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原因导致中国式管理失败

2000-2007九大新败局



  六年前的《大败局》讲述的多是经营性败局,而现在的《大败局Ⅱ》中则有不少政商博弈的失败案例。在某种意义上,《大败局Ⅱ》具有更为浓烈和独特的中国式特征。



  健力宝: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公众心目中的十大知名品牌、年销售额破50亿元的中国饮料巨头,到最后却被统一企业低价收购;



  科龙:曾经的中国最具成长性的家电公司,打造出“中国销量第一”的冰箱巨头,却在七年间巨亏36.93亿元;



  德隆:曾控股三家上市公司,与40多家上市公司有合作的金融巨头,最后在几个月内轰然倒塌;



  中科:曾构筑显赫一时的“中科系”,制造了中国股市第一神话,最后却落得庄家失踪,中科员工集体受审的下场;



  华晨:曾是一个市值246亿元,拥有五家上市公司,158家各种关联公司的超级汽车巨头,2006年却变成亏损4亿元的亏损大户;



  顺驰:敢向万科叫板、年销售额达45亿元的地产黑马,最后被低价出售;



  铁本:一个差点就变成卡耐基般的中国钢铁巨头的公司,最后却成为长满茅草的半拉子工程;



  三九:一个曾拥有500多家公司、186亿元资产的中药巨头,最后却不得不通过竞争拍卖来收场;



  托普:曾在中国数十个省市建造了27个软件园的巨无霸,曾高调宣布“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的神奇企业,最后被当家人以2元钱转让……



  “中国式失败”产生于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



  很多商业行为都在一种灰色的中间地带运行。



  三大资本博弈,民营企业家处于竞争弱势地位。



  “中国式失败”是在一个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中产生的。过去30年里,中国一直处在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法制在逐渐的建设和完善中,很多企业家都是冒险者,他们往往需要穿越现行的某些法规,这造成很多商业行为都在一种灰色的中间地带运行,企业家遭遇商业之外的众多挑战。



  另一个方面,中国客观存在的资本博弈情况,也经常导致中国式失败。中国跟所有发达的商业国家不同,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国有资本集团,它们构成了中国最重要的资本支柱力量,对国有资本的变革、壮大与保护是中国企业改革最主要的方针和使命之一,与其相伴随的是,国际资本在中国一直受到税收等多个方面的优待,而来源于民间的民营资本力量则在成长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大资本的博弈,构成了所有经济现象的内在动力和表象的根源。很显然,对于处在竞争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家来说,他们承受风险,更容易导致他们失败,同时也需要更高的应对智慧。

上一条: 企业信息化注重关键控制点

下一条: 营销专家点评:必须正视舆论环境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