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很受伤吗?
2011年1月29日,万科公告称:因选择个人创业道路,日前万科执行副总裁徐洪舸向董事会递交了辞职申请。与徐一起离开的,还有万科副总裁肖楠,以及二人的十来位老部下,其中包括万科酒店公司总经理闻平洋、万科西安公司副总经理章晓任等重要人物。
作为万科的4号人物,徐洪舸1994年加入万科,堪称万科老将,17年苦心经营,将企业带上千亿规模,缘何此时偏要辞别?高管团队离职,为什么偏偏发生在以规范著称的万科?这与王石与郁亮的交接班,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高管离职,该如何做出跳槽还是创业的选择?该独自离开还是团队出走?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又是否应该追随离职的上级呢?
从万科组织建设的角度看,万科的企业管理在地产业最早建立了体系化,是行业内学习的榜样。所以,此次高管的离职并不会给企业带来多大冲击。
为何偏会是万科?
但既然如此,为什么偏是万科发生这种非常态震荡呢?我们不妨从万科企业文化上进一步分析。
万科文化强调稳定,强调体系化。在地产界,万科虽然前前后后也离开了不少人,但队伍在整体上是最稳定的。然而稳定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权力核心进行更替时,往
往会引发中国式震荡,即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剧变。凡是讲究稳定、追求家文化理念的组织,权力更替时一定是腥风血雨。
任何一种组织文化都有他的利弊。而权力更替,对于追求稳定、追求企业是我的家这样东方文化特色的组织来说,是致命的冲击。因为高管及员工从心理上是不能接受权力核心更替的。相反,对于乐于阶段性用人理念的组织文化,追求的就是变动,平常就持续不断地更替高管,使组织成员对变动习以为常,留下来的成员都学会了权力变化中的生存法则,因此当权力核心发生更大的更替时,对组织的冲击反而小。
但万科,属于前者。
为何万科必须换将?
规模压力,人才大换血
万科的发展历程,就是人才持续不断的引进过程。其成功,就得益于人才持续引进。2000年,万科开始持续性、大规模地从中海地产挖走骨干,号称“海盗行动”。2001-2002年,万科一下引进了50~60位高管人才。万科20多个一线公司的第一负责人中,一度有1/3左右源于“海盗行动”。这次行动奠定了万科在全国全面铺开的人才基础,也使万科销售额跨越了百亿规模的门槛——2005年万科销售达到了105亿,2007年万科销售额突破500亿。于是万科又开始了“千里马计划”,酝酿2008年跨越千亿门槛。结果不巧全球经济危机来临,使跨越千亿的计划推迟了两年,于2010年终于实现,销售额达1100亿。
为什么要制定“千里马计划”呢?万科人是这样阐述的:“企业越千亿后,必须要有千亿操盘经验的人来做。”而2008年年初,放眼全球地产行业,还没有年销售额过千亿的企业。所以,在猎取人才的行动中,凡是做过地产行业的人万科一概不要,而一定是从非地产行业的跨国公司挖人。于是,便不断有跨国公司高管加盟万科。截止2008年年底,万科陆续引进来自金融、IT等32名跨行业管理人才出任要职,比如:以前在宝洁负责品类管理的陈东峰、曾任百安居中国区副总裁的袁伯银、曾任仲量联行亚太区董事和资产管理总监的许国鸿。即便引进地产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士,也主要从事操作层面。
于是问题就来了:当万科持续不断地跨行业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时,原来占据重要管理岗位的高级管理人才怎么办?跟上企业发展步伐者,继续前进;跟不上者,肯定得换掉,企业发展不等人。像此次跟随徐洪舸走掉的十多位,都是跟随着万科从很小规模逐步成长起来的。当企业成长为千亿规模时,原来一路跟随过来的元老,如果不能持续同步成长,
必然被换掉。
行业压力,换将保增长
换将,除了万科自身成长需要,也因为地产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前,住宅产业成了国家重点打压的行业。以住宅产业为主业的万科也必然发生巨大变化。过千亿以后,企业能否持续保千亿?目前看,开发规模很难再创历史新高,但万科是上市公司,面对公众投资人与舆论的压力,一定要保千亿,而且还得保增长。这就必然会对经营层造成一定的压力:销售额已经达到历史峰值,会不会开始走下坡路?因为行业在走下坡路,任何企业不能超越行业大势。而要想实现保千亿、保增长的目标,惟一的办法只能是换将。因为那些老将们往往会有“千亿是在我的带领下完成的!”的自傲心理,很难带企业再往前走。因此只有引进新将,他们无功可居,只能是再立新功,心态上保持旺盛的斗志。
为何过千亿时老将要走?
