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

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是不可抵挡的历史发展趋势。综观世界发展史,城市是工业化过程中聚集(concentration)和扩散(deconcentration)的时代产物。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看到,城市既是知识、文明、财富的聚集地,也是犯罪、贫穷和“看不见手”的险恶之地。伴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和信息文明的到来,世界各国更加注重“城市化”或“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无论是城市的管理者,还是城市文化的研究者,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城市地理空间的研究,而是把注意力转向到城市内部资源的挖掘、整合和有效配置,以此来增加城市的活力,提升城市的品级,赢得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欧洲各国倡导的“知识城市”战略实在值得称道。



一、 何谓“知识城市”



早在2004年,世界各国一些城市的市长、学者齐聚巴塞罗那,出席了“E100城市论坛”,会议结束时,发表了“知识城市宣言”(Knowledge City Manifesto)。从此,“知识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为国际社会所认同,并融入到许多国家的城市发展战略之中。



何谓“知识城市”?最权威的概念是知识管理运动(KM Movement)之父,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 IC)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瑞典Lund大学Leif Edvinsson 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知识城市是一个有目的地鼓励培育知识的城市”。



而另一位欧洲著名知识管理专家Margaret Haines教授在论证伦敦作为典型的“知识城市”时指出:“知识城市”是一个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战略上执行一项有目的地鼓励知识培育。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知识城市”的显著特点就是“有目的地培育知识”,而“培育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以此来“提升城市的创造力”,赢得未来的核心竞争地位。



 


“知识城市”作为一种发展战略,自然有其一套硬性的衡量指标。目前,广为认同的是2004年巴塞罗那《知识城市宣言》中的有关“知识城市”的标准。具体包括:(1)有途径让知识为广大市民所使用;(2)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符合欧洲制定的标准;(3)所有的市民能够使用新的通讯技术;(4)所有的文化服务设施能够适应中心教育的战略;(5)拥有一份报纸,阅读水平达到欧洲的平均水平;(6)学校的网络系统能够与艺术指导相连,并能够辐射整个城市;(7)尊重市民文化的多样性;(8)城市街道具有文化服务的功能;(9)拥有足够的场地和资源,以供社区和团体开展文化活动;(10)市民中心对多样性开放,使人们能够建立起面对面的直接关系;(11)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能够表达意见的便捷工具和手段。



由此可见,“知识城市”强调城市知识化、网络化、虚拟化、人文多样性、知识资本和竞争力。因此,“知识城市”应该是一个“创造力城市”(Creative city)、“科技城市”(Science City)和“数字化”(digital City)城市的顶点(culmination)和合成(synthesis),是科学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城市。



为了加速“知识城市”的成长,国际上许多城市还特别重视在商业、教育和艺术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以便让市民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知识的激励和活力,在相互学习政策,掌握产生能量和合作创造的实践方式方法中,构筑起“知识区(Knowledge Zone)”。而这些“知识区”既是一个地理区,也是产品、服务、工业的切片或实践区,它会突破地理和产业界限,将创新的实践活动连接在一起,让知识从原始点(the point of origin)自由流动,以满足创新的客观需求,并裂变成一种知识创新的机会。



二、全球“知识城市”一瞥



自“知识城市”战略实施以来,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结合自身城市发展的情况和城市改造,始终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如英国的伦敦、曼切斯特,



 


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等,更多的则是把目光集中在制定和实施21世纪“知识城市”的战略规划上,又如墨西哥的蒙特利尔市(Monterrey City),市长把建设“知识城市”列为政府五项优先实施的工作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市(Melbourne City)制定了到2010年把该市建成“知识城市”的宏伟蓝图;荷兰的德尔芙特(Delft )市提出从土地、水资源、信息技术、创新运输系统、环境技术五个方面着手,把该市建成“知识城市”。



1. 伦敦:以文化艺术活动为先导提升城市知识品位



伦敦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世界名城,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知识城市”,也是世界公认的五大城市圈的全球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伦敦则把目光转向“知识城市”的打造,其典型标志就是“城市创新引擎”(urban innovation engine)极为突出。



(1)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伦敦是世界金融、保险、股票交易中心。目前城内共有500多家银行,银行数居世界大城市之首,仅外国银行就有470家,每年外汇成交总额约3万亿英镑,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同时,伦敦城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成交额每天可达500多亿美元,占全世界欧洲美元成交额的1/3以上。伦敦城拥有保险公司就高达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国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伦敦股票交易所为世界4大股票交易所之一。



(2)完善的文化艺术基础设施。伦敦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信息交流和传播业发达。数百家各类大小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展览馆、市民中心遍及整个城市。建于18世纪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集中了英国和世界各国许多的古代文物。伦敦大学、皇家舞蹈学校、皇家音乐学院、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等举世闻名,其中成立于1836年的伦敦大学拥有60多个学院。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构成的文化多样性,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伦敦著名的《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观察家报》、《周刊》等报刊和英国广播公司(BBC)以及路透社,每天都是世界的关注的焦点。



(3)四通八达的门户。伦敦拥有希思罗和盖茨维克两个国际机场。而希思罗机场是欧洲客运量最大的机场,平均每分钟有一架飞机起降。市内9条全长414公里的地铁干线,延

 

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极为方便。除此之外,通信服务、公共汽车服务、出租车服务和港口服务堪称世界一流。正是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教育和金融服务业,便捷的门户交通等,使伦敦成为世界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中心,每年来此从事商务和旅游的人数达到800多万人。



