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始终面临着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指明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减小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2011年,还面临较严峻的抗通胀的任务。但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十二五”可谓开局不利。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失衡。“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居民收入增幅要高于GDP增幅的任务。一季度中国GDP增长9.7%。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0.6%,实际增长14.3%。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8.9%。一季度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实际增幅低于GDP增速4.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实际增幅虽高于GDP,但根本原因是劳动力不再供大于求,企业-全球品牌网-被迫上调。且农村居民收入增速2010年前近十年长期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基数较低。当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进一步下降时,财政收入却进一步上升。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26125.74亿元,增长33.1%,实际增幅比GDP高18.2个百分点。
一季度中国出口与投资的增速明显高于消费。收入增长缓慢,房价坚挺又导致购房预期支出维持在高位降低了消费能力。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3%,实际只增长了11.1%,这明显低于2010年全年增长18.4%,实际增长14.8%的水平。但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5.0%,出口增长26.5%,均明显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中国经济对投资与出口的依赖并未下降。
3月货币政策不紧反松,推动通胀的货币因素并未消除。1-2月,中国广义货币M2增速分别为17.2%和15.7%,较去年全年的19.7%逐月下降,并在2月控制至全年目标16%之下。3月却上升至16.6%,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794亿,明显高于市场预期外。负利率之下,实际上是用存款人的损失补贴了低效率的固定资产投资,虽可保护一些竞争力差的企业,但却培养了企业怠于进行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的惰性。在2009和2010年超发的货币未有效对冲的情况下,有继续超发货币的可能。
要实现经济转型,需在两方面加大政策力度,一是提高中低居民收入,二是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缩。虽然各地提高了最低收入标准,但按最低收入标准领工资的人非常少,只有把最低收入标准更大幅地提高,才有较多的居民受益。除了提高居民收入,还应全面降低居民购房、租房、医疗、教育甚至殡葬的成本,这样更多的居民收入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这些支出的储备。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可以说是麻木不仁,不要说降低买房成本了,就是租房成本也没有能力控制因中介操纵导致的价格上涨。经济适用坟的供给同样非常有限。
虽然个人所得税对中低收入者降得挺多,不过全年减税也不过1200亿元,所以减税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并不大,关键还是要提高收入。并降低人们一些不正常的支出的预期。西方人没有存钱的习惯,就是未来有不确定性巨额支出的可能性很小。
中国的货币政策充分体现了妇人之仁(这是不是贬值女子,而是恰有这个成语)。巴西去年一次性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而中国十次才提高了5个百分点。目前中国CPI同比涨幅在5.3%,而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3.25%,而巴西央行将今年年底前通胀目标控制在4.5%至6.5%区间内,巴西4月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44%,可以说基本已经达到了控制通胀的目标。但是巴西4月20日还是上调了利率,调到12%。中国负利率-2%,而巴西是正利率,约5.5%。目前的货币政策是按GDP增长9.5%以上,而不是8%制订的,这难以有效控制通胀和调控房价。
中国现在的经济转型,基本看不到实质性的改革,有的只是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小伎俩。比如要求一些企业不得涨价。有趣的是,今天有新闻报道称,发改委表示各地方不要对房地产调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问题是中央政府调控的力度根本就不够。为什么二套房贷款首付五六成呢?干脆不许银行发放二套房贷款就可以了。经常看到一些网友为调控房价出的主意,其实中国政府聪明得很,很多超出一般人想象的办法,政府都知道,不过聪明不代表智慧。
上一条: 贷款到了最难的时候
下一条: 电商发展切忌妄动渠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