而从高级经理人的角度看,当企业过千亿人以后,自己该怎么办?
是留守,还是要换平台?如走,是跳槽,还是创业?像徐洪舸这样执行副总裁级别的经理人,作为万科的核心,很清楚保千亿会很困难。国家的房地产政策谁不清楚?一旦保不了千亿,自己岂不是晚节不保?与其保千亿失败而被撤换,何不在顶峰走人?而且走后,真保不住千亿就不是自己的责任了。反正怎么都得走,早走比晚走好,可以保持名节。
为何交接班时老将要走?
对于万科现状而言,当权力核心更替后,高级经理人怎么办?
显然,万科的权力核心正从王石变成郁亮。过去以王石为核心,整个万科都是以王石为核心形成的稳定且互补的结构。当郁亮成为万科核心后,徐洪舸这些人还能跟郁亮互补吗?原则上肯定不会互补。为什么?郁亮和王石是互补的——虽然他们的价值观相同,但是行为风格和性格不一样。而要构建以郁亮为核心的团队,其团队成员必须与郁亮的性格和行为风格特点形成互补,而原来以王石为核心的团队成员大多与郁亮不能互补。再况且,徐洪舸本就有创业的心,心态上也不会跟郁亮互补。不互补怎么办?肯定被换掉。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是要有完美的团队。能力模型和风格都不匹配,这样的经理人该怎么办,已不言而喻。
新主郁亮为何要换老班底?
从新核心郁亮的角度怎么看?他肯定想用老团队,因为大家都熟悉,很省事。但是偏不好用,因为那是王石的团队。
郁亮要用这些老人,存在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驾驭了人又驾驭了心;第二种,驾驭了人驾驭不了心,不冲突但也不和谐;第三,既驾驭不了人,也驾驭不了心。第一种自然可用,第二种勉强凑合着用,第三种肯定不行,必须要快刀斩乱麻,不干掉对组织会有很大的伤害。为什么历代新太子登基以后,先把他们的弟弟们干掉?为什么新蜂王出来之后,第一件事是先把另外未出窝的蜂王咬死?因为不然,他们相互之间会打得遍体鳞伤,会死伤很多无辜的组织成员。
老主王石为何要逼走老将?
老核心王石又会怎么考虑?
王石是最了解这些老团队的人,每个人的专业能力、性格特点、行为风格,甚至个人价值取向如何,他都最有发言权。因而谁能与新核心互补,谁与新核心不互补也不冲突,谁与新核心冲突,他也都一清二楚。那么王石该怎么办?扶上马送一程,这是他对新核心郁亮必须要做的。而与新核心互补的人,他不用担心;如与新核心既不互补也不冲突,顺其自然;但是与新核心冲突的人,王石一定会想办法干掉,这样以新核心形成的组织结构会稳定持续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皇帝在向新皇帝交班前,会把有可能威胁到新皇帝权威的重臣处理掉。
王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新核心郁亮做准备。其实王石两年前就准备交班,因为他的志向就是要在自己在位时把企业做到千亿规模。只不过经济危机推迟了两年。这不,企业也过了千亿,徐洪舸等十多人辞职创业刚一个月后,王石便宣布远渡重洋哈佛求学去了,且这一求就是三年。这就叫做好组织平衡、过渡和发展。这些问题,他肯定跟郁亮私下做过意见交换,也肯定跟徐洪舸私下交换过意见。都是爱将,但只有一个人做核心,其他只能忍痛割爱,而且必须处理。徐洪舸的能力和心态、志向都与新核心郁亮相冲突,这一点王石比谁都清楚。他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背后促成并帮助徐洪舸出去创业。这是王石负责任的做法。
为何徐洪舸只能集体创业?
新核心郁亮形成过程中,徐洪舸等人离开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再深入分析徐洪舸该往哪里去?该干什么去?
