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转型升级试点省份,浙江财政把国际金融危机作为“倒逼”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得机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开启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新征程。
目前,全省经济呈现良好运行态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从2005年的6.5∶53.5∶40转变为2009年的5.1∶51.9∶43;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已成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今年前3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5%。
产业集聚服务生“金”
近年来浙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在外有危机、内有积弊的情况下,浙江精心构筑发展平台,把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手笔,规划建设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先后确定2批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
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借助财政资金和政策的示范和杠杆效应,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努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利益导向机制,积极推进“四大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平台建设,促进块状经济、县域经济向集群经济发展。省财政双管齐下,一方面从资金扶持入手,整合设立产业集聚区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从完善机制入手,建立并着手落实引导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新机制。省对集聚区内符合规定条件的新投资企业(包括省外引进的和省内企业在集聚区的新办企业),经审核,其项目投产后3年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所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按当年增收上缴省部分予以奖励性补助;对跨行政区域设立的产业集聚区,实行单独管理,建立“共同投入、统一管理、比例分享、分别入库”的财税管理体制,发挥市县积极性。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是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如今,在浙江,以工业企业集聚为主的各类平台出现了越来越多服务业企业的身影,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也不断涌现。全省财政部门不遗余力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积极完善分类分档激励奖补机制,落实省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调整娱乐业营业税税率,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统筹落实税费、信贷、产业等政策,扶持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
好风凭借力。在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科技服务、物流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各个产业集聚地找到市场切入点,成功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既助推了当地制造业的成长,又开辟了一片服务业新领地。为拓展现代服务业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省财政还将进一步发挥省服务业引导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加大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服务业领域标准化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边是服务业快速成长,风景独好;另一边是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再焕新活力,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齐头并进,共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今年以来,省财政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和政策实施力度,统筹相关部门70%左右的产业类资金,扶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同时,落实5亿元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推进工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融资平台建设,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和其他高成长性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政策的作用下,浙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据统计,2009年,浙江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进一步优化,从2005年的6.5∶53.5∶40转变为2009年的5.1∶51.9∶43。2009年,浙江服务业比上年增长12.5%,连续5年保持快于GDP增长的速度,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今年前3季度,服务业增加值为8232亿元,同比增长11.3%。
提振消费需求协调增长
优化需求结构,推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增长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而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是重中之重。
浙江财政部门立足扩内需,着力支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省财政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连续多年超过2/3,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改革成果人人共享,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和预期。在浙江,低收入群众增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百万户农房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就业、社保、教育、医改等稳步推进,多项社会保障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全省近600万老年居民开始享受基础养老金,创下全国之先河。同时,认真落实完善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财政补贴政策,有效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截至2010年9月底,省财政共筹措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省级配套资金7.09亿元,累计拨付补贴资金38.65亿元。
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拓展内需提供可持续增长空间,今年浙江省财政还一次性安排中心镇培育资金10亿元、欠发达地区扶持资金10亿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不断加大一般转移支付力度等举措,县域财政实力和经济活力逐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全省所有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均上亿元,不含地级市财政收入上10亿元的县(市)达32个。浙江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已成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
在消费亮点频现的同时,投资、出口也平稳增长。今年以来,浙江下达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资金5.20亿元,争取中央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0亿元,重点保障全省中央投资公益类项目地方配套和支持杭黄铁路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效应,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今年前3季度,民间投资增势较好,增速分别比国有投资和去年同期高19.1和13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60%,服务业投资增幅高出二产投资11.9个百分点。今年,省财政继续统筹安排省级外贸出口发展基金3.5亿元,同时加大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服务贸易、外经贸服务平台等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生态立省创新驱动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近年来,浙江各地生态县建设如火如荼,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秀山丽水的安吉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环境好了,安吉村民们还依靠生态发家致富,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这背后彰显的是浙江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执政理念。今年,浙江更是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并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口。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省财政加减法并做。一方面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完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和稳定的增长机制,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加大森林效益补偿力度,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支持实施“811”环境保护新3年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绿色能源、低碳经济发展,着力支持构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产业格局,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另一方面坚决淘汰“两高一资”项目和落后产能。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整合筹措节能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推进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强合同能源管理,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发展,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科技实力、自主创新,是决定区域发展后劲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因素。为推动“浙江制造”迈向“浙江创造”,浙江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在减收增支的压力下,2010年,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省级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重点确保支持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支持创新条件建设和加大创新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支持创造大平台,引进高端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团队,推动技术创新;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科技引导机制,建立省财政资金投入与市县科技产出相挂钩的激励机制;落实5亿元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支持企业创业创新;加大人才工作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腾飞的新引擎。今年,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新兴产业布局、“海上浙江”等新蓝图,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海上浙江”建设,加快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2010年至2012年,省财政将每年安排海洋经济扶持发展资金10亿元,专项用于海洋经济建设……面向大海,浙江正开始新的远航,逶迤的海岸线上,将崛起一个个产业区块,蜕变成一条蓝色产业走廊,为浙江的发展再添新动力。
下一条: 乡财县监管”管住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