方合资的积极性,而且会在一些经济问题上造成信任危机,中方若是出一点题目,外方花在解题上的时间和精力就够受的。对此,老外不懂也不理解,可却在心里对“海归”的立场画上了一个问号,这个问号颜色的深浅与“海
归”的业绩有关,业绩好的,问号颜色浅一点,业绩差的,问号颜色就重一点。某合资企业的“海归”总经理经常提醒老外同事,只有合资搞好了,中方和外方才能真正得益。老外对此的评价是“Aninterestingpoint(一个有趣的立场)”。在中外方观点对立的问题上,老外不愿意、也不可能从文化上去进行理解。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海归”总经理只有使出浑身解数“和稀泥”,说服双方各让一步,以便使企业走上正轨。不过也有些老外看到投产后短期就能获利,会主动向“海归”表白心迹,承认自己对中国见识少,对很多方面不了解。
在合资企业中,中方对“海归”也有认同的问题。中方领导大多是共产党员,他们认为“海归”是为外国企业谋利的“买办”,当然也有些中方领导是比较开通的。“海归”要取得中方百分之百的信任一定会导致外方的不信任。所以以合资为轴心的“中庸之道”是“海归”生存的夹缝,“海归”只有凭借这一方法去解决合资企业中“同床异梦”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海归”遇到的认同问题还包括企业员工。有些“海归”想把国外的管理模式进行直接套用,因为没有“消化”便可能失败,于是就责怪员工,这样就造成了中方员工同“海归”的对立。在员工的眼里,“海归”与自己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喝了点洋墨水,咬了几片洋面包,从地上爬到了席子上罢了。有些“海归”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将心比心地对待员工,因而取得了员工的信任,成功了一些事情。
给自己带来危机当大多数“海归”兢兢业业,试图用业绩来博得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作为职业经理人,“海归”业绩越好,淘汰就越快。“海归”在外企的待遇比老外低,比中方经理高。降低管理费用,提高企业效益永远是真谛,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人情味或者忠诚可谈,所以企业一旦走上了正轨,“海归”的历史使命也就会结束。
外企中企业与个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相互利用的关系,不会因为“海归”对企业忠诚就能被奉养一辈子,而母公司也没有足够的空缺能提供给“海归”。客气的外企会安排一个和“海归”经历不相称的工作,给“海归”一点时间去谋取其它饭碗;有的则干脆下逐客令,和你结束雇佣关系。如若“海归”的业绩不好,那就不是自己淘汰自己的问题,而是被市场淘汰了,这取决于年终报表。本土化也是外企在中国的经营之道,除非“海归”愿意以本地人员的薪酬待遇在中国工作。不过本地经理人也面临着淘汰,企业搞
得越好,问题就越少,问题越少,就可以找一个更廉价的经理人。
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海归”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以及在中国实施有效管理的经验。有了这个核心竞争力,落户待遇丰厚的外企是必然的选择。国营企业的机制和经营模式还不能提供“海归”发展的条件。
现在已经有民营企业开始尝试聘用开价不低的“海归”。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制造中心,很多国营企业、民营企业正在瞄准国际市场,不久的将来,会有很多的“海归”代表中国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些“海归”会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们会比那些老外做得更出色。虽然他们仍然会遇到上述的“认同”、“给自己带来危机”等问题,但总可以为自己的祖国作贡献了。
回来的“海归”越来越多,已经有13万了,而且每年递增30%。与5年前相比,外企对“海归”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不但要有一定的学位,要有在国外工作的经验,而且要求这些经验是能够与现在的岗位所匹配的;待遇却也要比5年前低了不少,因为回来的人多了!
上一条: 留学归来的海归人士如何踏入职场?
下一条: 回国创业周吸引海外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