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总量在世界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已近1/5,成为了造成世界能源需求飞速增长的最重要地区。中国的石油消费去年第一次超过日本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已达32%; 日本居世界石油消费第三位,并几乎是一个石油纯进口国;韩国也是居世界前列的石油消费大国,而且是完全依赖进口。从石油进口地区来看,东北亚地区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中、日、韩三国在能源领域已具有了共同的弱点。这种石油消费与进口格局将给东北亚各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关系带来重大影响。
东北亚地区石油消费与进口现状
近十几年来,东北亚地区经济持续迅速发展,促使对能源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东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总量在世界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造成世界能源需求飞速增长的最重要地区。目前,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的能源需求占世界能源需求总量的比重已近1/5,而日本、中国大陆和韩国的能源需求则占到东北亚地区能源需求总量的98%以上。因而,研究东北亚地区的能源消费与进口情况,主要也就是研究日本、中国和韩国三国的能源消费与进口情况。
在东北亚地区,中国的石油消费去年第一次超过日本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居世界石油消费第三位,韩国也是居世界排名前列的石油消费大国。这三国中,日本是传统能源进口大户,目前仅在日本海沿岸拥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产量仅占全国石油供给量的0.2%,其他则全部依赖进口,所以日本几乎是一个石油纯进口国;日本的石油进口不仅居东北亚地区第一位,也是亚洲地区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韩国的石油是完全依赖进口,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已达32%。韩国、中国既是东北亚地区石油进口的第二、第三位,也是整个亚洲地区进口石油的第二、第三位;韩国还是全球第四大石油进口国。日、中、韩三国也是世界石油加工大国,日本、中国、韩国的石油一次加工能力目前分别居世界第三、四、五位,合计能力约占世界总能力的15%以上。另外,朝鲜虽有煤炭,但迄今未发现石油,所需石油也全靠进口。蒙古虽有油矿,但由于开采能力有限,也基本依赖进口。
从石油进口地区来看,日本石油进口基本全部来自中东地区。日本日平均石油进口量在430万桶以上,其中来自阿联酋的约占24%,沙特占23%,伊朗13%,卡塔尔10%,科威特7%,阿曼6%,其他17%。韩国的日原油进口量也在300万桶以上,石油进口有70%以上来自中东地区,石油进口在韩国进口总量中占到13%以上,且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约5%。虽然,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丰富的石油,但到目前为止,由于开采困难的原因,远东地区对中日韩三国的能源出口仍非常有限。目前,日本每天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仅在6000桶左右。
虽然我国的原油储量在世界各国中位居第10位,产量也排在第8位,但由于石油消费增长强劲,目前的消费量已位居全球第2位,所以很多石油还需要进口。从进口来源来看,我国进口原油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地区。在中东地区,我国主要从阿曼、伊朗和沙特等国进口原油。除了中东国家外,非洲的安哥拉、亚太的印尼现在也是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最近几年的变化趋势还表明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的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中国台湾的日原油进口量目前在100万桶以上,基本是完全依赖进口。香港和澳门的石油也都是完全依赖进口。
东北亚是能源与安全结合最紧密的地区。美国著名能源问题专家K.E.卡尔德将从东北部富有能源的萨哈林,穿过朝鲜经日本到中国缺乏能源的福建和广东省称为“东北亚弧形危机地带”。他认为,由于地缘政治结构和自然资源的差别,能源对这一敏感地带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源可能造成大国对抗从而加剧地区紧张,另一方面,通过重要的新形式的合作,各国之间的矛盾可得到化解。积极推进能源合作,将对整个东北亚的稳定起建设性作用”。
石油资源竞争的三大地带
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及石油需求推动了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并且今后仍将继续下去。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的进口需求量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继续快速增加,其在全世界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也将会大大增加。但同时,三国的能源对外依赖度已经并且还将处于严重偏高的状态,三国在能源领域具有共同的弱点。
按照国际能源组织的预测,未来世界能源需求的主要增长将基本产生在经济增势明显的亚太地区,尤其是亚洲地区。而21世纪前30年,世界经济发展热点在东北亚环日本海地区,该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增长将最快,可达8~10%。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继续下去的话,亚洲终要取代北美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市场的中心。预计中国在2010年前原油消费量将以年均4.5%的速度递增,2010年将达到3亿吨,需进口原油1至1.2亿吨;2020年原油消费量将增加为3.8至4亿吨,需要进口原油1.8至2亿吨,进口依赖率将高达50%以上。
