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读者》三十年
前段时间出差,在飞机上没法打电话,我就翻阅随身带的书籍或杂志,在我旅行箱里有一本出差必备杂志,就是陪伴我多年的《读者》。我觉得我个人的成长受《读者》的影响非常大,《读者》里面的文章我想不起哪一篇对我影响最大,但长时间汲取其中的营养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度影响,影响着我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着我理性的思维。
我与《读者》的结缘算来快三十年了,最早是我在大学苦学英语时看英文版的《读者文摘》,后来发现中文版也有《读者文摘》,并且内容更加宽泛,里面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关怀,完全是一些新鲜的知识,让我耳目一新。当时因为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还非常封闭,《读者文摘》里的文章很多是我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情,它们传播的思想也是与我们生活头脑中非常差异化的思想方法,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打开了人们“解放思想、开放心灵”的窗户,那《读者文摘》是吹进人们封闭心灵的一缕清风,我想中国的《读者文摘》肯定受到了美国《读者文摘》的影响,但是它更加适合中国人。
《读者》虽然是文摘类杂志,但我觉得它比原创的杂志更有价值,原创杂志毕竟不能像《读者》那样经几轮推荐(原创——读者推荐——编辑精选的)而篇篇精彩,天下文章浩瀚如海,从众多的文章里挑出既有知识性又通俗易懂的文章,他们这种汇聚精华的提炼,能够给人启迪,开拓读者的眼界,引导着人们有意无意地在知识的海洋中,从精神和知识的角度寻找心灵深处的宝藏和富矿,而且一旦探索到好东西就像发现了宝贝,自己享用了还想去和别人分享。这种分享的指引和导航,更延伸为一种社会责任,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把《读者》列入必备的精神食粮。
后来我大学毕业以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发生过很多变化,《读者》一直伴随在我的身边。组建家庭后我的夫人时常会把我买回来看过的《读者》一本本收集,按顺序装订成册便于以后再阅读,我的工作生活都被它指导,尤其是创业,多少年来阅读《读者》积累的人文精神,使得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搭建具有人文情结的经营队伍上,包括企业的占位和发展要与社会和国家结合在一起的历史感和使命感上,绝对受益匪浅。不夸张地说,我看过的多少本杂志和报纸,甚至国外的一些杂志对我的影响,都没有近三十年来《读者》对我的影响大。它太精炼了,太浓缩了,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在快餐文化盛行聚焦眼球的高娱乐化时代,《读者》还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它的大文化概念,宠辱不惊地保持着它的高雅和隽永,像一朵洁白无瑕的玉兰花,超凡脱俗地定期开在读者的心中。
作为《读者》的老粉丝, 2004年我在连云港因为参加纪念小平诞辰百年的访谈节目,见到了同时被节目组邀请的《读者》总编彭长城先生(上图左起第三位),我们都是七七级的大学生。长城本人非常低调,从来没见他在杂志上去宣传自己,但他默默地在后面推动了《读者》的蓬勃发展,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太少了。从办杂志的商业角度上讲,不仅仅是文化出版业从国内做到了国外,而且从深层次滋养了人们的心灵,人文和公益都能双双做成功的,其实给我们商界做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各大商学院应该以此为案例提炼它成功的基因。而作为长城本人来讲,我理解他之所以能把《读者》做到如此深入人心,是因为他怀着一种情怀和理想来做事,他没有刻意地去商业炒作,靠吸引眼球来赚得出版收入。为什么《读者》的文章那么隽永,为什么《读者》的运作会那么成功?它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有价值的价值观早晚会被人长久地认同,被认同的结果是企业能够长久地可持续成功,这也是我们做企业基业长青的真谛所在。我相信《读者》能够做百年老字号,我也相信《读者》是众多出版杂志中大浪淘沙后一颗闪耀的珍珠,我更坚信《读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块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石!!
上一条: 没有故人的著名故居
下一条: 中石油中石化是弱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