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接班:谁能打破富三代定律?

烫手的事业接力棒



昨天说到“乔不死”和苹果的接班故事。感谢大家捧场。



其实,与乔布斯一样,每个企业家都会面临着接班人的问题。每次谈到接班人的话题,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一次我跟重庆的一个著名企业家在一起聊天,就聊到了接班人的问题。这个企业家已经六十多岁了,满头白发,从创业到现在四十多年的时间,大半辈子的心血倾注于企业之上。



我就问他,“张总,你有没有考虑过,你退休以后由谁来接你的班?会是你的女儿吗?”因为他的女儿刚好快要大学毕业了,面临着工作的问题,很多人觉得清理之中,他的儿女会进入企业,接替他的班。



而这个满脸沧桑的企业家听了我的话以后,长叹了一口气,说:“她对我的这个事情不感兴趣啊。他不象我,我干了一辈子,所以她对我的事情没有兴趣,这个交给她,是不太可能的!”



“那你准备交给谁呢?交给外面的人你放心吗?”



他脸上写满无奈,“那也只能交给外面的人了,谁能干我就交给谁,我又不能强迫我女儿接班,也不能眼看着这个企业就毁掉了,现在最难办的问题就是在我身体还允许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和选定我的接班人。”在长江边上吃鱼的时候说了这个话,老头的眉头紧锁,充满了忧虑。

 



可以说,接班这两个字是中国企业最敏感也是最难办的事情之一。时代更迭,世事变迁。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创业者陆续登上舞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3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开始面临谢幕和退出舞台,有一部分企业已经面临着创业者要退休,要休息的一个阶段,因为年龄,精力,能力等等问题,要主动或被动地交出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创业者之后第二代的经营者如何接班,会成为一个非常频繁的字眼,他们有的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甚至有一些是80年代后期的一些孩子,这会才刚刚开始上大学,那么他们能不能够接下第一代创业者的棒,或者说他们接过来以后能不能把企业做好,都同样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那么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不能不未雨绸缪,这是关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个接班的问题不仅仅是企业面临的很大的一个困难。也是政治家经常面临的一个困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尤其是建国以后,这种权力的交接,就一度成为让全球都瞩目的一个现象。



就拿毛泽东来讲,他先后选的几个接班人,都没有完成他所期望的执掌国家的重任。毛泽东其实一开始选定的是刘少奇,把他作为党内的接班人。但是文革以后,刘少奇很快地被错误地打倒;毛泽东又选择了林彪,甚至干了一些让全世界人都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把林彪做为自己合法的继承人,写进了国家的宪法和党章。但是最后林彪的出逃事件,又一次让全世界震惊,对毛泽东个人声望,身心健康都构成很大的打击。在那之后毛泽东第三次指定自己的接班人就是华国锋,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华国锋也没有顺利地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而是经过党内推选选择了邓小平,做为毛泽东之后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核心。从这样的一个交接的历史过程来看,很多媒体和观察家都认为,这是共产党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标志着我国在接班人的问题上逐步走向成熟。



 

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接班人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甚至常常引起很多纷争,甚至战争。比如说,在历史上人人皆知的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唐太祖李渊,在接班人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李世民和他的兄弟之间的流血冲突,最后是由李世民接掌了政权。那么,在此前后,王朝的接班人也一直没有一个解决得很好的过程,比如说清朝的康熙之后,雍正接掌政权,也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历史上有很多野史和编传书,都是说雍正是通过不合法的手段得到了政权,将诏书里“传位十四子”变成了“传位于四子”。当然满清的文字是满文和汉文并用的,所以说这种传说也是没有什么根据的。而且雍正当选以后也是个不错的皇帝,但是之所以这种传说会一直存在,这也说明了接班人问题的敏感。因此,接班问题带来的民间非议特别的多,成为号称清朝历史上的几大迷团之一。



事实上,我认为清朝,倒是封建王朝里面解决接班人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因为,在此之前,像明朝,很多朝代,一直遵循着“立长”的原则,长子优先的这么个继承权。但清朝最起码地打破打破了“立长”的规矩,叫能者居之。雍正就不是康熙最大的儿子,而是排名第四的皇子,而康熙经过挑选之后,最后挑选了雍正。雍正传给了他的儿子乾隆,乾隆也不是他的长子,相比于以往,清朝人的接班人的制度已经有了改良,仍然摆脱不了这种操作中的复杂性,由此可见,接班人的问题无论是政治上,还是企业家正常的持续经营,都是一个难题,一个重点。



有个魔咒叫“富不过三代”



没有创造财富就无权享受财富!