今后世界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中国南海等地区。中东——北非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由于世界对其石油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大,该地区的石油争夺将更加激烈。中亚——俄罗斯介于欧、亚两大消费区之间,刚刚开放的石油开发市场吸引了众多跨国石油公司参与竞争,特别是西方国家及其石油公司。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潜力和地理位置更为东亚各国所瞩目。中国南海油气资源丰富,且是中东石油东运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目前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等国已在该区形成年生产原油4000多万吨、天然气31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会进一步加剧。
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石油需求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且东北亚地区经济互补性强,也为俄罗斯参与当地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目前,远东和西伯利亚拥有俄罗斯石油资源的72%。而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产油区经过长期的开发开采,已经到了开采的中后期,不仅产量的提高受到限制,就是维持原有的产量也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对于资金紧张的俄罗斯来说有着很大难度。相比较,与西西伯利亚产油区对应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也拥有相当丰富的油气资源储藏,开发潜力很大,而且该地区靠近能源需求大国日本、中国和韩国,具有与巨大需求市场相连接的地缘优势。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可以通过能源地区合作加快其融入亚太市场的步伐。因此,俄罗斯将会逐步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的力度。对中、日、韩、朝等国来说,从俄远东地区进口能源距离短、成本低,而且相对稳定,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较优选择。所以,加强本地区的能源合作对环黄海能源圈的各方都是非常明显有利的选择。实际上,目前已经有些输油气管道项目签署了初步的协议,进入了项目论证和可行性研究阶段。
建立有效的石油安全网
由于石油对于东北亚各国都是战略性资源,因而各国也都极为重视石油资源的可靠安全供应,并且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其中以日本最为典型。日本曾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吃了大亏,此后,日本政府便将石油战略定为国策,一方面在中东以外的其他地区寻求稳定的石油供给,另一方面积极加强石油储备。多年来,日本与阿联酋、伊朗等多个中东国家签订了长期稳定供给协议,以确保一旦发生石油危机,日本能以优惠的价格进口石油。由于俄罗斯靠近日本,石油蕴藏量丰富,因此,在石油战略方面,日本还有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与俄罗斯的合作计划。2000年,日本开始同国际石油资本合作,开发萨哈林油气田。据估计,这个油气田可保证日本全国13年的需求量。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对于日本来说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日本通商产业省资源能源厅副长官村濑就说过:“由于中东局势可能越来越动荡,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在战略上就显得愈发重要。” 日本希望通过“安纳线”把俄罗斯石油直接输送到日本海沿岸, 这样不但增加了石油运输的安全性,而且与中东相比,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距离大幅缩短,从而可以使成本大大降低。此外,日本也在积极地谋求建立东亚地区石油安全网络,将石油战略纳入综合安全保障战略。这个网络包括一个以日元计价的石油期货市场, 减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确保日元汇率稳定和东亚各国金融政策的有效性。日本未来石油战略的核心思想是谋求在东亚地区构筑一个由日本主导的运输、储备、市场定价三位一体的石油安全体系,最大限度地摆脱对中东地区的依赖。另外,目前为止世界上进行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或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而在亚洲只有日本、韩国两国拥有战略石油储备。这些石油战略储备的建立,在世界石油市场面临重大事件之际的确能为市场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总的来看,伊拉克战争后,国内外石油消费与进口情况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对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应对之策,抓住有利时机,明确石油安全的战略方针并加以全面实施。根据不少权威预测综合分析,未来10-15年内,中国作为东北亚和亚洲地区的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和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在石油消费的总量上,将进一步接近美国这一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的水平,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起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获得长期、稳定、充足和价格合理的石油供应,支持我国社会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然而,当前国际能源命脉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在日趋激烈的国际能源竞争中,我国长期以来处于劣势,对国际石油市场及能源供应产地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因此被动性很大。据有关资料,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型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出,今后中国将在利用中东石油资源上不可避免地首先与美国展开竞争。