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进化与升级

凡是企业皆有文化,甚至可以说有两个人以上的地方就有文化。



企业文化本身是企业存在的一种体现。不同的是,有些企业的文化是“山顶洞文化”,原始、质朴、粗犷;有些企业的文化是“酷吏式文化”,充满猜疑、欺骗和诬陷;有些企业的文化是“晚清式文化”,昏庸、腐败、低效、守旧;还有一些企业的文化是所谓“宣传式文化”,这种文化的最大优势就是懂得把文化本身作为宣传的噱头,它们依仗自身企业的强大实力或者市场占有率几乎控制全部的“文化话语权”,频频在媒体、沙龙、培训中为自身文化歌功颂德,使不明所以者误以为只有它们才有文化,或误以为只有它们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还有些企业的文化是“内敛式文化”,成熟而不腐朽,厚重而不保守,开放而不张扬,先进而不傲慢。



从这个角度上讲,案例中的卡芾则是典型的“宣传式文化”,对内是如此,对外也是如此。真正的文化内核并没有落到实处,浸入骨中。



  



文化需“文而化之”



企业文化原本就是一种潜意识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根据案例内容我们发现,卡芾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自觉地发展成“文”而不“化”,要么用来忽悠大众和媒体,要么就是用来忽悠合作伙伴。





 

文化文化,就得“文而化之”。



如何“文而化之”,关键在于文化是否合适。帽子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是否戴着舒服、有用。企业文化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装饰品,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企业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化的适合与否,与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所处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比如,对那些尚未站稳脚跟的小企业来说,生存和发展才是最大的、最根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要得到真正的实施,企业领导是关键。对于企业文化的具体实践问题,实例引导是个不错的手段。



企业的观念文化比较抽象,如何生动形象地进行宣传教育呢?我认为,一是把“精神人格化”。大庆石油人把大庆精神人格化,持续深入地开展“学铁人,立新功”的主题教育活动,强化了全体员工对企业精神的理解。二是把“理念故事化”。蒙牛集团通过非洲大草原“狮子与羚羊”的故事,生动地阐释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理念。三是把“规范案例化”。运用正反案例的“震撼效应”,加深行为规范的指引力度,使之入脑入心。



此外,制度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它也是企业成长的一个直接反映。我们经常所说的“固化于制”,就是用制度、机制来反映文化理念,将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对员工既是价值观的导向,又是制度化的规范。



“僵化—固化—优化—僵化”循环



 

为了“文而化之”,我们需要先“细化”,接着“僵化”,再“固化”,最后再“优化”。“文”是为了传播,“化”是为了实用。



企业文化的“细化”不但需要全体管理人员甚至全体员工的大力参与,而且需要反复研讨、现场模拟,而不是个别管理者的“闭门造车”、“个性化创造”。



企业文化的“僵化”需要有关岗位员工完全照搬企业文化的相关规则,一字不差地按照规则做工作,这里不可灵活变通,若灵活变通,则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事,工程的质量、工作的结果就无法保证。



再说企业文化的“固化”,员工僵化执行企业文化的相关规则,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能够始终如一,坚持不懈,久而久之,执行规则就会成为员工的习惯,此时规则已经固化在员工心中,成为员工的自觉意识。



企业文化得到“固化”,员工自觉执行企业文化的相关规则,规则中的不足就会真实地显现出来(规则实施之初也会有问题显露,但因此时规则尚未“固化”,故问题并不一定是规则本身原因导致),员工包括各级管理者均可就此提出优化建议,专职部门及各级管理者受理建议,组织实施规则的“优化”。优化后再僵化,而后固化。如此方能进入“僵化—固化—优化—僵化”的循环。



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曾经说过:“成绩卓越的公司能够创造一种丰富、道德观念高尚且为大家所接受的文化准则。”卡芾也许目前不是最卓越的,但我们相信,如果它真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它一定会成为一家真正受人尊敬的卓越的公司。

上一条: “多问一句话”的职业素质与企业文化

下一条: 人力资源管理需提速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