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领衔全球“中国制造”的中国,技工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数以千万计的工厂“香饽饽”,是制造业不可或缺的抢手货,是夯实中国“技术立国”的中坚力量。
平常老乡上门聚会聊天,有关孩子将来的议论总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经常要我给他们提一点建议。实际上,老乡们在对待孩子将来的态度上通常拿不定主意,凑在一起也是莫衷一是,有的主张一定要送完大学,光宗耀祖,哪怕砸锅卖铁也在所不惜;有的主张孩子读够一两年书,能识字断句赚钱即可,至于其他,看自己的造化;有的主张读完义务教育就出来进厂打工,别把时间和金钱耗在学不致用的专业上;有的主张让孩子读完中学就进技工学校,集中力量学技术,把钱用在刀刃上。
我将他们的主张归纳总结,感觉很有意思:对待孩子将来的眼光基本上是跟大人的教育程度和社会经验相吻合。第一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论,第二种是“读了书也白读”的读书无用论,第三种是破罐子破摔的敷衍了事论,第四种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学以致用论。四种态度,截然不同。
我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绝对赞同送孩子进技校的“学以致用论”。
我们都知道,人是很现实的动物,且极具功利性,不同的阅历会有不同的认识,原本无可厚非,但为孩子将来计,让他们掌握“一招鲜,吃遍天”的技艺无疑是所有家长的首选之道。“钱”途无量的技工就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诚然,种田也会良莠不齐,名校也有高分低能,从技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不见得个个表现出色,但我们可以很负责地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领衔全球“中国制造”的中国,技工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数以千万计的工厂“香饽饽”,是制造业不可或缺的抢手货,是夯实中国“技术立国”的中坚力量。他们不是真的太多了,而是实在太少了。
现在,部分大学毕业生因为眼高手低,"<工被拒,重新进技校回炉进修,以求一技之长的事件屡见不鲜。珠三角、长三角重金难觅高级技工的新闻也不时见诸网络报端。这说明,在过去,囿于“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和偏见作祟,技工给人的印象就是头戴帽盔、手持工具、满身油污、汗流浃背的“蓝领”一族,算不上是一门体面光鲜的职业,只有管理干部和办公室人员才是优雅高尚的一群。正出于这种极其短视的误解,进技校仿佛是很多人无法大方接受的无奈选择,是“孩子读书不行”的代名词。
同样是技工,在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身份是倍受尊重的。因为没有像我们国家技工低人一等的传统思想包袱,他们在主动接受技术培训的时间、方式和渠道方面是多种多样的,当然,出于对他们职业的真诚回报,技术很好的技工待遇也是相当可观的。其中不乏功成名就的企业家甚至风云一时的政治家,他们的第一个学历就是技校,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技工,是技工的职业生涯让他们人生多彩,梦想成真。
随着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作为“制造大国”的一张名片,技工招牌越擦越亮,他们的身影在日益被推到社会前台的同时,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备受世人瞩目。
2010年8月30日出街的《沈阳晚报》)刊出报道说,沈阳拟从一线优秀技工中招录公务员:“今后,公务员招录将有望打破只有大专以上学历方可报考的门槛。”“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将积极探索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这意味着,只有中专学历的技术工人也将有机会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
对此,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进行了转播。
中国地方政府从一线优秀的技工中选拔公务员,这足以说明技工的行情越来越看涨,人们从学历领域率先打破“高等学历=优秀人才”的片面论,开始重新认识评估技工的角色。这是技工之幸,更是国家之福。
令我颇感欣慰的是,这两年确有不少老乡已将孩子欢欢喜喜、大大方方送进了一般都(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有知名度的技校学习。在越来越受欢迎的技工行业,他们和孩子一同选择了“昔日遇冷,如今受宠”的技校。给孩子留一笔财富不如给学一门孩子技术,正越来越成为开明老乡的共识。
上一条: 年轻人如何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下一条: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4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