在我国开发利用中亚油气资源方面,美国和其它西方垄断资本也对我形成了“抢占”之势,如前些年当我国还在同俄就能源合作进行谈判之时,英国的BP公司就投巨资购买了俄“露西亚”石油公司的不少股份,部分控制了原本拟向我国供气的俄东部最大的凝析气田克维克金斯克的勘探开发权;英荷壳牌公司则购买了俄最大的垄断集团——天然气股份公司的股权,以控制西西伯利亚的开发权。此外,美埃克森和美孚石油公司、日本三菱公司都已购买俄萨哈林石油公司的股份。日美还联合投资了俄萨哈林三个石油开发项目中的两个项目。由此可见,今后我国要与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分享世界石油资源,必然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同处在东北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在保持地区石油市场稳定方面虽与我国有共同利益,但同时在如何获取石油资源方面也存在竞争态势。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韩国,能源战略的目的都在于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实现石油供给多元化。而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必然引发竞争,现在中国和日本在海外石油开发的较量已几近短兵相接。
分析我国石油安全态势和石油供需趋势,并综合考虑我国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我国应在经济、外交和军事上通盘考虑石油安全战略问题,建立综合石油安全观。通过经济、外交和军事手段,为社会经济发展确定一个长期良好的和平环境,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稳定的供应来源,包括石油供应通道的安全,这就需要与美国建立长期比较稳定的外交关系。在不发生重大外交问题或突发重大事件的前提下,尽力避免与美国发生战略冲突和矛盾,这是确保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关键之一。从目前来看,我国具有利用中东和中亚—俄罗斯石油资源的政治和地缘优势,我国和这两个地区的所有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中东虽然一直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但大部分国家不满美国和西方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压力,希望同我开展更紧密的合作,更重要的是,中东几乎所有重要的油气供应国大多数是以“油气立国”的国家。对这些国家而言,石油的“供应安全”与消费国的“需求安全” 几乎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因此,它们对既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又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石油消费市场的中国怀有极大的兴趣,希望在能源领域与我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因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中东仍是我进口能源的主要来源。当然,从周边进口能源也要提到更加重要地位。美国兰德公司一篇题为《中国寻求能源安全》研究报告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中国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有关对全球石油地缘政治以及对中国石油资源形势的分析表明,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应限制在1/3的范围之内,中国的石油安全很大程度上要立足于周边解决。在这需要靠外部供应的1/3中,对中国石油周边地缘政治的分析表明,应从俄罗斯解决1/3左右,从中亚解决1/3左右,另外的1/3左右可继续依靠中东。
作为正在兴起的国际石油消费大国,我们还应充分利用目前已形成的国际石油利益格局,开展能源外交,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世界和地区性的能源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政府、国际能源组织和跨国石油公司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通过政治、外交途径,改善与石油出口国,特别是中东、中亚、俄罗斯等国的关系,争取签定政府间长期石油合作与贸易协议,改善进出口结构,形成稳定供应的多元化油气进口渠道,完善我国的石油贸易体系。要积极参与期货和现货交易,将市场作为获得石油产品的主要手段,把在国外获得份额油作为重要的经营手段,开辟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力争在石油价格上有更多的发言权,从目前的防御型体系向主动出击型体系转变。在积极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鼓励我国石油企业实行跨国经营战略,从事境外油气勘探开发,形成一定规模的境外油气生产基地,同时带动国内技术、装备、物资出口和劳务输出。
另外,中国能源安全政策,也是中国新世纪国际安全战略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国能源安全政策的制定,也要考虑到与亚洲能源短缺,特别是东北亚国家的合作。日本一次性能源的80%以上依靠进口,对海上通道,特别是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严重。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日本政府对印度洋及中亚国家投入巨大资金,而中亚地区政治的长期不稳定性,又往往使日本在中亚的投资效果事倍功半。而中国目前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将可能对日本提供一条最安全、最便捷和最节省资金的能源进口线路。因此,我们应在西气东输工程中更多地吸引日本投资,使日本与中国在能源安全方面产生更多的共同利益,并在共同的能源纽带中建立信任和更为实质的外交合作,这不仅对东北亚,而且对中亚的和平与稳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日本学者曾撰文呼吁日本与中国“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的构想,不管中日在能源安全问题的认识上有多少差异,我们对此构想都可予以积极回应。
上一条: 国产手机:请把服务营销提上台阶
下一条: 企业管理培训的新蛋糕在哪里?