(4)以文化艺术活动为先导。即使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知识城市”,自2004年欧洲倡导实施“知识城市”战略以来,伦敦市政当局更是以此为契机,瞄准更高目标,继续挖掘利用“城市创新引擎”新的内涵,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依托和纽带,通过在本市或是直接走出去等方式,举办各种文化、艺术、科技博览、教育交流活动,来增强伦敦作为典型“知识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据统计,仅2006年伦敦各种重大的文化艺术活动就应接不暇,其中,喜剧活动11场、家庭活动23场、电影活动11场、歌剧节9场,体育赛事24场、重大事件8场、舞蹈活动4场、节庆活动24场、各种展览36个,音乐活动39场,戏剧活动64场、古典和传统艺术4场,始终让城市的主人和外国访问者感受到艺术无处不在,知识无处不有。



2.曼彻斯特:创意产业成为“知识城市”的核心地位



英国老牌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也是国际公认的“知识城市”典范。2004年以来,城市当局不断创新,继续制定出赢得未来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蓝图,旨在让曼彻斯特成为“创意产业之都”。为此确定了两大目标:即确保城市的复兴计划得到认同和支持,使之成为一个震撼性的文化和知识之都;鼓励本地市民围绕五大主题踊跃参与文化活动。(1)文化之都,即建设、持续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保护文化投入的利益;(2)文化与学习,即确立文化在学习、提高教育水平中的角色地位;(3)文化大同,即鼓励市民参与文化活动;(4)文化经济,即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经济;(5)文化营销,即协调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更为重要的是曼彻斯特深刻地意识到“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一个文化城市”;“文化是知识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创造力”。因此,城市当局和利益攸关人自觉把发展文化产业和”知识城市”战略放在城市发展的核心地位上。几年来,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西班牙巴塞罗那:文化成为主导“知识城市”的创新引擎



 

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是“知识城市”战略的发源地。在世纪之交制订了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发展战略,提出“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的战略构想,并在进一步反思该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之后,明确提出21世纪巴塞罗那将开始第三次“转型”发展,重点在内容产业、知识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上,可见文化产业将在新世纪的转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成为“知识城市”新的“创新引擎”。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战略,巴塞罗那市政当局在知识层面上主要抓好六项工作:(1)强化巴塞罗那作为一个文化内容生产“工厂”的能力;(2)使文化成为社会凝聚力形成的关键因素;(3)使巴塞罗那融人数字化文化潮流;(4)动态保存文化遗产;(5)充实非凡的大都市的文化空间;(6)充分发挥巴塞罗那作为一个国际文化交流与推广平台的作用。另外,巴塞罗那市政当局还提出了要实行全新的文化管理模式,即合同、自治和评价;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管理的法治化、社会化和科学化趋势。



从上面几个典型知识城市的案例不难看出,知识城市一般具有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开放;文化、创意产业占城市经济主导地位,知识经济的贡献率高;知识网络健全,市民分享知识、艺术的渠道畅通,创新生态环境优良;资本市场多元,机制活跃;人才密度高等特点。



三、中国城市化与知识城市战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步伐在经历了稳步发展(1949-1958)、徘徊和停滞(1958-1978)之后,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1978年至今)。据统计,我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共有城市660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267个,县级市374个。以人口规模看,100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共49个;50万-100万人口为大城市,共78个;20万-50万人口为中等城市,共213个;20万人口及其以下为小城市共320个。在全国13亿多人口中,其中居住在城市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39%。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京津冀北、珠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的城市带。城市化步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另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60%,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的80%将居住到城市。



 

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取得的成就令世界注目。但城市化步伐中,也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1)伴随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二元结构”矛盾极为突出;(2)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中国城市化东西部发展严重不平衡,当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化率已经接近70%时,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率才仅30%左右,而且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数字鸿沟”不断加深;(3)各地城市化进程中缺乏整体布局和全局视野,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盛行,往往以牺牲郊区农民的土地和利益,盲目追求城市空间的无限放大,致使郊区化或逆城市化加快,似乎正在重复西方城市化进程中中心城区“外移”或“空洞化”的错误;(4)实地农民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加之受到文化水平、技能等局限,在无奈转化为“城市市民”时,面临着“失去土地=失业”的困境,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一些城市犯罪率居高不下,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5)城市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绝大多数城市第二产业长期占据主要地位,资源过度消费,环境污染严重,知识贡献率超低,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城市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整合不力,利用不够,重复建设,闲置浪费;(7)流动人口过大,城市承载力严重超负责运转;(8)市民整体文化素养不高。



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矛盾,我们仅靠盲目、无限地放大城市的空间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现代城市管理由管理人主义(managerialism)转到企业人主义(entreprenurism)后,我们的市长为何不能紧跟世界城市发展的步伐,在挖掘城市内部的“创新引擎”,培育知识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建立公民社会,缓解社会矛盾的同时,把自己的城市打造成一个区域内、国家内甚至全球的“知识城市”呢?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此泱泱大国和那么多城市,仅有上海一个城市明确提出了“知识城市”战略,并正在逐步实施。如果中国的城市化跳不出传统的思维,把目光聚焦全球视野,我们的城市化只会重复西方城市化进程中的老路。



因此,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首先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城市的数量和空间规模,而应该把所处的城市纳入全球的视野,做好战略规划和城市的定位,彰显城市的个性,以突出“谁的文化,谁的城市”的理念;其次,结合城市自身的区域优势、产业基础、人文环境,下工夫抓好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培育,让这“四种”资本在城市化中最大化和最佳化,保持城市的健康协调发展。



毋庸置疑,21世纪是智慧、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时代,我们只有把握住未来的发展脉搏,就把握住了城市的未来。因此,实施“知识城市”战略将会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最佳选择。



上一条: 你会管理时间么

下一条: 如何选择知识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平台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