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没有老本可吃的年代,相信没有人不渴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价值。但是真正善于学习、做到坚持学习的人却不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比如象大家所说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的毅力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但是,我认为,学习浮躁,渴望通过短暂学习,快速解决自己某方面问题的急功近利心态,可能是导致我们不能长久坚持学习的主要原因。一旦我们的学习目标没有达到,或者学习的效果不明显,我们便产生了挫败感,觉得学习是个苦差事,比工作还累,学习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大多人对学习规律缺少认识,对于学习的基本过程缺少了解。
我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点对学习的认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我认为,明确学习的过程,把握学习过程的每个阶段,明确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可能有利于克服自己的学习浮躁症,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我将学习大体上分为六个阶段。
概括认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我们无论学习什么学问,都要首先对这门学问先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比如,要明确这门学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该学问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该学问的基本知识点有哪些?各知识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该学问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该学问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其实,明确以上这些问题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轻松的事情,也需要下一番功夫来学习。但是,对这些问题的明确,有利于自己从整体上对该学问有一个宏观把握,在学习的时候不至于犯方向性的错误。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诸多问题。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以教促学,老师在开始讲授每门课程前要清晰的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我们如何学习这门课?我们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学好这门课?”这三个基本问题,也就是对课程的概括认识。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有动力、方向和明确的目标。但是,很遗憾,很少有老师会这样做。
我并不是在这里诟病我们的教育方式。只是想说明,传统的教育方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需要改变过去那种漫无目的、没有思考的学习方式,以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系统学习。学习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强调对学问每个具体知识点的全面了解、系统学习。所谓系统学习,就是不仅要全面掌握好该学问的每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清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每门学问都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仅仅是该知识体系的每个珍珠,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才是构建起知识体系的主线。那些伟大的学者都是善于将散落的知识珍珠连起来,做成美丽项链的人。作为学习者,如果我们能够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就能清晰作者的写作思路,甚至能够与作者实现心灵的对话,那绝对是一种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
系统学习某门学问,还要深刻认识支撑该学问背后的假设,明确该学问之所以成为一门学问的社会背景。学问背后的假设是支撑该学问的根基,也是学习该学问最基本的出发点。比如:对于人性的假设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建立的基本立足点;对于社会、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假设往往也成为企业进行战略规划的基本出发点。但这种假设有时是靠不住的,有时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如果我们仅仅学习知识,而不明白知识背后的假设,我们在实践中就往往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会成为书呆子。
很多学问的建立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学问的创建者也都有其时代背景和时代的局限。明确学问建立的社会背景,学问创建者的时代背景,并与自己所处的时代进行比较,会加深对学问的理解,清晰该学问的时代适用性和局限性。
专题研究。学习的第三阶段。所谓专题研究就是对某门学问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研究式学习。专题研究是对系统学习的深化,专题研究是对知识点本质内涵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做好专题研究,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更需要学习者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勤于钻研的精神。
每门学问的核心知识点往往就那么几个,该学问的知识体系往往以这几个核心知识点为骨架进行构建,其它知识很多情况下都是为这几个核心知识点服务的。这些核心知识点才是该学问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握这些核心知识点,将这些核心知识点作为专题研究的方向。
对于每门学问而言,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都凝结着无数专家、学者的思想和智慧,是他们独到的的思考和知识体验成为每个知识点的闪光点。作为学习者,我们要善于捕捉不同专家的思想闪光点,善于对不同专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提高我们对知识点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
因此,专题研究是一个全面思考、系统思考、深入思考、细致思考的过程。提高专题研究的能力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更是用知识指导具体实践的重要前提。
实践求证。学习的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要解决知识和实践的有效结合问题,解决如何运用知识指导实践,如何通过实践验证知识正确性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来深化对知识认识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在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理论是抽象的,实践是具体的。理论是解决一般性问题,而实践往往具有特殊性。如何用抽象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实践,确实是一个挑战。这既是对我们知识水平的考验,也考验着我们对具体实践本身全面把握程度。实践求证的过程就是将我们的知识与我们对具体实践本身理解结合的过程。实践的效果取决于我们对知识和具体实践的认识程度。
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框架,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但并不等于我们掌握了知识,就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有时还取决于问题解决条件的成熟。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否定了知识的正确性、有用性,就否定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任何一门学问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都是专家、学者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由于知识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知识也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一些书本知识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知识的学习。往往没有过时的思想,只有过时的教条。我们有时不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是因为知识过时,而是因为我们仅仅学到知识的语言,而没有把握知识本身的鲜活思想。
总结提炼。学习的第五个阶段。总结是对学习心得的总结,更是对实践的总结。总结的目的是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和观点。提炼是对自己知识和观点的高度概括,是让自己的知识和观点更简洁、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更方便别人学习和记忆。因此,总结和提炼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两个层面。
没有总结,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即使学得再多,我们的头脑,也仅仅是一个被塞满的容器,而不可能成为被点燃的火把。没有总结,就没有真正的实践。即使我们做得再多,也只不过是无聊的重复,不可能产生的质的飞跃。因此,勤于总结、善于总结对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极端重要。
总结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记录自己所思所想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分析、自我反思、改进提高的过程。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努力让自己的总结更全面、系统、深刻、细致,但是养成事前有计划、事后有总结的意识,养成勤于总结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的精神才是提高自己总结能力的关键所在。
提炼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概括力,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提炼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我们的哲学素养、文学功底、知识的广度与厚度。提炼能力是一个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
自成体系。自成体系是学习的最高阶段,也是对学习者很高的要求。自成体系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建立起完整知识系统的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零散的思想观点,其价值往往是有限的。一旦将零散的思想观点系统起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价值将被大大放大。另外,很多问题的解决,往往不仅需要几个知识点,
更需要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来指导。因此,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无论对于提高自身价值,还是对社会的知识贡献,都非常重要。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长期的学习、实践和总结提炼,但并非遥不可及。当我们对某一方面事物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当我们初步建立起自己解决问题的知识框架,我们就具备了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基础。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建立自己知识的体系的追求。
知识体系的建立要以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为指导,不要将知识体系的庞大作为追求的目标。知识体系要具有价值独创性,要有自己的思想闪光点,要具备自己解决问题的逻辑架构。否则,这样的知识体系不是真正的知识体系,而仅仅是知识简单的整合和堆砌,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任何知识体系只有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才能不断发展、完善。我们也要以开放的心胸对待自己的知识体系,克服自以为是的人性弱点,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打破自己的知识体系,甚至否定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六个学习阶段既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又没有严格的逻辑循序。六个学习阶段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系统。比如,在“概括学习”的同时可以进行“总结提炼”,
在“系统学习”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总结提炼”。但是,深刻把握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重点,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质量。
事物的发展没有止境,学习更没有止境。只要我们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起坚定的学习信念,克服学习浮躁的心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下一条: 职场必懂的基本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