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指数11月初见底反弹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出现同步回落,包括股市和大宗商品。
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关联事件值得注意:首先是美元指数的运行与A股高度负相关,同时也与道指基本负相关。想想,上一次巴菲特大幅增持股票,说要用光所有的净资产用于购买股票,是在什么时候?那是2008年10月份,美元指数在88左右,那时全球金融危机肆虐,人们谈股色变。那时的美股、A股都在低位。
其次,既然我们承认股市环球同此凉热,就不能忽视巴菲特在三季度大幅减仓的事实。三季度在一些专家告诫“不要和美联储对着干”的时候,老巴却增加了23%的现金比例——按专家的话说,是明着和美联储对着干。这时的美元指数在76左右。上一次老巴大量囤积现金,是在2008年一季度,当时美元指数也在70附近。这两次尽管美元指数点位不同,但都在阶段性低点附近。
在上面美元指数的几个重要位置上,中国股市和美股一样,也分别处在显著的高点和低点上,如08年初的高点、09年初的低点。它说明了全球股市的相通性。
在市场面前,我们都是门外汉。要不,为啥公募基金仓位创新高时,往往大盘会见顶?完全没有挤兑公募基金的意思,但下面两个数据放在一起,确实令基金经理很纠结。一个数据是,11月10日,公募基金仓位创出08年以来新高;随后,市场就开始大幅调整,到现在沪综指已经从3186点最多下跌10%以上。另一个数据是,11月上半月,大小非大量减持股票套现超过100亿元。
当然,咱们公募基金也无需太紧张,因为,全球基金经理的情况也大体相似。17日的高盛调查显示,全球基金经理大幅看涨股市未来前景,而且净现金比例仅在5%左右。说明,基金可用于增持股票的资金已经非常少了。
注意,这是美元指数在75、76时出现的情景,是全球量化宽松背景下出现的情景。还有一点,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显示,银行是全球基金经理抛售的主要对象,是最不看好的行业,这一点也和咱们的公募基金大体类似。
但巴菲特的选择却与基金经理们的选择大不相同:
一是,三季度巴菲特大量增持了现金。当前巴菲特持有的现金已经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现金从二季度末的280亿元,增加到三季度末的345亿元。也就是说,巴菲特当前的财务状况再度恢复到非常稳健的水平上,完全可以应对另一次与2008年相同级别的金融危机。
如果将贝克希尔的股票、债券和现金做比例分析,大体是50%:25%:25%(非精确数),按我们的行话是,老巴现在只有半仓了。
二是,在总体减仓的同时,老巴在行业的选择上,再度与全球基金经理相左,他减持了全球基金经理(包括咱们的基金经理)都喜欢的消费类股票,如保洁、家得宝、耐克等;增加了周期类的银行股,主要是富国银行和梅隆银行。
需要注意的是,巴菲特在三季度的核心要点是减持股票,其次才是周期股与非周期的结构调整。另外,李嘉诚也在大量购入银行类股票,比如前不久耗资130多亿港元,大量买入了中行H股。东西两大股神同声相应,在同样的历史环境下做出了惊人的一致选择,这值得我们有心的普罗大众深思。
在中小板、创业板再度出现“市梦率”的时候,还去分析新兴行业的价值,去展望其绚丽的前景,就显得有些过于“超前”;当一些刚刚上市的小公司,其市值就能够超过一些小银行的市值,这不能不说有些不可思议。所以,大小非大规模减持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在市场经历了一次较为明显的上涨之后,我们确实要开始反思,是不是要为可能的经济运行风险做一些准备;在投资主体普遍感觉安全的时候,咱们普罗大众是不是要居安思危,学学巴菲特控制控制仓位。毕竟,中小板、创业板的“市梦率”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这个落地的过程必然会伴随剧烈的市场结构调整。当然,在关注仓位是否应当调整的同时,银行业的机会同时值得关注。
上一条: 企业如何有效地开发运用社会保障体系
下一条: 安东尼·波顿:最看好中国金融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