他已经站在了地产行业的第一平台,如果选择跳槽,该往哪里去?其实跳到哪里都是走下坡路,从平台来讲已无处可跳。作为一个平衡的跳法:我在这儿是老四,换一个比万科次一级的平台,争取去当老二。这样勉强也可以跳。但是细分析也不行,因为他一定也会看到:再跳一个地产开发平台,同样遭遇行业政策寒冬,他纵有三头六臂,也挡不住行业颓势。而且,他还存在着文化适应性问题。所以怎么干也是死,即便当个二把手也不值得跳。
如果行业内怎么跳都不是活路,怎么办?换行业?比如到金融业,但换行业风险更大,将面临文化和专业能力的双重陌生和排异,自己两方面都处于弱势,更难以把握。退休?年龄尚轻,还不到时候。
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创业一条路。
可出来创业谈何容易?怎么创业?要知道,万科历史上,跳槽者几乎都不成功,更何况创业?因为,万科是一个体系,每个人都是这个体系里的专业人士;万科是一艘航空母舰,每一名员工都是这艘航母上一颗螺丝钉或零部件。让一个螺丝钉驾驶小舢板,根本驾驭不住。而根据前面所述,个体跳槽尚不能活,集体跳槽更不能干了!没办法,被逼上
集体创业这一条路。
为何被逼出走反尔前途光明?
对创业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带老部下集体创业。
选择老部下创业有几个优点:第一,相互认同、相互了解和信任,沟通成本低;第二,能力互补,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第三,都在行业内,专业相同,资源互补,业内的事情非常清楚。
接下来,创业如何选择切入点?
如果他要选择住宅地产开发行业,怎么干都干不过万科,成活几率几乎为零,而失败了还会被万科的老人耻笑。他肯定不会选择地产开发。最终,徐洪舸带团队选择了地产咨询业作为切入点。
这时创业选择地产咨询有五个优势:第一,有市场需求。大环境不行了,不像过去排队买房子,现在一线城市不让买房,行业竞争激烈,销售困难,这时候来做行业做咨询,自然会有市场。第二,有竞争优势:像徐洪舸这样有过行业第一平台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加上互补的团队(像肖楠是做设计的),做地产咨询一定会有其竞争优势。第三,选地产咨询创业与万科主业不冲突,职业道德与法律上均没有风险。第四,有发展前景。目前地产开发行业都往二三线城市发展,而万科团队积累的开发经验,二三线城市都非常认同,所以徐洪舸团队会有很不错的发展空间。第五,即便起初没有客户,可以先接万科的活儿。如所猜不错,这个创业团队,第一个客户肯定是万科,而且头一两年也主要是万科。他们只要愿意张口,郁亮肯定给,别人不给,也一定给徐洪舸团队。这与钱多少没关系,这是情义的问题,是需求问题。
因此选择地产咨询业作为突破口,徐洪舸团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入对了行,选对了人,剩下的就是做对事,即学习如何做老板的问题了。
下属跟着上司走?还是留?
作为下属,跟着上司集体跳槽,肯定不行。即便去,也是死掉。但是能否跟随上司集体创业呢?或上司要带你一起集体创业,你该怎么判断?
第一,判断创业成功概率:跟随上司集体创业,就要分析判断创业风险有多大,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自己是否有把握,这是跟随集体创业的前提条件。
第二,判断职业通道风险:这批跟随徐洪舸创业的人,如果再跳槽,职业通道肯定是大打折扣,原来值90分,现在创业就是创成,也是及格线以下。
第三,判断个人利益风险:跟随上司出来创业,利益受损至少在50%以上,5年之内不要奢求经济利益的超越。反之,如果利益不受损,拿的工资比万科还高,创业百分之百不会成功。
第四,判断跟随的上司能否成事:跟着上司创业,跟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徐洪舸做经理人很厉害,但他能否做好老板还有待分析。如何选老板?要看老板是不是商业英雄。千万不要跟随政治英雄,也不要学术英雄。
上述都做了分析判断,有一项不成,都要慎重考虑,尤其是我们往往忍受不了经济利益损失的风险。那么上司走了,自己怎么办?忍耐着留下来继续干,收益不会比原来低,往往比原来还好。如果留下来实在干不下去,那就跳槽到一个相对次好的平台上去,只要是从万科跳出来的,收益再上台阶没有任何问题。
上一条: 40多岁的董教授为何没赚足4000万?
下一条: 营销月评:汇源旭日升“好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