——萧伯纳



在中国,“富不过三代”的谚语像魔咒,让人们时刻警钟长鸣。这样的魔咒,在欧洲变成了“三代人木屐传木屐”的说法,“做生意的老子,花花公子的儿子,要饭的孙子”的讽喻则在南美流传着;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3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不同的字句,却表达了一个同样意思——家族企业传宗接代难。



最古老的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短暂”的企业组织形态。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企业形态。在私有制条件下,历史上最早的企业均是家族企业。



 

有数据表明,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家族企业有176家,占了1/3还要多;在中国现有的30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80%以上。在如今的西方社会,家族公司仍然是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据统计,美国的上市公司中由家族控制的超过了40%;一些历史悠久的跨国公司,如福特、杜邦、柯达、通用电器、摩托罗拉等公司都为家族所控制;在东南亚地区.不少家族企业都赫赫有名,如台湾王永庆的台塑集团,香港李嘉诚的长实、和记黄埔,马来西亚郭鹤年的郭氏兄弟集团等等。



说它“短暂”,是因为发展至今,家族企业在生命周期上有着“富不过三代”的延续规律。



不过,魔咒并不会100%生效。2006年胡润发布的《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第一名是著名的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传到第40代,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这100家长寿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其中英、法、美名列前三位,各有17家、16家、15家,而日本也有10家,第100名家族企业也有超过225年的历史。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100家长寿企业排行榜中,从规模上来说大多属于中小企业,而非大型企业。即使是排在第一名的金刚组,其前一年的销售额才不过1亿美元。就从事行业来看,24家从事手工制作,18家从事酒类制造,5家从事酒店行业,4家茶叶企业。有意思的是,还有两家葬礼企业。



“群龙无首”的接班人危机



能不能做百年老店的问题,尤其在中国有着“富不过三代”的说法,那么企业家的下一代能不能是合格的接班人呢?还是败家子?整个社会都会对他们刮目相看。



2008年,汶川地震,关键时刻,众多企业家都纷纷出钱出力出物支援灾区。山西海鑫集团为灾区捐款1160万元。其中,海鑫集团董事长李兆会个人捐款1100万元,公司员工捐款60万元。尽管李一直保持低调的态度,不过,这回,李兆会还是再次成为焦点。



李兆会第一次成为公众焦点是在2003年。当时,山西海鑫已是资产达40多亿元、个人控股90%以上的家族企业,其董事长李海仓遇袭,猝然离世,年仅23岁的独子李兆会从美国匆匆赶回继承父亲的巨额财产和庞大的家族企业。李兆会成了中国“独生一代”的第一个接班人。据说,当时这个还没有毕业的孩子,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



 

均瑶集团掌门人王均瑶突然病逝,其弟王均金成为新任董事长,开始 “后均瑶”时代的开始;2008年,涌金投资董事长魏东自杀身亡,接班人未定。



后面是好几家上市公司,上百亿的这样一个产业,经过一翻纠纷以后,2009年1月份,在证监会宣布确认魏东之妻陈金霞继承魏东持有的国金证券43.25%股权,成为实际的控制人。



李海仓之子中断了在澳大利亚的学习,回到国内继承了海鑫钢铁,一夜间成为40 亿元资产企业集团的掌门人,并逐步“清洗”了父亲留下的残余部将,开始向资本市场靠拢;王均瑶之弟王均金接任董事长,同时从跨国咨询公司毕博空降了黄辉、王忠等人,对企业业务进行集中改制,主攻航空、零售和地产,并且引入海外资本,使得均瑶品牌逐渐做大做强;而商业艺术家陈逸飞的离开却引来其子与遗孀旷日持久的股权之争……



所以像这样的一种很突然的一种身后事,怎么处理?对于现在一种步入老年,身体健康,智力大不如从前一些创业者来讲,这种话题很多时候迫在眉睫。由于我们这样的企业在治理机制上,还有团队上的不成熟,那么这样的交接班如何成功就更加成为很敏感的一个问题。



无数的事实告诉人们,继任管理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管理工具,它正日益成为一个永续发展企业的必修课。就像球场上一场比赛的每一个位置的主力球员背后,都会有一个替补以备不时之需一样,企业也需要有一个替补总裁,以充当紧急情况下的接替者,完成公司管理经营过渡的平稳执行。



未雨绸缪是必须的,接下来是怎么办的问题。我们明天继续。


上一条: 管理创新如何不再“东施效颦”

下一条: 中国汽车品牌乱局亟待廓清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